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
我們所說的藝術品的升值,不是藝術圈內(nèi)說的升值。藝術圈內(nèi)說的升值,潛臺詞升的只是“藝術價值”。一切不談變現(xiàn)的升值都是耍流氓。各位稍加留意就會注意到,許多畫廊和藝術品經(jīng)紀人推薦作品的時候,只夸大藝術品升值,絕口不提流通和變現(xiàn)。通俗點說,這樣的藝術品投資就是“肯定能增值,但什么時候能變現(xiàn)不知道,看運氣吧”。
從藝術品投資的角度說“升值”,需要同時符合藝術品特殊規(guī)律和市場經(jīng)濟的基本規(guī)律。藝術品是特殊的商品,有三個重要的點與其他資產(chǎn)截然不同。如果拿其他行業(yè)的成功經(jīng)驗硬套,這是絕對不可行的。2011年以后,搞藝術品基金的那批人,幾乎全部都是金融行業(yè)的老司機。而實際情況是,這批老司機幾乎全軍覆沒,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尊重藝術品的特殊規(guī)律。
那么具體來說,藝術品有哪三大特殊規(guī)律呢?
一、 藝術品的根本價值是藝術家的價值,也就是說,物的價值有限,人的價值才是根本。
藝術品是藝術家整體價值的載體,藝術品的價值永遠不可能大于藝術家。這句話聽起來像廢話?不,這可是前十年藝術品行業(yè)血的教訓。
很多人都過分夸大了單件作品的價值,“代表作”就價值連城,其他的作品就一文不值。所以,早期很多藝術品基金的投資標的物是好多件來自不同藝術家的“代表作”。代表作嘛,都是高位入手,結果,有的藝術家突然換了風格,原先所謂的“代表作”行情大跌。
有的爆出造假、假拍等負面消息,藝術家人都降價了,“代表作”還能持續(xù)走高?所以,藝術品投資,本質(zhì)上是對藝術家的投資,要盯住“人”,不要盯著“物”。失敗案例當屬日本投資印象派繪畫。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經(jīng)濟的復興,使之產(chǎn)生文化上融入歐洲社會的訴求,因此,他們選中了與日本浮世繪有著關聯(lián)的印象派。凡·高的《向日葵》由東京安田火災與海事保險公司以2475萬英鎊購入。60年代以來,聞名日本的印象畫派收藏家、最大的經(jīng)紀人大佐福吉,在1989年訪問紐約的10天中,花費2000萬美元購買了一批名畫。據(jù)日本海關統(tǒng)計,1987年1月到8月間,日本從海外購入的繪畫約是87萬幅,合計734億日元,其中有印象畫派雷諾阿的《拿扇子的女人》,塞尚的《桌布上的蘋果》以及莫奈等人的作品。
到1989年11月的統(tǒng)計,在蘇富比和克里斯蒂的拍賣會中,美國人的購買量降到25%,而日本人的購買量達到了39.8%,成為最大的買家。結果,日本經(jīng)濟泡沫破裂之后,這些零散的“名作”被評估到購買價的20%左右。
日本雖然花錢多,但是,由于只是片段性購買零散的高價作品,真正投資印象派藝術家的絕不是日本,而是這些藝術家的祖國——法國。
后來日本學乖了,瞄準了自己本土的藝術家。于是,出現(xiàn)了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村上隆、森山大道等藝術大師。
二、 運營就升值,不運營就不升值,甚至有可能階段性貶值。
藝術品的升值有兩個原因:一是隨時間自然升值,二是因藝術家的知名度提高而升值。一般來說,自然升值幅度較小,而且,出現(xiàn)曠世經(jīng)典的幾率很小。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國寶級藝術品,都是當時或者后來人為運營的結果。
我們常說,某位藝術家進入了美術史。但是,不要忘了,美術史也是人寫的。不信大家去看看建國以后的美術史里面,有幾個是蔣家王朝的藝術家?
利奧·卡斯蒂里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畫商。
他敏銳判斷了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藝術趨勢。由于美國政府迫切輸出民族自由的美國價值觀,所以,急需不同于古典藝術的新形式。利奧·卡斯蒂里推出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和波普藝術,獲得了政府的直接支持,將紐約藝術圈轉(zhuǎn)變?yōu)槌屠枧c倫敦以外的最先鋒的當代藝術中心,建構了美國的當代藝術史。
借著政治風向,他推出了羅伯特·勞森伯格、安迪·沃霍爾、克萊斯·奧登伯格、羅伊·利希滕斯坦因等二十多位世界級當代藝術大師。
其實藝術家跟明星很像,有人運營,知名度就會提高,知名度高了作品就升值。
所以,自古以來,藝術家都有包裝自己的意識。到近代,又產(chǎn)生了專門包裝藝術家的畫廊和經(jīng)紀人。當然,運營是有分寸的。運營的本義是傳播藝術家的價值。但是,違背價值過度包裝,靠天價假拍、政治套詞、權力鉆營等手段進行的包裝,可以短時間內(nèi)把藝術家知名度做上去。
但是,也有跌落塵埃的巨大風險。自從反腐以來,原先用于給官員送禮、洗錢的“官畫”市場慘不忍睹,投資這種藝術家的人已經(jīng)哭死一大片。
前面提到那些失敗的藝術品基金,也掉進了這個坑里。他們購進一批作品,然后就囤在倉庫等著升值,三年五年也沒人管藝術家,還想著每年20%的增值?
這都行的話,我們大家明天都辭職回家睡覺,睡到來年找老板要求漲工資吧。
三、藝術品版權價值遠遠大于這件藝術品的物權價值:越賣越值錢。
根據(jù)咱們一直以來的理念,藝術品的價值,絕對不能只是一件東西的價值,而是一個體系。時髦點的說法,是藝術品、藝術家的文化IP價值。大家不要小看藝術品的版權價值,它的能量遠遠大于藝術品本身。只不過,之前的藝術市場化程度較低,“藝術產(chǎn)業(yè)”也是近幾年的新提法,版權的價值沒有機會體現(xiàn)而已。
如果,把迪士尼和漫威的角色創(chuàng)作看成藝術品原作,那么,這些作品一開始是沒有太多價值的。當它們衍生出的動畫片、玩具風靡全球的時候,版權變成了巨大的、源源不斷的財富。更有意思的是,版權值錢了,原作也隨著版權值錢了?,F(xiàn)在你再去買那些原稿,肯定是價值不菲的。
這就是藝術品最吸引人的妙處:越賣越值錢,永遠賣不完。
摘自微信公眾號“阿爾法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