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起多 李飛燕
摘要:小學閱讀課教學,教師按“積累”、“理解”和“運用”的程序,安排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增長智慧的書面練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積累;理解;運用;練習
吹笛子,先按哪個,后按哪個,很有講究。如果不講章法,亂按一通,吹出來的不是音樂,是雜音。而小學閱讀課教學有效的書面練習也一樣,沒有章法,找不準點兒,按不對眼兒,訓練不但沒有實效,反而浪費了這精心留出的書面練習時間。書面練習就需要教師按功能來分成“積累”、“理解”和“運用”來精心找準這個“點”。
一、積累點:咬定“基礎”不放松
積累性知識一般以字、詞、句為主。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字詞作為語言的基礎,除了單純地對第二類生字新詞進行書寫積累練習外,還需要挖掘字詞的其他訓練方式。如形近字辨析、同音字組詞、看拼音寫詞語、聽寫詞語、按課文內容填空等。積累類的句子練習形式多樣:給句子換個說法、根據標點符號寫句子、運用名人名言寫句子、在特定情境下選擇填入最恰當的名人名言、古詩句等等。
如教學《燕子專列》一課時,教師檢查預習情況時,可以直接聽寫重點詞語(溫暖舒適、燕子專列、氣溫驟降、風雪不止、長途跋涉、饑寒交迫、瀕臨死亡),在糾正書寫以后出示在屏幕上,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字詞訓練言意兼得。
二、理解點:牽“一練”而動全身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見“以練促學,以練引學”是閱讀課教學的有效方法。
1.搜索文本的“點睛點”
每一個優(yōu)秀的文本,在語言形式中必然有許多“點睛之筆”,有些是文本各章節(jié)中寫得最精彩的語言亮點,有些是文本中凝聚情感最強的一個或幾個關鍵性的詞語。如教學《嚴監(jiān)生》一課時,應該安排以下的書面練習:
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他想說:____。
語言訓練“他想說____”。把握住嚴監(jiān)生“搖頭”這一點睛點,教給了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想象人物內心這個訓練目標,讓后面的寫感想水到渠成。
2.把握文本的“留白點”
對于閱讀課文來說,留白點就是文本特地留出的讓人浮想聯翩的內容。抓住這樣的留白點資源,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言語小溪的自由流淌。如教學《掌聲》一課時,為了理解英子被老師點名上臺后猶豫不決復雜的心情,英子如何猶豫成了文本的留白點,品讀“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安排書面練習的內容為:
如果站起來,讓同學們看見我走路的姿勢,調皮的小鵬會____,“小麻雀”小芳和小敏會____,還有如果我不上去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會____,其他同學會____。
三、運用點:在情境中兼得言意
閱讀課教學不能把書面練習放在對學生學習與鞏固知識情況的檢測上,應根據文本內容,采用言語形式的模仿、內化、創(chuàng)新的方式,安排必要的練習。
1.言語形式的模仿
筆者在教學《匆匆》一課時,可以采用教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概括出言語形式“形象化”,學生會馬上學到了“形象化”表達的方法。臨近結束,提供“我看到風在飛揚,____”的語境,請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把話寫形象。從一位學生現場交流就可以看出“形象化”這種言語表達形式已經能運用自如了:“風使勁拍打著緊閉的門窗,好似要撲進來似的。呼呼,呼呼,窗外的樹木在搖晃,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呼呼,呼呼,風箏被卷得高高的,自由地在空中翱翔;呼呼,呼呼,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鮮艷的紅色在陽光下飄蕩……”
2.言語形式的內化
在全國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特等獎獲得者甘密老師在執(zhí)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在落實“段”的訓練,引導學生感受空隙“窄小”的特點,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過空隙時的“感覺”后,甘老師出示福建(當時比賽地點)武夷山著名景點——一線天,提示學生用上書本上,或者平時積累到的語句,也寫出一線天的“窄小”。學生通過動筆與交流,反映了理想的訓練效果。
如一位學生寫的內容:我走在一線天里,抬頭只看得見一絲天空。我側著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兩邊高聳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心里緊張得喘不過氣來。
3.言語形式的創(chuàng)新
根據內容編寫“文本詩”,這是對學生理解文本與否一種很好的創(chuàng)新練習。筆者教學《畫風》一課時,在學生理解文本后,安排小詩創(chuàng)作練習: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____吹____了,風就藏在____里。
這樣學生把每段內容語言形式改變成生動的小詩: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旗子吹飄了,風就藏在飄動的旗子里。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小樹吹彎了,風就藏在彎彎的小樹里。
這些形式的練習,比起提起筆把內心的感受寫出來要巧妙得多,有效得多。
筆者認為,教師在小學閱讀課教學中只要找準了訓練內容的點兒,按對了訓練策略的眼兒,就會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新知識,應用新知識,方能奏響閱讀課堂教學高效之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