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向(鄒平縣教研室,山東鄒平 256200)
教學行思
道法自然且思且行
——山東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例展評有感
郭寶向(鄒平縣教研室,山東鄒平 256200)
2016年11月,山東省初中道德與法治優(yōu)秀課例(山東人民版教材)展評活動在聊城市實驗中學成功舉行,筆者有幸作為城區(qū)組評委參與了聽課。為讓“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落地生根,三天下來,老師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17節(jié)課可謂是亮點頻出,各有所長,又如華山論劍,精彩紛呈,耐人尋味。
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德育課程,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表述有別于其他學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是放在第一位的,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備課上課時要高度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比如,李曉霞老師在執(zhí)教“自尊自愛是我的需要”一課時,講述了因?qū)W生考試出錯太多,自己的一句批語“錯這么多,一年也改不完吧”深深傷害了學生的自尊。該生在畢業(yè)考上重點高中以后給李老師的一封信中才提及這些,讓李老師深感自責,從而反思自己的工作,從此注重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逐步成為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李老師以自身的經(jīng)歷讓學生感悟自尊自愛的意義,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尊自愛是促使人不斷向上的動力”這一結(jié)論。再如劉志宏老師通過深情展示“大宏故事會”,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感知學習樹立自信的方法,從而“揚起自信的風帆”。教師將自己置身課堂,現(xiàn)身說法,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走進學生的心靈,和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動感染學生,傳遞給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從而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
課堂教學中,為實現(xiàn)情感渲染功能,課堂的提升很有必要。恰當?shù)奶嵘軌蛲癸@教學高度,成為教學亮點,但過渡要順暢,銜接要自然,且點到為止,不可盲目聯(lián)系,硬性拔高。如講“人生難免有挫折”可以由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途中積極面對挫折進行過渡,結(jié)合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進行提升,最后落腳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人生是一次遠征,我們應勇敢地投身風雨中,在挫折的考驗中堅定前行”。而講“揚起自信的風帆”,如果不加過渡就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會給人突兀的感覺,高度有了,落腳點沒找好,脫離了本單元的生活主題——“生活告訴自己‘我能行’”,以致泛泛而談,空洞無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具有滲透性和漸進性的特點,課堂教學需要找好切入點,服務落腳點。感動才能感染,心領才能神會,教師應置身其中,主導師生的心靈對話,讓師生在思想深處相互碰撞,在精神層面相互鼓勵,在靈魂深處引發(fā)共鳴,最終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xiàn)視界融合、心靈互動和人格完善,順利實現(xiàn)其育人功能。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是道德與法治課程設計的基礎。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有以此作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才能充分發(fā)揮和彰顯學科的德育功能,體現(xiàn)課程的實踐性。
本次課例展評活動,老師們大都能做到這一點。徐娜老師和王莉老師用所授班級學生的活動照片制成電子相冊播放,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diào)。趙娜老師以“自尊自愛好少年——踐行卡”為線索,分別從“對待自我篇”“對待他人篇”“人格國格篇”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自身、對比他人、維護人格、捍衛(wèi)國格,層層遞進,步步升華,指導學生做自尊自愛好少年。秦玲老師以設計“我的自信策劃書”為抓手,以“認識自信—開啟自信—見證自信—收獲自信”的自信之旅為教學主線,以“展示自我—欣賞自我—提升自我—戰(zhàn)勝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為學生活動主線開展教學活動,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分析學生自身問題,交給學生樹立自信的鑰匙,培養(yǎng)學生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質(zhì)。孫鑫老師以時下學生敏感的話題“二胎”為切入點,圍繞“大寶的煩心事(媽媽要生小寶)—大寶甜如蜜的生活—大寶啟動新生活—左右為難的大寶—生活的考驗”等一系列問題,巧妙設計和穿插,引導學生告別依賴、走向自立,戰(zhàn)勝自我、走向自強,成功實現(xiàn)了“讓學生養(yǎng)成自立的生活態(tài)度和樹立人生當自強的觀念”的教學目標。
課堂上,學生不交流、不發(fā)言、不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不配合老師的教學,不能實現(xiàn)師生之間良性互動,是讓教師最頭疼也是很棘手的問題。仔細琢磨,問題的根源不在于學生,而在于教師,在于教師忽視了學情。作為初中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思想狀況、生活經(jīng)歷等都是影響和制約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所以,無論是教學活動的設計,還是教學問題的提出,都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
道德與法治教學所遵循的“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教學原則,歸根結(jié)底是要“貼近學生”,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立足于學生生活,課堂充滿著生活氣息,才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并積極思維,才會有新的生成,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喜歡的課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原則。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只有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才能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
在課例展評過程中,不少教師做得很好。葛長蘭老師選取了青年歌手、中國勵志演說家陳州的視頻,雖然失去雙腿,但沒有失去做人的尊嚴,踐行了他的“我不是乞丐,我是用歌聲走路的人,我將唱出完整的人生”的格言,詮釋了“自尊無價,自愛可貴”的道理。趙曉靜老師選取了“玻璃娃娃”劉大銘受訪的視頻,一個個定格特寫的鏡頭,一句句催人奮進的話語,讓學生理解挫折內(nèi)涵,體會挫折感受,感悟挫折的兩面性,傳遞給學生在挫折面前應如何積極面對的向上力量。
當然,素材的選取與利用是一門學問。一段視頻或一個故事蘊含的教育價值往往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就像自尊與自愛、自立與自強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一樣,教師在選取時要力求典型性和針對性,在運用時要力求為教學目標服務,為學生發(fā)展服務,切不可高談闊論,忘了及時引導,導致教學跑偏。
教學中,教學素材的選用是否恰當、準確,它所傳遞的主要信息是否明確、展示的方式是否恰當、能否與學生發(fā)生情感共鳴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而選取考究、剪輯科學、展示到位的典型素材,則充滿著正能量,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和沖擊力,能夠觸及學生心靈,打動學生,從而化成一股內(nèi)驅(qū)力量,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道德實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教學的開放性,包括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教學素材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策略的實施、教學手段的運用等。
在課例展評過程中,執(zhí)教者都力求在教材提供的模板的基礎上實現(xiàn)新的突破。如徐娜老師課堂上的情境表演《我要閃亮登場》、劉志宏老師的自信小劇場“我來當導演”,讓學生參與互動,體現(xiàn)了教學的主體性;王莉、霍能鑫等幾位老師及時把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等人的事跡材料引入課堂,體現(xiàn)了教學的時代性;秦玲、霍能鑫等幾位老師對教材“自強的意義”的處理進行調(diào)整后置,體現(xiàn)對教材內(nèi)容處理的靈活性;現(xiàn)場采訪、心靈對話、問卷調(diào)查等教學策略的實施,體現(xiàn)出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感人的視頻、動情的旁白、優(yōu)美的圖片、精美的課件,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在教材的處理利用上,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存在吃不透教材、挖掘處理不到位的情況。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內(nèi)容的生活性決定了其開放性和不確定性,無論是培養(yǎng)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等的途徑或方法,還是造成挫折的因素等,都絕不是僅僅局限于教材上列舉的幾點,不可過分拘泥于教材,而有的教師卻忽視了這一點,忘卻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傊?,無論采取什么教學形式,選取什么教學素材,運用什么教學手段,組織什么教學活動,實施什么教學策略,都不能拋開課標、脫離教材,否則,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飛得越高離教學目標的達成將會越遠。
深入是水平,淺出是境界。只有建立在仔細研讀課標、認真吃透教材基礎上的課堂,心中裝著課標,心中裝著目標,心中裝著學生,才會收放自如,啟迪學生思維,高度達成教學目標,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也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綠色生態(tài)課堂。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以學定教,貴在得法。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和特有的育人功能,決定了我們只有仔細研讀課標、認真吃透教材,精選教學素材、觸及學生心靈,貼近學生生活、聯(lián)系學生實際,必要時教師置身其中、現(xiàn)身說法,才能打造出形神兼?zhèn)?、術道兼修的課堂。
淺薄之見,一家之言,只是不忘初心,懷揣道法自然的夢想,走在且思且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