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歐 楊潔 張延花
【中圖分類號】R7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在臨床上,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也被稱作為過敏性哮喘,為一種哮喘特殊額表現(xiàn),咳嗽會反復(fù)發(fā)作1個月以上的時間,通常還伴有夜間、清晨發(fā)作性的咳嗽,在患兒運動后,咳嗽加重,對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影響[1]。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孟魯司特納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為了進一步探討和分析孟魯司特鈉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研究選擇2015年6月-2017年4月間在我院治療的96例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當做研究對象,報道如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把2015年6月-2017年4月間在我院治療的96例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當做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分甲組、乙組,每組48例。男性患兒為51例,女性患兒為45例;患兒年齡在1-11歲之間,平均為(5.84±1.62)歲。上述資料兩組患兒間差異對比,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兩組患兒通過布地奈德與特步他林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治療:把1mg布地奈德和5mg的特步他林溶于2ml的氯化鈉注射液(0.9%)中,霧化吸入,每天2次。甲組加用孟魯司特納:口服4mg的孟魯司特納,每晚睡前1次,兩組患兒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多患兒的咳嗽消失時間、癥狀緩解時間進行觀察記錄。
1.4 療效評價標準:癥狀緩解完全,或偶有咳嗽但不用服藥就能緩解為控制;癥狀減輕明顯,偶有咳嗽需支氣管擴張劑為顯效;癥狀減輕,但需支氣管擴張劑為有效;癥狀未減輕為無效[2]。
1.5 統(tǒng)計學分析:SPSS20.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咳嗽消失時間、癥狀緩解時間(±s)表示,t檢驗,療效(%)表示,由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對兩組患兒的療效進行評價。見表1,甲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高于乙組患兒,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5.031,P=0.025)。
2.2 對兩組患兒咳嗽消失時間、癥狀緩解時間進行評價。見表2,甲組患兒的咳嗽消失時間、癥狀緩解時間均少于乙組患兒,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816、16.506,P=0.000)。
3.討論
對于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來說,其主要癥狀為頑固性咳嗽,是哮喘的先兆表現(xiàn)或潛在形式,威脅到患兒的身心健康[3]。多數(shù)學者認為,該病發(fā)病同多種細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參與到氣道慢性炎癥存在一定關(guān)系,氣道炎癥導(dǎo)致氣道高反應(yīng),引發(fā)可逆性的氣道阻塞性疾病[4]。所以,該病的治療關(guān)鍵就是控制、清除氣道炎癥。臨床上目前對于該病治療的主要藥物為糖皮質(zhì)激素、抗變態(tài)免疫反應(yīng)藥物以及支氣管擴張劑等。布地奈德是第二代的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同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的結(jié)合力較強,還可強力抑制炎癥細胞的遷移、活化、浸潤,抑制細胞因子生成,并減少微血管的滲漏。而特布他林是一種選擇性的β2受體激動劑,抑制釋放內(nèi)源性致痙物和因黏膜纖毛消除加劇引起的水腫,起效快、維持時間較久。這兩種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相互促進,臨床療效增加。有研究指出:白三烯可誘發(fā)哮喘患者氣道以及其他組織出現(xiàn)大量前炎性反應(yīng),包括血流改變、平滑肌痙攣、血漿滲出、炎性細胞活化以及黏液分泌等,在哮喘發(fā)病機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孟魯司特鈉是選擇性的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會強烈抑制Ⅰ型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同白三烯結(jié)合,有效預(yù)防、抑制白三烯致使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支氣管痙攣以及氣道的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抗炎、抗哮喘[5]。
總之,在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治療中,孟魯司特鈉的應(yīng)用效果良好,療效高,且患兒的咳嗽消失時間、癥狀緩解時間均比較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玲,茍洪波,亞娜等.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3,42(34):4198-4199.
[2] 皇甫春榮,李平.孟魯司特鈉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12):908-910.
[3] 劉娟,張珍.孟魯司特鈉與酮替酚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比較[J].山東醫(yī)藥,2012,52(1):72-73.
[4] 楊秀芹.孟魯司特鈉與酮替酚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比較[J].河北醫(yī)學,2012,18(6):833-835.
[5] 程智宏.孟魯司特鈉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2,34(16):243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