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國高校的重要種類之一,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往往代表著經典、小規(guī)模、高質量的本科教育。不同于以就業(yè)為重要指針的各種專業(yè)學?;蚣夹g高校,文理學院更為注重的是全面綜合教育,許多學校的學術聲譽往往不亞于哈佛、耶魯?shù)染C合性大學。隨著中國赴美留學人數(shù)的逐年上升,這種在美國規(guī)模不大但卻精致的學校近年來逐漸受到更多學生及家長的青睞。
留學生:以前大家往往把文理學院作為一個附屬,很多學生申請不上綜合性大學,才退而求其次選擇文理學院。為什么這兩年大家對文理學院的關注度會這么高了呢?
張淑娟:因為文理學院只提供本科課程的教育,沒有碩士、博士教育,很多家長認為這類院校的規(guī)模太小,加之,文理學院和綜合大學并不在同一排名中,而中國家長大多參考的是US NEWS本科類排名,所以造成中國人對文理學院的關注度較低。
這兩年大家之所以開始關注文理學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文理學院的重點是本科教育,其師資力量很強,教育質量高,教授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而不是做研究,學生更能從中受益。對比來看,一些綜合大學的名師更多是傾向于研究,學生在本科期間的受益并不多。其次,文理學院的學生基礎學科底子打得更牢,基礎更好,對于其今后申請名校研究生十分有利。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理學院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fā)展的通才教育,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交叉選課,甚至是取得雙學位。最后,文理學院相對比綜合大學更容易取得獎學金。
曾梓欣:第一,經濟原因。絕大部分文理學院是私立的,學費相對于工薪階層來講較為高昂,而且只有少部分學生可以獲得獎學金,所以以前的工薪階層不會將文理學院視為申請目標,自然不會過多地關注。但隨著近年來人民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少工薪階層也可足以支付得起文理學院的學費了,所以除了綜合大學外,也會對文理學院予以考慮。
第二,信息原因。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以及國民英語整體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有關資料,并對文理學院的信息、教學特點和適合人群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不得不說,這種信息對稱正逐步革新著人們的留學觀念。
第三,需求轉變的原因。目前,一些赴美讀本科的留學生家長更為看重的是,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真正提升。文理學院一方面不開設研究生院,教授只負責專心講課,另一方面講究通才教育,大一大二時通常不分專業(yè),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有極大的幫助。相反,綜合大學從一開始就分了專業(yè),而且注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研究能力,所以這類院校更為適合有較強科研能力或者擅長做研究性東西的學生。
留學生:在很多國人看來,凡是好學校,都是大學(University),而學院(College)則略顯低人一等。他們對“大而全”盲目崇拜,對“小而精”卻沒有任何概念,甚至有些家長認為文理學院就相當于中國的三本或大專。在你看來,造成這種認知誤區(qū)的原因是什么?
張淑娟:這主要源于中國與美國之間文化的差異。之前有一位學生在見美國簽證面試時說,自己畢業(yè)于一所College,而目前想去讀美國的University。在這位中國學生眼中,College代表的是大專,University是大學。但簽證官卻一直無法理解這位學生所想表達的意思。究其原因是因為在美國很多本科學校也是用College來命名的,例如達特茅斯大學就是Dartmouth College。
曾梓欣:國內人大部分認為“大學比學院厲害,而學院要比學校更威武莊嚴”,這和20年前中國不少學院升級為“大學”,而學校升級稱為“學院”的風氣有關。所以,我們目睹了許許多多的中國學院升級。即使是專業(yè)性很強的學院,也要“變大”“變全”,如華南理工學院升級為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升級為中國傳媒大學等等。因而,與美國相比,國人更為“重大學,輕學院”,特別是對尚比較陌生的文理學院,他們一看到“學院”二字,就會產生其相當于中國的三本或大專的誤解。事實上,在美國人心目中,文理學院才是美國最好的大學教育,少數(shù)美國學生甚至會放棄哈佛、耶魯,選擇到威廉姆斯、阿默斯特等一流文理學院學習。
留學生:近幾年來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學生和家長的反饋,就是申請一個好的文理學院比申請一個排名30-50的大學更難。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張淑娟: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的哪兩個大學的什么專業(yè)學科來比較。在同等錄取分數(shù)的情況下,常常會面對很難選擇的問題是:好學校差專業(yè)與差學校好專業(yè),該選哪個。
曾梓欣:文理學院提倡自由教育,這不僅使其受到美國各階層的追捧,也使得頂尖文理學院的錄取標準一度和哈佛、普林斯頓比肩。尤其是近年來申請文理學院的中國學生人數(shù)有所增長,而文理學院的錄取名額又十分有限,所以其對中國學生的要求也格外嚴格,學生既要具備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還要有出色的課外活動背景。預計未來,文理學院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競爭程度也會更加激烈。
留學生:文理學院和大U的區(qū)別在哪里?學生該如何選擇?
張淑娟:文理學院和大U的區(qū)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未來發(fā)展。綜合大學畢業(yè)之后直接就業(yè)有一定的優(yōu)勢,因為綜合大學一般地處非常繁華的都市,公司多,就業(yè)機會多,而且學校較大,知名度高。這并不是說文理學院就不好,雖然學生得到校園中的面試機相對少些,但在申請研究生方面卻更具優(yōu)勢,名校研究生的錄取率甚至高于哈佛。
第二,學生類型。綜合大學比較適合性格特別外向、善于交際、愿意花時間跟別人溝通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在學校內都能交到很多朋友。如果學生比較內向,那文理學院可能更為適合。但這并不是說性格外向的學生就必須去讀綜合大學,文理學院一樣也可以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對于未來方向比較明確的學生可以去綜合大學;文理學院則比較適合喜歡全面教育、喜歡探索的學生,如果學生對未來不是很確定,專業(yè)還沒有定向,那么不妨考慮一下文理學院。
第三,學校規(guī)模 。綜合大學大概都在10000人以上,基本上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城鎮(zhèn)的感覺,規(guī)模非常大。文理學院一般就2000人左右,可能還不如中國高中的規(guī)模,不過人數(shù)少反而更有利于學校關注孩子的性格特點。
第四,專業(yè)設置及獎學金。綜合大學的專業(yè)更加細化及多元化,從文科、理科、社會到工程、醫(yī)療等專業(yè)皆有開設,校內課程可選范圍很廣。學生可以選擇最感興趣的專業(yè)學習,或是自己通過校園生活了解并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對比而言,文理學院的專業(yè)劃分則并不那么細致,它更側重理論類教學或者說是通識教育,大多學院都不提供工程、醫(yī)學等工科類或是職業(yè)性較強的專業(yè)。學院老師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本科階段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為升入研究生階段做好準備。值得注意的是,文理學院提供的獎學金一般都要比綜合大學豐富。
文理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由于學院規(guī)模小,師生互動密切,所以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和領導能力頗有幫助。學生在接受四年高質量的通才教育后,或進入社會,或進入研究生院深造,都相當受歡迎。至于綜合大學則與中國大學有些相似,這種大學通常有數(shù)千到萬人不等。究竟是選擇文理學院還是綜合大學,我認為主要還是依學生想考的系或專業(yè)的研究水平而定。
曾梓欣:對于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這兩類學校,其實我們可從規(guī)模、地域、師資力量、教學質量、就業(yè)等方面逐一進行比較:
從規(guī)模上來說,綜合大學會更大一些,譬如密歇根大學規(guī)模是40000多人,類似于我國的武漢理工大學。文理學院通常情況下就是2000人左右,類似我們國內稍大一點的高中規(guī)模。
從地域上來說,綜合大學大多是在稍微大一點的城市,如紐約市、加州首府、芝加哥地區(qū)等地,但文理學院不是這樣的,它們一般都在“世外桃源”,坐落地類似于我國的一個縣級行政區(qū)域。所以,如果你在華盛頓大學讀書,大街上全是星巴克,如果是在歐伯林學院讀書,在市區(qū)里想喝杯咖啡都有點難度。
從師資力量來說,綜合大學的教授會更多一些,文理學院相對較少。綜合大學是一個教授平均帶20-30個學生,文理學院則是一個教授只帶10個左右的學生。
從教學質量來說,綜合大學會有一些水分在里面,教授既要科研又要教學還要有許多實際的考慮,比如負擔家庭開銷、申請研究經費(由于搞科研關系到晉升,而沒有經費又很難啟動科研項目,所以很多教授面臨兩難的境地)等。雖然不能說這些教授功利化,但至少這些事情會導致他的精力比較分散。文理學院的教授就是專心致志地教學,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此外,綜合大學還會有一種現(xiàn)象,比如說清華的學生在那邊拿到一個研究生助教的身份,負責教一些通俗類的公共課程,但是教學質量的話我個人認為還是因人而異,大師級別的教師畢竟是少數(shù)。
從就業(yè)方面來說,可能綜合大學會稍微好一些,因為學的東西非常具體,畢業(yè)之后馬上就能用。比如說學酒店管理畢業(yè)之后馬上就能工作。文理學院培養(yǎng)的是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而且力求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并重”。進入研究生院繼續(xù)深造方面,文理學院無疑更具有優(yōu)勢,學生底子扎實,起點會高一些。
那么,學生該選擇綜合大學還是文理學院呢?
如果學生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或者擅長做研究的話,那最好申請綜合大學,這樣他在本科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研究生階段的研究,這對學生自身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通道。而有些學生綜合素質很高,可能在學術方面不是非常專業(yè),但整體能力很強,這種學生在文理學院更易學到一些自己擅長的東西。
總體來說,適合文理學院還是綜合大學,沒有絕對的標準。以前中國的孩子會參考,老師說哪個好,家長說哪個好,學長說哪個好,他就去哪。但是近幾年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中國的孩子已經開始學會自己思考,他們會上網查找很多學校的細節(jié)資料,也會主動通過社交網絡去聯(lián)系一些學長。在這些信息充分對稱的情況下,相信學生自己就能作出一個不錯的選擇。
留學生:文理學院在課程設置、獎學金方面有哪些優(yōu)勢?
張淑娟:課程設置方面,綜合大學一般專業(yè)設置較多,課程非常齊全,也有非常多的專業(yè)應用層的學院,比如說法學院、醫(yī)學院等,這些都是文理學院所沒有的。文理學院注重的是一種通才教育,它希望每個同學都可以盡量多地去選修各種專業(yè)、各種課程,以此作為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文理學院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具有變通性的全才,不管面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各種轉型,或是今后創(chuàng)業(yè)、讀商、讀法……都可以。
獎學金方面,如果申請者在選校時把它放在首位的話,那么文理學院要比綜合大學的機會更多,而且競爭也沒有University那么激烈。
曾梓欣:從課程設置方面來說,文理學院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是職業(yè)訓練。它提倡通識教育,注重的是綜合性、精英式和全面的教育。因此,文理學院通常不設置太過專業(yè)或偏職業(yè)的課程。人文學科的專業(yè)有藝術、文學、語言學和哲學等,沒有我們熟知的新聞和傳媒等專業(yè);理科方向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不開設機械工程、精密儀器等更細化的專業(yè),而且文理學院通常不設工科,也沒有商科、法學等學科。如果學生在申請赴美讀書時,對未來的專業(yè)沒有十足的把握和興趣,文理學院是最好的選擇,這些院校提供的通識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拓展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便于日后讀研時選擇真正喜歡的方向。
從獎學金方面來說,文理學院無疑要比綜合大學慷慨很多,排名TOP50的文理學院基本都有全額獎學金,TOP50-100的最差也能提供學費減免或者半獎,還有一些學校即使學生沒申請獎學金,也會向其予以一定數(shù)額(如5000美元到15000美元不等)的財政資助。綜合大學里排名TOP20的院校或許在政策上多數(shù)奉行Need-blind政策,也有明確不提供獎學金的院校如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威廉瑪莉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賓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等。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威斯康星大學 University of Wisconsin、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等即使有獎學金數(shù)額也是非常可憐,TOP50名以后的學校就不一一列舉了。
留學生:雖然有些人對文理學院這個名稱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了解美國文理學院的性質,甚至還能叫得出部分學校名字的人并不多。學生和家長在擇校時應考慮的因素有哪些?怎么甄別野雞大學?
張淑娟:我建議學生和家長在擇校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師生比例。學生和家長要重點看學校的平均師生比例。大部分文理學院的規(guī)模較小,所以師生比例相對高。
第二,頒發(fā)文學學士學位的比例。在美國,大家普遍認為頒發(fā)文學學士學位比例越高的就越是純正的文理學院。作為國際學生,大家可以參考這一條。
第三,排名。學生和家長不要盲目看學校的排名,因為排第11名和第15名的學校其實差別并不大。但學生和家長可通過參考一些排名網站和雜志上的數(shù)據如錄取比例、新生返校率和畢業(yè)率等來進行篩選。
第四,學校地點。地理位置與未來從事的職業(yè)和發(fā)展方向相關,畢業(yè)后計劃從商的學生可以考慮位于大、中城市的學校,這樣實習機會更多一些。
第五,氣候。例如美國北部有些城市冬季經常下雪,而南部有的城市又異常酷熱。學生要根據自己感覺舒適的氣候來選擇學校。
第六,費用。美國不同地區(qū)學費和生活費可能相差三倍之多,所以在選擇學校時,學生和家長也要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第七,交通。一般來說,如果學校坐落在城市里,公共交通會便利很多;如果在郊區(qū),由于公共交通不是很發(fā)達,學生可考慮開車出行。
第八,錄取標準。文理學院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在錄取時分數(shù)更多是起參考作用。
曾梓欣:學生和家長在擇校時可先在USNEWS的官網上查找文理學院的排名,然后再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學校的申請難度系數(shù)、獎學金、規(guī)模、 就業(yè)情況等進行全面考慮。
識別野雞大學主要有七招:一是看辦學時間。野雞大學辦學時間短,有的一兩年,有的三五年,沒有傳統(tǒng)和文化底蘊。二是看教學設施和教學場地。一般大學都有教室、行政樓、圖書館、電腦房、操場等,而野雞大學的硬件配備極其有限,有的干脆在商務樓租房,有的展示圖片上的圖書館很小,書籍只有一千來本,電腦房只有一兩個,一看就知道是“糊”出來的。三是野雞大學專業(yè)非常狹窄,基本上市場上熱什么,就開辦什么專業(yè)。四是師資依靠外援。通過資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學校師生比例很小,有的甚至只有1:40。野雞大學的師資來源主要是公辦院校老師“走穴”。碰到這樣的學校,學生肯定要三思而后行。五是中介宣傳時非常商業(yè)化,甚至用上“練攤式”營銷手段,常用“這個學校什么都好”“保證可以移民”“讀起來很容易””等言語來鼓動學生。六是招生標準“飄忽不定”。張榜公布時學校要求明明很高,但學生的平均分勉強夠60,雅思成績還不到5.0,中介卻滿口應承說沒有問題,肯定能上。七是為了賺取更多學費,野雞大學根本不會考慮學生的學習背景和具體情況,而是惡意安排諸多課程。曾有學生入學后,被連續(xù)安排了語言課程、證書課程、文憑課程、學歷課程,付出高額的學費后才被安排進入正式課程。這里需要提醒學生的是,當你發(fā)現(xiàn)要去的學校,既有語言課程,又有專升本課程,又有本科課程等時,一定要留個心眼。一般來說,正規(guī)的大學只有本科和碩士課程。
留學生:文理學院名氣不及綜合性大學,莫非也更容易申請?一般申請者需要滿足哪些要求?
張淑娟:首先,申請者的高中平均成績最好能達到80以上;其次,根據學院的不同,英語成績亦有不同要求,一般申請者需達到托福80分以上或雅思6.5分以上,部分優(yōu)質的學校需達到托福100分以上或雅思7.0分以上。
曾梓欣:不是的,和美國其他大學一樣,文理學院的申請也需要學生提交托福、雅思、美國高考SAT等考試成績,從今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高等院校排名看,美國排名TOP50的文理學院對相關考試的成績要求差距不大,托福分數(shù)一般要求在100分以上,雅思7分以上,SAT成績2000分左右。
相比綜合大學,文理學院錄取時的彈性要大得多,但這并不是說文理學院的門檻低,而是它審核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鑒于目前申請文理學院的國際學生并不是很多,校方在審核學生素質時會格外注重學生的文字和口頭表達功底,如會很看重文書等。如果你是一個過往讀書經歷比較豐富的學生,大可以努力展示自己,即使你的語言成績并不出彩,也有可能獲得校方的青睞。
留學生:對于準留學生而言,在面試和文書部分該如何準備?
張淑娟:文書部分需要能夠全面體現(xiàn)學生的能力、特長,內容一般包括:申請專業(yè)的優(yōu)勢,專業(yè)能力的表現(xiàn),課外活動能力以及一些大型賽事的排名等。特別是在專業(yè)方向的申請上,如果學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更加完美。
曾梓欣:面試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申請前面試,因為有一些大學和文理學院會實地考察中國的學校和學生,都會提供至少一次的Information Session(主題是介紹學校情況,然后答疑),學生可以提前預約,取得和校方面試的機會。如果沒約上,也不要緊,還可以向錄取專員來約時間。第二種是申請之后的面試,一般學校會在1、2月中旬左右電話面試申請者,但如果學生在美國就讀某高中的話,那很有可能就面對面的面試了。
寫作里面一般分為三塊:一是寫作,這里指的是公共的Essay,也就是Common App里的六選一題目,涉及重要的經歷、成就以及對你本人的影響,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個人,小說、歷史中的人物對你的影響,周遭事件對你的影響等內容;二是Why,很多學校都想知道你為什么要申請這所學校。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花時間去了解這所學校,例如學校喜歡培養(yǎng)什么樣類型的人?而我到底是什么類型的學生?以Smith College為例,它強調的是Imagination, 即富有想象力的學生;Vassar College青睞擁有Motivated、Aggressive、Intelligent等能力與潛質的學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但也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學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展示和運用。三是Short Answer Prose等,申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小細節(jié)都有可能決定最終的結果,因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絕對馬虎不得,應多花心思。正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優(yōu)秀的學生特別是中國學生是永遠不乏其人的,所以競爭無處不在,怎么從中脫穎而出不僅要靠硬實力,軟性包裝也是必不可少的!
留學生:對于中途萌生轉學美國文理學院想法的國內學生而言,他們申請的最佳時機是在大幾?一般需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申請轉學?要準備哪些申請材料?
張淑娟:大一是轉學的最佳時機。一般需要申請者提供托福成績,優(yōu)異的高中成績,國內的大學成績和不落俗套的文書寫作。
曾梓欣:一般是大一大二申請,美國排名TOP50的文理學院對相關考試的成績要求差距不大,托福分數(shù)要求在100分以上,雅思7分以上,SAT成績在2000分左右。申請材料方面,需要準備文書,高中畢業(yè)證及成績單,本科最新的成績單,在讀證明,護照等。
留學生:目前有一種說法,選擇文理學院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奔著繼續(xù)深造去的。這在申請學生中是主流現(xiàn)象嗎?
張淑娟:這個觀點基本上是對的。在美國,文理學院的畢業(yè)生去往醫(y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繼續(xù)深造的比例較高。這三個領域都是將來社會的精英,所以文理學院學生將來的出路是非常光明的。但是整體而言,此類比重仍不如University。
留學生:多數(shù)文理學院并不提供研究生項目,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學生很難參與更多的科研活動?
張淑娟:雖然文理學院沒有研究生項目,但學生參與實習活動和鍛煉的機會并不比綜合大學的學生少,而且由于文理學院教師人數(shù)較多,可以實現(xiàn)小班上課,所以學生通常有更好的活動和鍛煉機會。
留學生:文理學院信奉的教學理念是:如果教給學生批判性思維和交流思想的能力,那么他們可以適應任何工作或學習領域。因此,文理學院的課程通常為文學、哲學、語言、歷史、數(shù)學、科學等方向的基礎課程,建立學生廣泛的知識基礎而不是只針對某一專業(yè)或項目。這種教育方式會不會阻礙學生今后的就業(yè)?
張淑娟:這種教育方式并不會阻礙學生畢業(yè)以后的學習或工作,反而會使得學生畢業(yè)后在多個領域都能夠找到立足之地。不難發(fā)現(xiàn)的是,文理學院的升學率和就業(yè)率比多數(shù)學校都要高出很多,研究生院和公司都頗為欣賞文理學生的綜合能力。
曾梓欣:確實,文理學院的學生的確非常像“書生”,給人一種不會做事,想得太多,批判性太強的感覺。
在大城市,綜合大學的學生早早就進入社會,在他們穿著西服和高跟鞋和上班族競爭時,文理學院的學生還在郊區(qū)裹著一件從二手店里買來的舊羊毛衫坐在壁爐旁邊讀黑格爾呢。所以,也許我們都應該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這種“小而美”的教育。
但同時,很多文理學院畢業(yè)的學生會繼續(xù)升讀綜合大學的研究生,有了扎實的本科基礎,學生在綜合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會更容易進步,而且出來后的就業(yè)機會也較多。
所以,這些都需要批判性地予以看待,本來就業(yè)就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如果學生想要有一個不錯的就業(yè)前景,那么他需要提早武裝好自身,培養(yǎng)各項能力,而不能將責任推卸學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