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在這個以假亂真的時代,有人會睜著眼說假話,并千方百計地以假為真。更高端的是:你甚至都意識不到你腦中就藏著一個造假網(wǎng)點。
讓假話成真
生活的水很深,往往你一不小心就被套路了,于是你不得不做一些或說一些與你態(tài)度或個人觀點相悖的事。只是,事后你的感覺如何?當你那樣做了之后,你的真實態(tài)度或觀點有沒有發(fā)生改變?什么也沒有嗎?好吧,可能真的沒有。不過,研究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當你的行為與你的態(tài)度相反時,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原有態(tài)度及立場,以此求得與自己的行為保持一致。
斯坦福大學實驗
1959年的斯坦福大學,修心理學的本科生正在學習一門心理學導論課,該課程的要求之一是你必須在這一學期內以被試身份參加三個小時的心理學實驗。學校的布告欄貼著許多心理學研究生正在進行的心理學研究,不少大學生在其中一個耗時兩小時的名叫“行為測量”的研究上簽了名,這一研究是由費斯廷格和其助手卡爾·史密斯主持。最終,實驗方確定了71名正在學習心理學的低年級男生為實驗被試。
像很多心理學實驗一樣,該研究的真正目的是對你保密的,因為如果你知道了研究的真正目的,你的反應將會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進而使研究結果無效。
你在規(guī)定的時間來到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你這個實驗實際需要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因此你還會有一些剩余時間。恰好另有一些心理系的人正在就“作為被試的感受”這一話題做采訪,所以,實驗結束后你們會去接受訪談。
實驗第一步:制造無聊
在你面前放了一只盤子,你被要求將裝在盤子里的12個線軸盤全都轉移到桌上,接著再重新放入盤中。循環(huán)往復做30分鐘;然后,主試給你一塊釘有48個方釘?shù)哪景?,你的任務是按順時針方向將每個方釘旋轉90度,循環(huán)往復再做30分鐘。你是不是覺得好枯燥:哎呀,這實驗超級無聊呀!那就對了,要的就是這效果。這部分實驗的目的在于讓每個被試產(chǎn)生統(tǒng)一的消極觀點。
實驗第二步:障眼法
你被隨機分配到三個組中??刂平M的被試在完成任務后被帶到另一個房間中接受訪談,對任務進行評價(當然是覺得無聊)。其余人則被引忽悠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主試假裝在為你們解釋實驗目的,告訴你們每個人都屬于A被試組,A組的人實驗前不會得到有關實驗的信息,但另外的B組在實驗前會被告知:實驗很有趣,很吸引人。注意:以上這些都是幌子,也就是說,這只是“故事的引子”。
然后,主試離開房間幾分鐘?;貋砗?,他為難地表示:現(xiàn)在有個小麻煩,那個給B組傳達消息的學生剛好病了,而他們很難臨時找到替補。接著他很有禮貌地問你是否愿意加入研究,向正在等待的那個B組被試(其實是實驗助手)傳達信息。
實驗第三步:創(chuàng)設認知失調情境
你同意后,主試給你一張標有“給B組”的紙條,上面寫著“這很有意義,我得到了許多樂趣,并且過得很愉快,這很有趣,很令人興奮”。然后你得到1美元或20美元,并被帶到接待室去會見所謂“B組被試”。你們被獨自留在接待室20分鐘,隨后主試出現(xiàn),感謝你的幫助,并把你帶到訪問室進行訪談,以了解你對任務的真實想法。
這整個過程聽起來有點兒復雜,但去掉障眼法后其實很簡單:被試分有3組,一組為了1美元對任務的態(tài)度撒謊,一組為了20美元撒謊,而控制組則如實相告。
實驗結果
醉翁之意不在酒。實驗的真正目的是比較這三個組的成員經(jīng)過實驗后對任務的原有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怎樣的改變。
結果表明:控制組被試及獲得20美元報酬的被試對研究任務仍持有低評價;而獲得1美元報酬的被試則提高了對任務的評價,變得真的喜歡這個任務了。
這結果可能在研究者的預期內,但絕對在普通人的意料之外。因為按常理,人們覺得應該是獲得錢多的人更愿意改變態(tài)度呀,為什么反而是只獲得1美元的人自愿改變立場了呢?
認知失調與態(tài)度改變
對此,主持研究的費斯廷格是這么說的——通常情況下在我們的社會里,個人所公開表達的看法與其私下里的觀點或信仰是相一致的。因此,如果你相信X,但你卻公開主張非X,那么你將體驗到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不適感。不過,如果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公開主張非X是由于某種不得已的原因,如壓力、獎勵或者懲罰,那么你的認知失調將大大降低或者消失。因此,越將不一致的行為歸因于自己的選擇,你的認知失調就會越嚴重。
降低這種令人不快的認知失調的方法之一是改變自己原有的觀點,使之與自己的行為相一致。以此研究任務為例:你原本認為任務很枯燥,當你對別人說任務很有趣時,這叫口是心非。由于兩者是矛盾的,導致你的認知開始失調。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調感,你便要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獲得報酬多(20美元)的被試會用這筆不小的酬金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我是因為收了20元錢才對別人說謊的。因為感覺有較為充足的理由,口是心非帶來的失調感就削弱了。可對獲取報酬少的(1美元)被試來說,用這種理由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就較困難(為了1美元就值得說謊嗎)?為消除心理失衡帶來的心理壓力,被試會重新審視兩個相互矛盾的認知因素,其中“我對別人說這個實驗很有趣”已覆水難收;但“我不喜歡實驗任務”還是可以改變的。所以,被試便不自覺地提高了對實驗任務的評價。結果,得報酬少的人比得報酬多的人多地改變了態(tài)度,變得較為喜歡實驗任務了。這種情況被稱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條件下因認知失調引起的態(tài)度改變。
讀到這相信你已然了解“認知失調”是個怎樣的存在了,不過這個存在感還是很低,那就再用個重磅級名人刷下存在值:
本杰明·富蘭克林效應
本杰明·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發(fā)明家。有一次富蘭克林很想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立法院一個議員的合作,但這個議員是個鐵石心腸的難纏人物。富蘭克林了解到此議員的私人藏書中有一本絕版的稀世圖書,于是就詢問議員是否能把那本書借給他看兩天。議員同意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正如富蘭克林所描寫的,“當我們再次見面時,他對我說話了(他以前從來沒有這么做過),而且很有禮貌。后來,他還向我表明他隨時愿意為我效勞?!?
富蘭克林把他借書所帶來的成功歸結為一條簡單的原則:“曾經(jīng)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愿意再幫你一次忙。”換句話說,要使某個人喜歡你,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這就是富蘭克林效應。
其實在這里,富蘭克林只是巧妙的給那位議員下了個套,造成他的認知失調:你有一本絕版稀世圖書、你不喜歡富蘭克林,可是,你卻把圖書借給了他!
當議員把書借給富蘭克林時,他的行為和他的態(tài)度之間發(fā)生了矛盾,產(chǎn)生認知失調。為了緩解這種失調,他會盡力說服自己這個人是好的、值得幫助的,從而注意并強調其優(yōu)點,淡化自己本來不喜愛他的事實。
當然,改變態(tài)度只是消除認知失調的其中一種方法。
消除認知失調的幾種方法
以戒酒為例,人們大致會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減少由于酗酒而引起的認知失調:
1. 改變態(tài)度。改變自己對酗酒的態(tài)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我喜歡喝酒,我并不想真的戒掉)。
2. 增加認知。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喝酒能促進我的人際關系并有利于睡眠)。
3. 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良好的人際和睡眠比擔心十幾年后患肝病更重要)。
4. 減少選擇感。讓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與態(tài)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別的出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5. 改變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tài)度有沖突(我將再次戒酒,即使別人請我喝也不喝)。
認知失調理論還有個最牛叉的地方:它有大批鐵桿粉絲:世界末日信仰者。
“世界末日”的預言早在公元前2800年就已出現(xiàn)。人類最古老的世界末日預言記述在亞述人的泥碑上。距今為止,至少有30多個著名的“世界末日”預言先后產(chǎn)生又先后破滅。但,你以為世界末日沒有如期而至的事實能令虔誠的信仰者放棄對世界末日的迷信嗎?事實上,他們甚至會更虔誠。
一個UFO組織相信1954年最后一天世界將被淹沒,只有本組織的成員才能被外星人的飛船拯救。這個組織的大多數(shù)會員都有著一部喋血入會史:辭掉工作、變賣家當、背井離鄉(xiāng)……傾家蕩產(chǎn)備戰(zhàn)世界末日。12月31日凌晨終于到了,所有人都卸下身上包括拉鎖在內的金屬物品(據(jù)說會干擾UFO信號)靜候世界末日的到來。
那一刻當然沒有來。而原本孤芳自賞、遠離媒體的UFO組織此時一反常態(tài),積極接受媒體采訪,并向先前嫌棄的“愚蠢的人類”傳達他們“勝利”的好消息:“是我們的虔誠感動了上帝,拯救地球免于毀滅!”
真是末日虐我千百遍,我待末日如初戀……以前的你或者會認為他們愚不可及,冥頑不靈,但在讀過此文后,希望你能寬容一笑:他們只是在經(jīng)歷認知失調。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