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瑋玥
【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會計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從盈余管理的概念、動機等對其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梳理,以期能把握近年來盈余管理問題研究的主要現狀與趨勢,在此基礎上對盈余管理未來的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動機與手段
盈余管理研究來源20世紀80年代實證會計理論中的報酬計劃假設,由于其具有普遍的存在性和廣泛的影響性,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點。
一、盈余管理的定義
(一)國外研究者關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綜述
盈余管理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起源于美國,其定義在不同的視角下有不同的理解。威廉姆?斯考特(William?Scott,1977)認為盈余管理的是在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備的情況下,為了讓企業(yè)信息正常流通,減少信息流通過程中的損失,“在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yè)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保羅?M?希利(Paul?M?Healy)和詹姆斯?M?瓦倫(James?M?Wahlen)1999年在《會計瞭望》中共同指出,盈余管理發(fā)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yè)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guī)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目的在于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營業(yè)績?yōu)榕袛嗷A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雪普(KatherineShipper,1989)在信息觀的基礎上提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層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有目的地干預公司的財務報告,通過財務報告的信息實現自身的利益。盈余管理研究主要分真實盈余管理和應計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認為,真實的盈余管理是在管理層的意愿下改變企業(yè)的融資活動、投資活動的時間節(jié)點或結構,有目的地偏離公司的最優(yōu)運營模式,從而實現管理層的目的。Zhao,y.et al.(2011)在Roychowdhury 的研究基礎上認為,真實的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者為了短期利益而偏離企業(yè)最優(yōu)經營結構。
(二)國內研究者關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綜述
我國的會計學者對盈余管理的一般定義是: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管理當局通過選擇會計政策或其他方法,尋求對自身有利的報告結果。孫錚、王躍堂(1999)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yè)利用會計管制的空間操縱會計數據的合法行為。秦榮生(2001)認為,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在有選擇會計政策和變更會計估計的自由時,選擇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yè)市場價值最大化的相關會計處理方法的一種行為。魏明海(2000)認為,盈余管理又稱利潤操縱,是指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我國盈余管理的定義可以歸為三類:制度觀認為企業(yè)管理層利用了權責發(fā)生制和會計準則的缺陷,通過選擇會計方法、變更會計估計在不同會計期間的變化來實施盈余管理;信息觀認為盈余管理會增加或減少會計數據上的收益,即報告收益,從而影響相關利益人的決策;經濟后果過觀認為盈余管理雖然不會改變企業(yè)的經濟收益和現金流量,但通過對會計盈余數據的調整,來完成利益調整的過程。
二、盈余管理的動機
國外將盈余管理的動機劃分為三個大類: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規(guī)避監(jiān)管的動機。
(一)資本市場動機
資本市場動機指公司管理層在一系列資本市場活動過程中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Teoh,Welch 和Wong(1998)發(fā)現,首次公開募股的企業(yè)會在前一年中有調整盈余、對公司的應收項目進行調整的行為。陳小悅等(2000)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研究中發(fā)現,公司為了獲得配股權會對公司的利潤進行操縱,也就是進行盈余管理。雷光勇和劉慧龍(2007)發(fā)現,在出現虧損時,公司會通過利益輸送進行盈余管理。
(二)契約動機
出于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企業(yè)管理層存在盈余管理中的契約動機。李延喜等(2007)將高管薪酬作為薪酬激勵的代理變量進行了研究,證實了薪酬激勵是上市公司向上盈余管理的一個基本誘因;而對于調低的操控性應計利潤,薪酬激勵的作用卻并不明顯。與李延喜等不同,羅玫和陳運森(2010)首次專門對管理者報酬契約進行了研究,發(fā)現建立與會計盈余業(yè)績相連的薪酬激勵機制并沒有使上市公司采取更多調節(jié)利潤的會計手段,這一機制不會影響高管操縱盈余的程度。
(三)監(jiān)督動機
上市公司也可能為了應對市場監(jiān)管進行盈余管理。陳和袁(2004)發(fā)現,為了達到中國證監(jiān)會所要求的配股資格,上市公司進行了盈余管理。但這些監(jiān)管對國有企業(yè)的盈余管理是否有影響,國內還鮮有相關研究。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實施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兩種:會計操縱型盈余管理和交易操縱型盈余管理。交易操縱型盈余管理又被稱為真實性盈余管理。上市公司進行會計操縱型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陸正飛等(2007)、于李勝(2007)、王生年(2008)認為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陸建橋(1999)認為運用營運資金項目是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此外,還有調節(jié)非經常性損益,即營業(yè)外項目(胡瑋瑛等,2003;王俊秋等,2008;柯甫等,2008);以及利用行業(yè)特殊項目。上市公司進行真實性盈余管理的方法有:關聯交易、資產重組還有其他交易或事項:銷售操控,如異常地削價促銷和放寬信用條件等;費用操控,如減少研發(fā)開支、廣告開支等;生產操控,如利用規(guī)模效應,大量生產產品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提高收益;非經常性損益,如投資類事項、資產處置收益及收取資金占用費等交易和地方政府支持。
四、未來盈余管理研究的展望
總體來看,國內的盈余管理研究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果,研究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盈余管理應當更多的和企業(yè)以及管理者的特征聯系起來研究,讓盈余管理研究更契合現實情況。未來的盈余管理可以從這兩個方面有所突破:1.站在財務信息利用者的角度,財務信息更加真實有效,反映企業(yè)的真實情況;2.站在企業(yè)管理者的角度,財務數據更能傳遞企業(yè)想要表達的信息,并且信息也能讓企業(yè)的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0(9)
[2]趙春光.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論《資產減值》準則的政策涵義[J].會計研究,2006(3)
[3]陳信元,陳冬華,萬華林,梁上坤.地區(qū)差異、薪酬管制與高管腐敗[J].管理世界,2009,(11)
[4]汪健,曲曉輝.關聯交易、資本結構與盈余管理——基于A 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12):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