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所謂“互文性”,是指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的意義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著名的敘事學家杰拉爾德·普林斯對互文性下了一個較為清楚易懂的定義:一個確定的文本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并且依據(jù)這種關系才可能理解這個文本?;ノ男越虒W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師生對文學文本閱讀、意義闡釋、理解深化、認識延伸和轉移的綜合過程。
一、教材中文本之間的互文性
我們可以將那些“同類”的知識進行交互參照,形成互文性,在閱讀賞析課文的同時,通過合理的聯(lián)想,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維,這樣在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教材中出現(xiàn)了三次有關“美人”的意象:《離騷》中有“恐美人之遲暮”,《赤壁賦》中有“望美人兮天一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在《離騷》中,屈原獨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意象蘊含著屈原的愛國深情和獨立高潔的人格與政治理想。
在講授《赤壁賦》時,可以將此進行聯(lián)想,讓學生分析此中的“美人”究竟指何。在此段中詩人引用的歌詞不僅從形式上繼承了屈原的筆法,大量使用了“兮”字,在內容上也幾乎全部化《楚辭》而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雖被流放,仍不忘忠君報國,蘇軾被貶黃州,雖身處野外,猶未放棄等待國君對自己的召喚??梢姡K軾在此效仿屈原,也借對“美人”的思念表達對國君的忠心。同時,“美人”還可以依據(jù)東坡遭貶謫,但仍然追求理想的人生態(tài)度,理解為美好的政治理想。
而《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同時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將文本交互參照來理解,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
這里是將課文中相同的知識點進行互文性教學。在學生準確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根據(jù)互文性理論,從相似性出發(fā),將教材中一些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構成互文性關系,從中考察其源流及意義的增減,以便學生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意義。
二、教材文本和課外知識的互文性
生活即語文。語文知識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的空間,進行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遷移。從拓展延伸中發(fā)現(xiàn)意義生長點,挖掘文本深層意義,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經驗。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文中說“各國政府——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干百萬革命戰(zhàn)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載和悼念?!边@里恩格斯談到敵人和戰(zhàn)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tài)度,學生對這段話也并不難理解。但如果我們將這段話與《論語》結合起來,學生就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解文意的層面,而且會反觀自身,這樣就會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產生積極的影響。
《論語·子路十三》中孔子對子貢提出的“鄉(xiāng)人皆好之,鄉(xiāng)人皆惡之”的兩種人都予以否定,而是贊賞“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常常有人希望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但孔子并不提倡做人人皆喜歡的“好人”。大干世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能得到所有人好評的人怎么可能是正直而有原則的人呢?得到許多好評的人和真正的好人,兩者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用孔子的觀點來觀照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評價,同時也能指導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人格。
由教材文本向課外遷移,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又可以考查學生對教材文本的再度開發(fā)。例如,我們學習孫犁的散文《荷花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弄清了文本的學習重點,即“細節(jié)”對人物的刻畫作用,課后可以向孫犁的小說《亡人逸事》遷移,讓學生找出其中最形象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并品味其作用,從而達到鞏固文本教學重點的目的。
三、教材文本和其他學科的互文性
語文的學習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為我們要借助語文去學習其他學科,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也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包含著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它們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在《阿房宮賦》中,有一句“輦來于秦”,句中“輦”的用法屬名詞作狀語,表方式。但部分參考書采用的說法是“輦”字屬名詞作動詞用,表動作。在講解時,在此若借助英語的語法來解釋,問題會變得簡單。例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我騎自行車上學。)這里的“by bike”是很明顯是“介詞+賓語”的狀語形式,用這個例句來講解原文中的“乘著輦車來到秦國”,學生一下子就能接受了。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語文的教學中,將不同篇目,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知識進行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由此及彼,不斷進行反復地學習,從而使學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這種“互文性”使新舊聯(lián)系,阡陌溝通,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生掌握認識事物規(guī)律的本質的方法,舉一反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三水區(qū)三水中學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