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木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中國的“軟實力”,一是文化,二是人才。人才是執(zhí)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只有讓合適的人以恰當?shù)姆绞饺嵤┟恳粋€方案,各項建設才能更好地進行下去。
“一帶一路”的人才庫一定是涵蓋各行各業(yè)的,語言、智庫、基建、信息、商貿(mào)、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等等。這些專業(yè)技能,可以說是人才的“硬實力”。但僅有“硬實力”還不夠,還需要深刻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具備相應的“軟實力”。
“一帶一路”倡議,賦予古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體現(xiàn)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共同利益,是面向未來的國際合作新共識,展現(xiàn)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相互聯(lián)通、各國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
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fā)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chǎn)。參與和有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者,除了必備的“硬實力”外,亦應從習主席倡導的絲路精神入手,構筑自身“軟實力”。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首先應懷有一顆開放包容之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地理、民族、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差異極大,要求人才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求同存異,尊重彼此的信仰和習俗。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民心相通,構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各國民眾相知相親的和平發(fā)展格局。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應懷有一顆平等互鑒之心。文明沒有高下之分,國家無論強弱,民族無論大小,都應該被平等對待。“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和各民族都曾是古老璀璨的絲路文明的締造者和參與者,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優(yōu)勢?!耙粠б宦贰钡慕涣?,應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獨行近,眾行遠?!惫采?、共建、共享,是貫穿“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旋律。建設“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唱,也不是某幾個國家的小合唱,而是沿線國家和參與國家共同的大合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要有一顆互利共贏之心。要學會合作,既要實現(xiàn)自己國家的訴求和戰(zhàn)略目標,還要考慮對方的特殊性和訴求,兼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共贏。
“一帶一路”建設有機遇,也有風險,需要資源和承諾,需要時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要有一顆擔當實干之心,勇于直面困難,敢于承擔責任。“一帶一路”建設要落到實處,離不開人才的各種實踐,只有實地的學習和工作,才能真正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社情民意,才能知行合一。
“一帶一路”雖然具有古老的歷史和傳統(tǒng),但時代和環(huán)境是全新的。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要有一顆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心,不囿于歷史,不墨守成規(guī)?!耙粠б宦贰毖鼐€情況多元復雜,“一招鮮”是行不通的,需要靈活和多方位的對接方式,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開拓多元合作平臺。此外,“一帶一路”倡議是面向未來的藍圖,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參與各國,堅持綠色發(fā)展理念,做長期可持續(xù)的事業(yè)。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廣大留學人員的參與。不管在國內還是海外,不管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還是在其他國家留學,不管是中國留學生,還是來華留學生,只要秉承絲路精神,不斷提升自身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找準與“一帶一路”的結合點,就能為“一帶一路”貢獻智慧和力量,共享“一帶一路”發(fā)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