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紅
【摘 要】本文從小學班級中非正式群體對班集體建設的影響出發(fā),提出了重視整合學生需要與采取民主方式兩個方面來制定班級目標的同時,處理好個體目標與集體目標關系的重要性。用整合非正式群體“首領”的手段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風和輿論,促進班集體建設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非正式群體;管理策略
小學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是指存在于班級中,由學生自由交往而形成的小群體,以班級中的伙伴群體為突出代表,成員之間的關系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并以相同或相似的個人興趣愛好為基礎。自班級授課制在學校中實行以來,班級中就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非正式群體。在制度化的教育背景下,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班級生活的過程。
作為班級中客觀存在的必然現象,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構成了班級人際關系的基礎。它伴隨著班集體建設的歷程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即使在班集體形成之后,它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它影響著班級人際關系的協調性和整合性。它的發(fā)展變化能夠反映出班級群體結構的特點、作用及相互關系。班級非正式群體對于班集體的建設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何在班級中形成合理的人際關系結構,促進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之間相容、相輔、相促、共同進步的局面呢?
一、整合學生需要制定班級目標
班集體的目標是根據社會期望及班集體本身的任務而制定出的預期活動效果。班集體目標的制定等于樹立起一面旗幟,班集體有了自己的目標,就有了為之奮斗的方向。確立怎樣的目標、由誰來制定目標、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達到目標,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班集體中非正式群體的存在狀態(tài)。如果在班級中的目標制定得當,并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對非正式群體的發(fā)展就能起到良好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因此在班集體目標制定之前,需要對班級中存在的各種目標進行整合,使班集體的建設目標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班級成員的價值取向。還要把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水平、興趣愛好等作為制定班集體目標的依據。并通過分析判斷,深入了解各種非正式群體及其目標,然后將各種目標整合,從中提取出合理成分進行綜合。這樣制定出的目標對學生具有普遍性,才有可能起到對班級成員的指導作用,并從一開始就把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調控在集體目標的調控之下。
二、采取民主方式制定班集體目標
班集體目標的內容對群體成員有著較大的作用,而目標的制定方式也影響著班級成員對目標的認可程度和內化程度。目標是外賦的還是自己創(chuàng)立的,這不僅影響著班集體建設目標的真實性,同時還影響著學生對班集體目標的態(tài)度。因此在制定班集體建設目標的過程中,要注意發(fā)動學生參與制定目標,這其中自然就包含了合理應用非正式群體的力量。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對班級問題有了自己獨特的觀點,也在客觀上具備了一定的參與能力。因此采用民主的方式發(fā)動學生參與確立班集體建設目標不僅能夠集思廣益,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成為班集體的主人,成為班集體這座大廈的“設計師”和“建筑工人”,而不是班集體建設中的“房客”,因此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建設班集體的內在積極性。只有人人參與制定目標,才能使學生把班集體建設當作自己的事情,才能與集體同呼吸、共命運,真正把自己融入集體之中。這樣顯示了班集體建設中的民主性,對于控制不良性質的非正式群體的產生是有所幫助的。對于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來說,參與到建立集體目標之中,不但把本群體的意向反映到了集體建設中,而且,同時感受到了作為集體主人的地位,這無疑會對他們的發(fā)展產生良好的影響。
三、處理好個體目標和集體目標的關系
班集體中個體目標的存在是班級個體成員的獨立性、差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作為生動的個體,他們必然有自身獨特的需要、愿望和目標。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由集體目標和個人目標組成的獨立統(tǒng)一體。在集體目標中既要善于包容班級成員合理的個體目標,創(chuàng)造達到合理的個體目標的機會和條件,又要善于引導調節(jié)和修正個人目標,鼓勵班級成員接受集體目標,促使班級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fā)展。一些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的產生就是因為那些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的群體有著一致的目標,而班集體建設的總目標不包括他們的目標,使得他們一開始就游離在班集體建設之外,從而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尋求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班集體的目標能夠達到集體的導向性和個體的發(fā)展性、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這樣的集體目標無疑對班級成員有巨大的吸引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具有離心傾向的非正式群體的產生。對于已經存在的非正式群體,要想方設法把班集體目標內化為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在總目標的導引下,不至于成為一支分化力量。
四、加強培養(yǎng),整合非正式群體的“首領”
一些非正式群體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能力強、在學生中有威信的學生未被納入班級正式的組織核心之中,于是他們便“自立門派”。而有的學生也可能覺得班級組織核心并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真正核心,進而追隨其他有能力的人。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的班級中,能夠擔任班級中組織核心的學生畢竟是少數,班級組織核心崗位的有限性也可能使一些希望成為班級干部的學生喪失這種機會,從而促使他們在非正式群體中尋找舞臺。學生的交往是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他們看重友誼,珍惜友情,講義氣,愿意為自己的領袖出力并聽從其安排。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仔細觀察,加強培養(yǎng),整合非正式群體的“首領”;而對于那些性質不良的非正式群體的“首領”,則需要對其進行教育轉化,防止其運用自身影響力對班集體建設起破壞作用;對于那些確有特殊才能又有人緣的“首領”,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把他們納入班級建設中,使之在班級的正式舞臺上大展拳腳,最終成為真正能夠代表學生心愿、組織能力強的班集體建設的核心。
五、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風和輿論
良好的班風和輿論作為一種強大的、無形的力量,給非正式群體特別是屬性不良的非正式群體以積極、正面的影響,使他們在環(huán)境的感染中達到“不治而治”的效果。這些無形的班風和輿論所具有的評價作用在學生心理上具有巨大的權威性,也使得它比明確的班級制度更有潛在的約束力。特別是相對于教師的權威,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可能更懼于“群眾”的壓力。另一方面,健康向上的班風和輿論在提高班集體凝聚力的同時,減少了產生不良性質非正式群體的可能性。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激起良好的班風和輿論,把學生潛意識中的意見激發(fā)出來,變成公開意見,把聲勢尚小、影響甚弱的局部意見變?yōu)槁晞莺拼蟮姆错?。特別是在發(fā)現了非正式群體的一些不良趨勢后,更需要抓住教育時機運用班集體的輿論力量矯正其行為,促進其向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