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紅
【摘要】“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一曲憋足了氣的《滿江紅》壯懷激烈,氣貫長虹,似一聲炸雷從云霄直沖而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晃活^戴官帽,手捋長須的先生從幕后踱步而出,一群手捧《論語》手卷的弟子正襟而坐,聲音或長或短,腦袋或搖或晃;“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一只雪白的鵝媽媽正帶著幾十只調(diào)皮的鵝寶寶從舞臺左邊大搖大擺地步入舞臺中央,他們時而讀時而誦,時而歌時而舞。《三字經(jīng)》《笠翁對韻》《有一首歌》……既有現(xiàn)代詩,又有古詩;既有散文,也有敘事文。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讀;誦;背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剛才這一幕幕正是我們學校2014年“讀經(jīng)典書,做有根人”的經(jīng)典誦讀現(xiàn)場。
“讀經(jīng)典,誦經(jīng)典”,回歸語文傳統(tǒng),傳誦國學。究竟怎樣“讀經(jīng)典,誦經(jīng)典”?難道僅僅就是為了這一次活動而讀經(jīng)典,誦經(jīng)典嗎?我想: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滲透經(jīng)典,在平時的朗誦中不傳誦經(jīng)典,“傳誦國學”就只能成為一個噱頭。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也許我的目標沒有那么高遠,我要做的就是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他們點亮“讀、誦、背”這盞燈!
一、“有我”的讀
朗讀,是把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原先,管“上學”也叫“讀書”,可見,學語文確實應(yīng)該“讀”占鰲頭。老一輩語文專家總結(jié)閱讀課的學習,“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這是“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現(xiàn)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認為教孩子們讀書的第一步也應(yīng)該是“有我”之讀。
如我教孩子們讀《觸摸春天》。上課伊始,我先讓孩子們輕輕地讀,之后又讓他們放聲大讀。這時,他們的讀僅僅停留在原始社會,讀準字詞,讀通句子。怎樣“有我”的讀呢?筆者以為要引領(lǐng)孩子們帶上自己的心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故事從交代主人公安靜是個盲童開始,我引導孩子們采用升調(diào),結(jié)尾的“盲童”二字重讀,從而讓他們體會到主人公是個特殊的女孩兒?!疤一ㄩ_了,月季花開了”,美麗的春景,花繁葉茂,讓孩子們體會:漫步在香氣濃郁的春景中,心情怎樣?當他們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課文的情境中,讀的時候自然而然語調(diào)歡快了,語速也加快了,“整天”“流連”兩詞也加重了語氣,把盲童安靜對花叢的眷戀之情讀得淋漓盡致?!八厣斐鲭p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蔽易尯⒆觽冮]上眼睛:此時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安靜的手緩緩向前、向前?!焙⒆觽冋f得很輕很慢,可想而知,讀的時候也讀得很輕很慢。
我想,“有我”的讀不僅可以訓練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對于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同樣有著重要意義。
二、“忘我”的誦
“忘我的誦”的“忘”不是放下,不是丟棄,而是融合,是天地合一。拿張三豐的太極拳來打比方,就是你似乎覺得自己的身體會隨著你的思想變得蓬松,變得縹緲,完全是處在一種意念化的形態(tài)當中。“誦”,謂之用抑揚頓挫的腔調(diào)念。從古至今,“誦”一直是學好語文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老師怎樣指導孩子們進入“忘我”的誦的境界呢?
首先,孩子的“誦”可不必擺開杏壇開講的架勢,更不必苛求孩子誦得精彩,但在“誦”的過程中要體會到有如坐春風的感覺。在“有我”的讀中,讀著讀著,孩子們漸入佳境,不知不覺步入“忘我”的誦的境界中。
其次,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shè)情境。古人崇尚“游學”,李白游遍天下山水,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杜甫登泰山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恢宏。古人寫詩尚且處在一定的氛圍中,孩子們的“誦”雖說不能“游學”,但老師可創(chuàng)造出“誦”的氛圍,茶余飯后,花前月下,日月星辰,刮風下雨都可以成為和孩子們誦書的良辰美景。
然后,活動安排合理得當。每日一誦,學生早晨到校從8點起,進行15分鐘的誦書活動。每周的閱讀課,進行校本教材的朗讀。每學期舉行一次誦讀比賽。如“讀書連連誦”“李白杜甫來相會”等活動?!罢b讀競答”活動,當主持人拋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你想到了哪句古詩?當你目睹瀑布的壯觀,你會用哪句詩來贊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誦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詩句。搶答的過程,讓孩子們浸潤其間,陶醉其中,作者那精心錘煉的文字魅力不經(jīng)意間在師生輕松而愜意的誦讀中定格,在課堂上經(jīng)歷了一個誦書的交流分享過程。他們在活動中分享了誦讀,也收獲了快樂:時時是誦書之時,處處是誦書之地。
最后,表演誦。我和孩子們采用丟手絹的游戲方式邊誦邊表演,孩子們把對童詩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表演里,“誦”便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三、“無我”的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薄昂ㄥeF?,白鳥悠悠下。”陶淵明在人與自然的渾然一體中,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我想:背誦的最高境界也應(yīng)當是“無我”之背。經(jīng)歷了“有我”的讀,“忘我”的誦,最后讀者完全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情從中來,意從中發(fā),想作品之想,悟作品之悟,悲作品之悲,樂作品之樂。豈不妙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然達“無我”的背之情境,需要為師者“做足功夫”。
(一)“背”的內(nèi)容
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布置的背誦任務(wù),大多成了學生身上厚厚的枷鎖。內(nèi)容枯燥乏味,感情淺薄單調(diào),結(jié)構(gòu)呆板單一。學生讀起來難讀,背起來難背。究其根源,是老師在選擇背的內(nèi)容時,敷衍了事。小學階段,可以選擇哪些“背”的內(nèi)容呢?
首先是教材推薦。我們的語文書中課文后面有明確規(guī)定要求背誦的,有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的,還有“回顧拓展”中的日積月累等。這些美文佳句要么文化內(nèi)蘊深厚,要么文筆優(yōu)美,要么朗朗上口,是我們理想的“背”的內(nèi)容。
其次是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如富有情趣的兒童詩,《坐火車》《秋姑姑》《捉月亮的網(wǎng)》;如古文《笠翁對韻》《三字經(jīng)》;如有趣的對聯(lián),等等。
最后是學生推薦。孩子們推薦的肯定是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兒童的背誦就應(yīng)該建立在“兒童本位”的基礎(chǔ)之上,可適當把權(quán)利交給學生。
(二)“背”的指導
有些老師喜歡把背的內(nèi)容作為家庭作業(yè)布置,既沒有體會到背的心神合一,又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一旦沒有完成老師的任務(wù),還得受罰?!氨场逼鋵嵤且豁椉夹g(shù)活,“背”的能力的養(yǎng)成,小部分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絕大部分是模仿老師或同學“背”會的。老師在教孩子們背時,比如標出重讀詞語、停頓、語氣的上揚或下降,屬于符號指導;比如在背時配上合適的音樂,學生就能更容易進入背的情境;再如學生背時,教師輔以動作、表情的示范指導。與其把時間花在課外的抽背上,還不如花在課內(nèi)的指導上,二者效率可是大不一樣。
文化的傳承,經(jīng)典的誦讀,需要環(huán)境的浸染。我將繼續(xù)引領(lǐng)著孩子們走在“讀、誦、背”這條傳統(tǒng)文化之路上,為他們點亮“讀、誦、背”這盞燈,讓他們的生活因“讀”而閃亮,因“誦”而精彩,因“背”而升華。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