曹舒昊
時間:2016.11.22 上午
地點:鎮(zhèn)會議室
內(nèi)容:各村扶貧工作座談……
這是沈海鴻工作筆記中的一頁,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村里數(shù)十名貧困戶的信息,而他的工作筆記也永遠停留在了這一天。
2016年11月23日,沈海鴻不幸遭遇車禍,昏迷一周后,永遠地離開了粵西那片他摯愛的土地。
為精準識別竭心盡力
沈海鴻1973年12月出生于福建平潭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2011年12月,沈海鴻退伍轉(zhuǎn)業(yè)到廣東肇慶市委機關事務局。
2016年4月,肇慶市委、市政府部署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早上接到通知,中午沈海鴻就找到保衛(wèi)科的同事陳超強商量:“我們一起報名去扶貧吧!”他們當即提交申請,主動要求到偏遠的懷集縣連麥鎮(zhèn)駐村扶貧。
“我在農(nóng)村長大,應該為老百姓做點事。作為黨員,深入基層、走近百姓很有必要,希望盡自己綿薄之力,為老百姓多做點實事。”下鄉(xiāng)扶貧前,沈海鴻對妻子這么說。
為了順利開展工作,沈海鴻臨行前特地找到有鄉(xiāng)鎮(zhèn)工作經(jīng)驗的同事陳滿鳳討教經(jīng)驗。如何開展農(nóng)村工作,怎么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從哪里入手……沈海鴻事無巨細地向陳滿鳳討教。
“做人做事,認真負責,表里如一,保持了我們革命軍人的本色!”同樣有從軍經(jīng)歷的陳滿鳳對自己的這個同事贊賞有加。
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別。蓮社村屬省級貧困村,共有470 多戶,近3000口人,該扶誰?需要扶貧干部根據(jù)政策標準,挨家挨戶摸底調(diào)查。
為了趕在省里規(guī)定的2016年6月30日前確定貧困戶,完成信息錄入。一個多月里,沈海鴻和陳超強一起開展了細致的入戶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家庭人口、勞動力、收入、住房等情況。為了實現(xiàn)精準識別,他們平均每戶都要去個三到五次。一戶一冊,建檔立卡,一個月下來,沈海鴻對蓮社村村民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
“為了不耽誤村民勞動時間,他每天一大早趁村民沒出門就去走訪、核實情況。等晚上村民回家后,又接著入戶了解情況,之后還要整理當天調(diào)查到的資料?!吧蚩崎L工作認真負責,非常扎實?!鄙徤绱宕逯缧颜f。
當時全省都在搞貧困戶信息錄入,網(wǎng)絡系統(tǒng)擁堵,沈海鴻就把鬧鐘定在晚上兩三點鐘,避開錄入高峰,加班加點錄入、核對。有人說,既然這么多戶有需求,不如都報上去吧!軍人出身,性格耿直的沈海鴻嚴把政策關:“國家的扶貧政策有規(guī)定,識別貧困戶有嚴格標準,該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絕不瞞報虛報!”經(jīng)過不懈努力,他們從最初劃定的70多戶中,確定了55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對象。
沈海鴻講原則,村民都知道他對扶貧工作“較真”,這種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正是為村民著想。有村民反映一輛車拉著兩頭牛苗出了村,沈海鴻得知后很激動:“牛是給大家脫貧的,買賣是絕對不允許的!”
后經(jīng)多方打聽,沈海鴻得知那是貧困戶陳建國的牛苗。為了避免誤會,沈海鴻吃過晚飯打著手電筒到陳建國的牛棚確認,后又找到陳建國本人談。原來,當時陳建國的孩子上學,妻子在外務工,自己又生病,沒有精力照看牛,就托人把牛苗送到幾里之外的姐姐家照看。沈海鴻不放心,第二天又拉著陳建國,趕到姐姐家確認,特地用手機拍下照片才算踏實。
如今,他親自識別的55戶貧困戶中,已經(jīng)有12戶摘了貧困的帽子。村干部都說,如果老沈泉下有知,一定會感到欣慰。
為實施幫扶殫精竭慮
精準識別后怎么幫扶?沈海鴻按不同層次、不同致貧原因?qū)⒇毨魵w類,列出需求清單,制訂具體幫扶計劃。又根據(jù)貧困戶的意愿和貧困戶的實際,制定幫扶措施。
沈海鴻的扶貧計劃分兩步走:先資助貧困戶解決當前的困難,然后再以資金入股的模式,發(fā)展養(yǎng)殖場項目,實現(xiàn)貧困戶真正脫貧。在先期的扶貧資助中,他根據(jù)村民的意愿和實際情況,共發(fā)放了58頭牛、84頭豬、350只雞、200只鴨、農(nóng)機一批。其中200只鴨、1臺微耕機就是提供給陳棣珍家的。
61歲的陳棣珍一家7口人,妻子完全沒有勞動能力,5個孩子最大的才14 歲,上小學六年級。陳棣珍家缺少勞力,養(yǎng)豬、養(yǎng)牛顯然不現(xiàn)實。好在他家旁邊有一口水塘,沈海鴻建議陳棣珍利用水塘養(yǎng)鴨。
鴨子成長周期短,三四個月就能出售,耗費的體力精力少,很適合陳棣珍家。春節(jié)之后,鴨苗長大了,陳棣珍咧著嘴笑了:“賣了兩千多塊錢!”但是,沈海鴻卻沒能見到鴨子長大,沒能分享這種喜悅。
沈海鴻把貧困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貧困戶當作家人一樣對待,長期相處下來,他和村里的貧困戶都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蓮社村七隊的陳標新,今年50多歲,屬低保戶,患有疾病不能干重活,靠妻子在外打工掙錢,一家人住的是破舊的泥磚房。沈海鴻了解情況后,為陳標新家爭取了危房改造資金。陳標新有3個孩子,一個上大學,還有兩個在懷集縣城讀高中。去年9月開學時,沈海鴻專程來到陳標新家,將500元錢交給在讀高中的孩子,讓他們購買學習用品,叮囑他們要把學業(yè)搞好,還勸陳標新:“一定要讓孩子們多讀書,將來她們可比你我都好??!”
至今想起沈海鴻,陳標新還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抽泣著說:“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這意味著我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兄弟,好戰(zhàn)友,也意味我將更堅定地在扶貧一線堅持下去!” 對于沈海鴻的離去,陳超強哽咽著說。
2016 年12 月7 日,經(jīng)肇慶市扶貧領導小組研究決定,追授沈海鴻同志為“肇慶市優(yōu)秀駐村干部”稱號。
西江的水會更清,粵西的山會更綠,沈海鴻的故事和精神,就像這里的山水一般,在蓮社村,在肇慶,在粵西的土地上,感染著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