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青
[摘要]中英兩個大國在道德教育運動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英國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探索出的道德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國作為一個具有開放和包容態(tài)度的文化強國,應該批判吸取英國道德教育模式中可借鑒的經(jīng)驗,以彌補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不足。
[關鍵詞]英國;中國;道德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043-02
一、中英兩國道德教育模式
所謂道德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下,由一定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理論的指導,貼合這一階段的道德教育實踐的要求,在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多方面的具有綜合形式的理論模型和實踐范式。這種道德教育模式不僅存在于主觀構想,更是一種可以實踐的行為模式,為了達到道德教育目標,通過教育模式和教育活動的指引,使道德理論內化于心,隨之外化于自己的實際行動。因此,把中英兩國的道德教育模式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分析了解中英兩國的道德教育發(fā)展趨勢,進一步地學習借鑒英國道德教育中符合現(xiàn)代社會特點的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促進我國道德教育模式的發(fā)展。
(一)英國道德教育模式
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最早實現(xiàn)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國家,并且經(jīng)濟能夠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這與它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提到英國,會與一個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便是“紳士”,英國的教育家洛克就曾提出“紳士教育”,這也影響著英國道德教育模式。英國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德目主義模式”,又稱“體諒模式”。它是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相處關系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旨在把學生培養(yǎng)成正直、善良、親切、勇敢的人。“體諒模式”的最大特色是從人際關系角度出發(fā),重在培養(yǎng)學生換位思考的品質,使學生能夠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這種道德教育模式無論是從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材的編寫等方面都受到學生和老師的歡迎,取得了實際效果。
(二)中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
我國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它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融合了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因素。在德育課程的設置上,偏重于政治觀念上的教育,課堂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我國的德育模式表現(xiàn)為“整體構建德育模式”、“情感道德模式”以及“活動道德教育模式”三個方面。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公共課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稱之為“知識性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滲透在不同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稱為“滲透性德育”;利用黨團等為載體進行實踐活動的形式稱為“活動性德育”。
目前我國在德育教育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在這一基礎上,根據(jù)人的心理行為活動規(guī)律以及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等相關領域的知識理論,建立起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又賦有創(chuàng)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二、中英兩國道德教育模式比較
(一)相同點
1.開設相應的課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在我國高校,通常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根據(j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制定相應的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職責不僅是系統(tǒng)地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英國,同樣開設專門的課程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例如:健康課、公民課;他們更加注重從生活上、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學生在課堂上主要以討論學習為主。針對“體諒模式”的特點,英國學校利用宗教這一手段,定期開設宗教課,舉辦宗教活動,用宗教的知識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利用其它學科輔助德育滲透
在我國實行素質教育之后,更加注重學生德育素質的培養(yǎng),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都強調三維目標的確立,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也是不容忽視的。在英國的學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也會通過其他課程如文學課、歷史課、藝術課等形式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3.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加強德育教育
理論離不開實踐。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來達到德育的目標,這一形式具有理論依據(jù)同時又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在我國高校中,黨團下屬的各類社團組織經(jīng)常會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例如:去敬老院為老人服務;參加環(huán)保組織,宣傳構建綠色校園,綠色社會的活動及各種文體活動等,都是為了讓大學生在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接受道德教育,身體力行,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的道德觀念,使道德教育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得以實施,這對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英國的德育教育實踐活動同樣會組織學生去敬老院、參加慈善募捐、社會公益或環(huán)?;顒?,這樣能夠使學生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人。
4.利用道德教育資源進行道德教育
大眾媒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實現(xiàn)途徑,利用網(wǎng)絡傳媒等渠道宣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此同時,通過博物館、名人故居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在我國,每逢重要的節(jié)日,如國慶節(jié)傳播愛國主義教育,在清明節(jié)組織學生去祭拜烈士等,在五四青年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組織入團、入黨,讓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使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英國,也有把海德公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類似這樣的教育活動。
(二)不同點
1.我國重在顯性的道德教育,英國重視隱性的道德教育
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經(jīng)常采用的事灌輸式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教師的正面教學、直接教育為主,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做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總以一種被動、應付的態(tài)度去接受道德教育,道德內化的效果不是很好,外化行動效果更是不明顯,難以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目的。英國德育課程的設置偏向于客觀分析、實地觀察與研究,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或采用實物教學,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學生自覺地接受教育,最終使道德內化。
2.我國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英國以養(yǎng)成道德品質為主
在中國,教師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偏向于系統(tǒng)的內容學習,而往往忽略了德育的滲透,相比之下英國德育模式下教師更多地強調的是通過德育來實現(xiàn)引導、挖掘學生道德潛在意識,從而實現(xiàn)受教育者個體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長。中國德育模式可以說是為受教育者作一個鋪墊,在很大程度上都希望受教育者在成長過程中少走下坡路。而英國德育模式更多的是希望受教育者在試錯、反思的過程中去接受道德教育,注重自由發(fā)展。
3.我國強調集體價值的實現(xiàn),英國強調個人自由的追求
中英兩國德育模式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但是中國德育模式更加強調個體所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對社會的意義,而英國德育模式則更加強調個體身上所具備的自我道德建構與反思的能力與素質。例如:在中國德育模式中往往強調以大局為重,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責任感;而英國德育模式更加注重人的自由發(fā)展。在英國,自由是其文化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英國德育模式中為了實現(xiàn)道德發(fā)展的目標,通常不會采用具有引導性的主流價值,而是由受教育者自己去自由選擇、自我反思從而自我建構實現(xiàn)道德發(fā)展的目標。
三、英國道德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一)加強隱性道德教育
隱性教育可以遵循學生的思想變化規(guī)律,在實踐活動中將德育知識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根據(jù)中國德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在現(xiàn)有條件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將顯性教育與德育滲透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模式,方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創(chuàng)建開放學習情境
學校課堂作為道德教育的主要平臺,因此開放式的學習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們要轉變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大學生處于青年階段,他們的個體意識強,更看重自己的感覺,他們厭煩教師灌輸?shù)膯我粌r值觀念和空洞的說教。在這一方面,英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也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我們必須建設具有開放性的德育模式,打破單純的學習傳授過程。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創(chuàng)新道德教育模式手段,使學生踴躍參與課堂學習,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得到情感上的升華。
(三)多管齊下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就目前狀況來看,社會教育方面,我國各地法院、公安機關、交警部門等都主動開展知識進校園活動,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學生成長中影響最大的家長,卻未能充分發(fā)揮應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到建設現(xiàn)代道德教育模式中來,加上各方協(xié)調一致,才能建立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所以,應該加強輿論的宣傳作用,呼吁全社會引起足夠的重視,多管齊下形成教育合力。
總之,英國能夠率先建成資本主義、完成工業(yè)革命,這與它的教育制度、社會實踐乃至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英國的德育模式展現(xiàn)了它的特色,我們在學習借鑒的同時也不能妄自菲薄。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我們要以虔誠的態(tài)度不斷探索既可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符合當前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學校道德教育系。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