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在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衡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的情形下,“小地方”的孩子除了拼命拿分,還能拼什么?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魔鬼還是天使?或許徒留一地口水。
近年,河北省衡水中學出了大名,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一邊是極盡妖魔化,“衡中模式”與“高考工廠”齊名,成了應試教育的代名詞;一邊是高歌猛進,三年的時間,衡水中學在八個省區(qū)開了十幾所“加盟店”?!昂庵心J健苯章鋺粽憬?,再次引起軒然大波,當地教育官員和教育界人士頗感緊張,甚至喊出“我們浙江不需要”的口號。
對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想必不用再著墨太多。它之所以出名,首先在于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神話”吸引眼球:連續(xù)17年高考成績在河北省內奪魁;經常包攬河北省高考文理狀元;2015年有119人被北大清華錄取、72人被國外高校錄??;2016年本科一批上線率92.44%……然而,單憑這些,或許還不足以讓其暴得大名。單就考入北大清華的人數和一本上線率而言,放到北京、上海、天津等任何一座大城市,跟人家動輒100%的重點率相比,并不是太耀眼。所以它的出名,至少還有兩條,一是衡水是個“小地方”,二是“神話”背后有一套廣受詬病的管理模式,單從“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寧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個”、“我拼命,我怕誰”、“考過高富帥,戰(zhàn)勝官二代”這些勵志標語,就讓人心里發(fā)毛。
“笑罵由他笑罵”,處于輿論暴風眼的衡水中學,不但始終“一意孤行”,而且近來還對外輸出這一模式,開起了連鎖“加盟店”。地方企業(yè)出資、政府出地、衡水中學出管理和師資,合作辦學,實現(xiàn)共贏。以這次進駐浙江的平湖分校為例,每個學生每年學費3.5萬元,學校每年的學費總收入過億元。學費如此之高,考生仍趨之若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衡中模式”的“市場前景”,輿論這面照妖鏡里的“魔鬼”,對考生來說,卻是帶他們升入高等學府的“天使”。這種矛盾的社會心理,讓人不得不認真地想一想“衡中模式”到底怎么了。
當然,它帶給我們的思考不能就此止步。說白了,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回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老話題上。其實,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考試機器,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人才選拔機制得不到改變,其他選拔方式又沒有公平、公正作保障,社會對人才的培養(yǎng)過于單一,大談素質教育有何意義?在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衡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的情形下,“小地方”的孩子除了拼命拿分,還能拼什么?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魔鬼還是天使?或許徒留一地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