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洋
摘 要 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密切,如何在高校體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效益互動,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研究課題,也是學校體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在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其體質、鍛煉行為和身體認知結構的關系基礎上,遵循“面向全體大學生,以素質教育為理念,發(fā)揮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優(yōu)勢,增強大學生體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身心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的總體指導思想,從理論依據(jù)、基本原則和目標以及模式基本結構幾方面,探討和設計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互動模式。
關鍵詞 高校體育 心理健康 互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識碼:A
1高校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互動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1.1以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為依據(jù)
高校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整個高等教育構成一個互相聯(lián)系、互相貫通的大體系?!叭姘l(fā)展”是黨與國家的教育方針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德”、“智”、“體”、“美”是“全面發(fā)展”的主要內容,其中體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保證。高校體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功能上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某些交叉重疊之處,心理健康教育是體育增進大學生健康的重要內容,而體育運動技能的掌握必須依賴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高校體育工作的實施與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體育教學效益的提高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
1.2以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jù)
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高校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動能夠實現(xiàn)的基本前提。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依賴于身體各方面的發(fā)展,生理上的發(fā)展為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大學生處于青年中期,他們的生理已經基本趨于成熟,但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穩(wěn)定,許多心理素質還在建構之中。因此,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擾和矛盾,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是發(fā)展性的,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對立統(tǒng)一的發(fā)展過程。
1.3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jù)
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是時代和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務,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更高了,如社會對大學生的進取意識、自主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團結協(xié)作精神及與知識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現(xiàn)代意識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素質大部分是屬于心理素質范疇的。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才能擁有良好的智力條件、頑強的意志品質和穩(wěn)定的情感,才能正確對待暫時的失敗和挫折,排除各種干擾,有效地投入學習,并促進自我全面發(fā)展,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所需的人才。
2高校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互動模式的基本建構
充分挖掘高校體育教育資源,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有關職能部門統(tǒng)籌規(guī)劃,組織協(xié)調,又需要各部門、各方面明確分工,密切配合;既需要相關專業(yè)教師相互交流與溝通,優(yōu)勢互補,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合力。建構科學、系統(tǒng)的互動模式是促進高校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益互動的基礎保障。基于調查研究和專家訪談結果,筆者認為目前要促進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動,應著力建立健全以下三大系統(tǒng)。
2.1建立立體化的組織領導體系
高校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實現(xiàn)效益互動,必須要建立一個立體化、多元化組合的工作管理體系,加強領導,從不同層面、角度、渠道開展工作。具體來說,學校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實行黨政統(tǒng)一領導,主管校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學生工作處、團委、教務處、宣傳部、后勤集團和各院系等有關方面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協(xié)調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促進師資隊伍素質提高的互動機制
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實現(xiàn)有效互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施體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的心理素質和業(yè)務素質,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的素質還遠遠不能適應高等教育飛速發(fā)展的客觀形勢要求,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要。為此,必須從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業(yè)務素質兩方面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在提高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質方面,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第一,通過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組織協(xié)調下,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和體育教師間的交流和互動,通過教育者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心理素養(yǎng)。在提高教育者業(yè)務素質方面,主要采取以下辦法:第一,定期培訓與考核。第二,加強教研活動。第三,合理配置師資。
2.3提高教學效益的運作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信息的收集與反饋。首先,制定科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方案,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一入學,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為每一位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測查中發(fā)現(xiàn)的各種心理問題,要加強跟蹤輔導,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干預治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信息的收集。除通過心理普查這條渠道收集大學生心理健康信息外,任課教師和管理人員在平時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如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或出現(xiàn)集體性的心理變化趨向,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專人對信息進行歸類、分析、處理和存檔;第三,建立順暢、有序、嚴格的心理健康信息反饋機制。心理障礙問題涉及大學生隱私,因此,在反饋心理健康信息時應做到傳遞有序,范圍適度。具體來說,共性的心理健康狀況信息應及時傳遞給教育者和管理者,個別嚴重心理障礙者信息反饋給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和直接管理人員。
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渠道選擇。第一,重視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深化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豐富心理健康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教學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適方法,使大學生了解并體會心理問題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幫助大學生消除心理疑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根本上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第二,充分發(fā)揮課外體育、運動競賽和非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作用。根據(jù)大學生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所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適時舉辦群體活動,組織多形式的講座和報告,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點應放在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和人際交往問題,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等內容上;二、三年級學生應主要幫助他們解決專業(yè)思想問題和人格發(fā)展等方面的困惑;畢業(yè)生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就業(yè)心理調適和職業(yè)生涯教育。第三,營造文明健康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校園體育文化是學校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心理品質,促進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高校要利用校園廣播、互聯(lián)網、校報、櫥窗等宣傳媒體,宣傳體育知識,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第四,積極培育和扶持大學生群體社團,以大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為載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體育范圍不再囿于傳統(tǒng)模式。
3結論
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動模式的建構應重點圍繞組織領導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和互動運作體系三大系統(tǒng)進行建設。首先,學校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實行黨政統(tǒng)一領導,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其次,從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業(yè)務素質兩方面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第三,尋找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的有效結合點,全方位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2015年度山東工商學院學生教育管理專項(項目編號:2015XSZX025);2017年山東工商學院共青團工作專項。
參考文獻
[1] 邱遠.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5):1637-1639.
[2] 陳小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與實踐[M].學校體育科學,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6(1):92-95.
[3] 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