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政治常識的建構(gòu)

        2017-06-10 10:37:57楊雄威
        社會科學 2017年6期
        關(guān)鍵詞:故事

        摘 要:北宋臺諫風聞言事的特權(quán),是指皇帝對臺諫的進言不可問由來,也不可追究不實之罪。該特權(quán)在北宋并非由真宗年間天禧詔書確立,而是在仁宗慶歷年間的政治實踐中確立的。臺諫在論說中反復借助“故事”這一托辭促其形成北宋的一個政治常識。盡管北宋臺諫和執(zhí)政雙方針對臺諫職守問題進行過持續(xù)的爭論,但關(guān)于臺諫“許風聞”一事卻無人置疑,表明它已成為北宋士大夫的一個常識性存在。風聞言事特權(quán)的形成以及履踐過程,體現(xiàn)了北宋政治實踐中事實與言說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也揭示了北宋士大夫通過汲取歷史資源完成政治常識建構(gòu)的獨特機制。以此管窺唐宋變革,可知它的歷史斷裂可能恰恰來自于宋人對歷史資源的利用和改造。

        關(guān)鍵詞:風聞言事; 臺諫;天禧詔書;故事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7)06-0153-10

        作者簡介:楊雄威,上海大學歷史系講師、史學博士 (上海 200444)

        “風聞言事”是北宋臺諫的一項重要特權(quán),在北宋國家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占重要地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北宋政局。然而關(guān)于這一特權(quán)的形成情況至今仍似未有定論。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御史風聞言事,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1,北宋只不過有個簡單的繼承2,到北宋中期這一權(quán)力擴大到諫官3,并明確指出確立這項特權(quán)的是真宗天禧詔書4。上述觀點揭示了風聞言事權(quán)的歷史傳承及其在北宋的制度性強化,但將風聞言事特權(quán)視為天禧詔書所確立,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這一特權(quán)的確立過程及其與北宋政治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本文將論證,這項特權(quán)是北宋臺諫在其言說中反復借助“故事”這一托辭得以確立的,并進而在臺諫與宰執(zhí)間的爭執(zhí)中固化。

        清末梁啟超等人從日本引入的“常識”一詞,曾深刻地參與改變了知識界和政界觀察和定義世界的方式5。與清末民初的知識與制度轉(zhuǎn)型一樣,唐宋變革也是學界一個重要話題。宋朝士人如何建構(gòu)其政治常識,自然也是這一轉(zhuǎn)變中的重要題目1。鄧小南《祖宗之法》對北宋政治文化中的建構(gòu)性的精彩論述便與此題目關(guān)聯(lián)2。本文亦采取建構(gòu)論視角,考察風聞言事特權(quán)在北宋政治中的確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存在的事實與言說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以及北宋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的各方圍繞風聞言事特權(quán)展開的政治活動。希望通過這一個案,觀察唐宋變革大背景下北宋政治常識的建構(gòu)。

        對北宋臺諫的“風聞言事”特權(quán),王安石在神宗時期曾有一段清晰的表述:“許以風聞言事者,不問其言所從來,又不責言之必實,若他人言不實,即得誣告及上書詐不實之罪;諫官、御史則雖失實亦不加罪,此是許風聞言事?!?意即只有臺諫才能享受“不問其言所從來,又不責言之必實”的權(quán)力。但“風聞言事”特權(quán)的由來,自古便是一樁無頭公案。南宋洪邁云:

        御史許風聞?wù)撌?,相承有此言,而不究所從來,以予考之,蓋自晉、宋以下如此。齊沈約為御史中丞,奏彈王源曰:“風聞東海王源?!碧K冕《會要》云:“故事,御史臺無受詞訟之例,有詞狀在門,御史采狀有可彈者,即略其姓名,皆云風聞訪知。其后疾惡公方者少,遞相推倚,通狀人頗壅滯。開元十四年,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劾狀,遂題告事人名,乖自古風聞之義?!比粍t向之所行,今日之短卷是也。4

        在洪邁看來,風聞言事晉已有之,于唐告中斷5,在宋代則得到接續(xù)。問題是,北宋又是如何重拾這一言事制度呢?它僅僅是自然的傳承嗎?遍檢北宋文獻,時人對臺諫風聞言事權(quán)的形成和確立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表述。就以似乎最應(yīng)該掌握這一事實的臺諫群體來說,他們對自身這一特權(quán),一般都使用“許”、“本許”、“自許”、“自來許”、“舊矣”一類的字眼,想當然視之,或僅僅用“故事”、“國朝舊制”和“典故”等詞稍加裝飾,至于究系何種“故事”、“國朝舊制”和“典故”,從不加以說明??傊恰安痪克鶑膩怼?。那么,是臺諫在書寫中不習慣征引成案和典章制度嗎?似乎不然。以真宗整頓臺諫的天禧詔書為例,文中并沒有允許風聞言事的直接表述,但后來常被臺諫拿來論證祖宗之朝的廣開言路。元祐二年,御史中丞傅堯俞等為御史張舜民被罷言職一事的奏章就以天禧詔書為據(jù),稱:

        臣等竊以言事之官許令風聞,祖宗之詔,曲全過當。許風聞則豈皆責實,全過當則必欲盡言……今舜民既無朋附中傷之跡,又非犯顏逆鱗之過,不當以一言風聞之失,遂罷御史,以快權(quán)臣之意,違祖宗全過當之詔。6

        由上文“曲全過當”可知,傅堯俞所說的祖宗之詔是真宗天禧元年(1017)頒布的天禧詔書。當今學界也有學者誤認為風聞言事特權(quán)來自天禧詔書,事實是否如此呢?不妨將該詔書摘引如下:

        夫諫諍之臣,本期述嘉謀而矯枉;風憲之任,亦當遵直指而繩愆。既列清班,宜傾亮節(jié)。倘緘默而自肆,諒考績而曷觀……自今兩省置諫官六員,御史臺除中丞、知雜、推直官外,置侍御史以下六員,并不兼領(lǐng)職務(wù)。每月添支錢五十千,三年內(nèi)不得差出。其或詔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賞逾制、誅求無節(jié)、冤濫未伸,并仰諫官奏論,憲臣彈舉。每月須一員奏事,或更有切務(wù),即許不依次入對。雖言有失當,必示曲全;若事難顯行,即令留內(nèi)……7

        細讀引文可知,此詔書為整頓臺諫、獎勵言路詔,全篇與風聞言事無涉。但有學者認為,天禧詔書中有“雖言有過當,必示曲全; 若事難顯行,即令留中”一語,雖沒使用“風聞”一詞,卻有許令“風聞”之意,這應(yīng)是宋代臺諫官風聞言事特權(quán)的來源1。但問題是,誠如洪邁所引唐代蘇冕的《會要》,風聞的原意是御史臺可以略去告事人的姓名以免累及,也即王安石所謂的“不問其言所從來”2。從下文亦可知臺諫常以風聞為辭,拒絕吐露告事人姓名。詔書中的“言有失當,必示曲全”顯然義不及此?;仡^檢視傅堯俞“言事之官許令風聞,祖宗之詔,曲全過當”一語,“許風聞”與“祖宗之詔”不是并列關(guān)系便是遞進關(guān)系,總之兩者互不統(tǒng)屬。

        既然天禧詔書并未言及風聞言事,為何沒有臺諫拿直接言明“許風聞”的詔書為自己尋求合法性呢?有意思的是,從留存下來的宋代材料看,倒是有詔書對風聞言事表達出憂慮和警惕,卻沒有一份詔書是直接來確認風聞言事合法性的。我們只好從“風聞”一詞的在政治實踐中的使用情況入手,考察它是如何實現(xiàn)“特權(quán)化”的。

        刁忠民先生通過考察“風聞”二字使用的“語言環(huán)境”得出結(jié)論,宋代以前的御史使用這個詞“僅僅是個人行為,最多是相沿成例而已”3。也就是說,“風聞”一詞并沒有什么特指意味,它的使用也只是基于一種慣習。這種“成例”在史書中也并不多見,并且常為其它類似的詞所替代4。

        在現(xiàn)有的電子文獻全文檢索條件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風聞”二字的大量涌現(xiàn)始于仁宗慶歷三年(1043)。時任諫職的歐陽修和余靖等人在疏奏中經(jīng)常使用這個詞,內(nèi)容主要涉及西北邊事。從此以后,“風聞”兩字在北宋便不絕于書,并逐漸作為公認的特權(quán)而存在。

        那么,它是一開始就被北宋臺諫當作特權(quán)來對待的嗎?如前所述有學者認為天禧詔書確立了它的合法性。但天禧詔書自天禧元年(1017)頒布到慶歷三年,中間長達26年之久,卻極少見到這兩個字的出現(xiàn)。期間的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以天章閣待制身份“譏刺大臣”,御史韓縝希承宰相呂夷簡風旨,進言勸仁宗詔戒百官越職言事。這是意在表達“言事”特屬于臺諫官之權(quán),并不涉及臺諫言事權(quán)中的“風聞”問題。詔書頒布后引發(fā)余靖、歐陽修和蘇舜欽等人的反彈。余靖辯稱,之前范仲淹亦曾進言,“所言事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猶以其合典禮故加優(yōu)獎;今坐刺譏大臣,重加譴責”。這顯然是為范仲淹“越職言事”做辯護。歐陽修遷怒諫官高若訥,責怪其身為諫官卻不履行職責,稱:“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痹诖藲W陽修實際是以諫官高若訥的緘口不言為反證,表達對詔書中的“越職言事”之說的抗議。蘇舜欽上乞納諫書稱:“臣睹丁亥詔書,戒越職言事……孔道輔、范仲淹剛直不撓,致位臺諫,后雖改它官,不忘獻納?!睍薪璺吨傺驮闻_諫之職來為其言事做辯護,實際上也間接承認了臺諫言職的專屬性5。

        歐陽修是史料可知的將風聞言事導向臺諫特權(quán)的關(guān)鍵人物。他在慶歷年間多次使用風聞一詞。有兩個例子很值得注意。一個是慶歷四年歐陽修在彈劾御史王礪時,稱“凡臺官言事許風聞?wù)撸^耳目不及之事即許風聞”6。在此歐陽修認為御史可以風聞言事,但前提是所言之事為“耳目不及之事”,而王礪沒有滿足這個條件。另一個是歐陽修去言職調(diào)外任,“上面諭修曰:‘勿為久居計,有事第言之。修對以諫官乃得風聞,今在外使事有指,越職罪也”7。在此,歐陽修從職守的角度將“風聞”表達為諫官的一項權(quán)力。

        在此后的政治活動中,風聞言事特權(quán)得到更清晰的表達。嘉祐三年(1058),鹽鐵副使郭申錫和御史張伯玉參劾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李參,“申錫、伯玉皆不實。伯玉以風聞免劾”1。兩人的參劾均失實,張伯玉卻因御史的身份而免于責罰,御史許風聞的特權(quán)彰顯無遺。元祐二年,賈易去諫職,在謝表中指摘蘇轍。蘇轍上奏說:“易雖頃為諫官,今出守郡,于條不當復以風聞,欲蓋彌彰。伏望早賜指揮降黜,以懲朋黨之風?!碧K轍認為根據(jù)“條”,一旦不做諫官便不再有風聞的權(quán)力。這反過來也意味著蘇轍承認諫官有風聞之權(quán)。朝廷據(jù)此下詔稱:“賈易已罷言職,不合更于謝上表內(nèi)指名論事。”2詔書中“指名論事”這一措辭,更多的是針對言事權(quán)而言,而并非蘇轍所說的“風聞”,這也無非是因為蘇轍用“風聞”一詞來強調(diào)賈易言事內(nèi)容的不實,而朝廷則淡化了這一層意思??傊陨蠑?shù)例表明,風聞言事作為一項臺諫專有的權(quán)力,在慶歷之后已經(jīng)明確付諸政治實踐,并得到最高決策者的認同。

        那么,風聞言事作為一種特權(quán),是通過一種怎樣的形式得到確立的呢?也就是說它的合法性來源何在呢?

        慶歷八年(1048),御史“何郯以論事不得實,中書問狀”,另一御史楊察為其開脫說:“御史,故事許風聞,縱所言不當,自系朝廷采擇?!?詳審“故事”一詞本意當指實踐而非條文,換句話說,此時言事官認知中的臺諫風聞言事合法性的來源仍舊是先例或曰習慣法,而不是朝廷的詔書律令等成文法。那么,北宋文獻中是否存在載有風聞言事的成文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最早的一例是皇祐元年(1049)的《誡飭傾危詔》。茲錄之如下:

        朕聞自古為治,靡不以苛察為戒。而近歲風俗,爭事傾危。獄訊滋多,上下睽急,傷累和氣。朕甚悼焉。自今臺諫官,非朝廷得失、民間利病,更不許風聞彈奏,違者坐之。4

        人們很容易把此詔看作是朝廷對風聞言事權(quán)的限制即所謂的“詔禁臺諫風聞彈奏”5。即便宋人也不乏此種認知,以至詔令初下,便招致反對,史載“殿中侍御史張祹言不當禁諫官、御史風聞言事,不報”6。諫官錢彥遠亦有奏議如下:

        昨降敕命,諫官、御史不許風聞言人過失,雖言而令中書、樞密院不得施行。誠敦厚風俗,誡約苛細,似與先帝敕(筆者按:即天禧詔書)意相遠。先帝敕許論奏官曹涉私、冤濫未伸,是二者皆有司臣下之過也,今皆不許風聞言之,是涉私、冤濫之疏無由上露?!ゴ润w先帝元置諫官、御史本意,依天禧敕文內(nèi)事節(jié),并許準故事風聞奏論彈舉。7

        細讀皇祐元年的《誡飭傾危詔》可知,它是禁止言人過失,而不是禁止臺諫風聞言事。相應(yīng)地,錢彥遠所謂“依天禧敕文內(nèi)事節(jié)”,當是指“許論奏官曹涉私、冤濫未伸”而不是指許風聞言事。更值得注意的是,“并許準故事許風聞奏論彈舉”在此處與天禧詔書并舉,說明此中“故事”顯然不是指天禧詔書。因此,錢彥遠這份奏議不僅不是天禧詔書給予了臺諫風聞言事特權(quán)的“鐵證”8,反倒證明給予臺諫風聞言事權(quán)的不是天禧詔書,而是一個看上去虛無縹緲的“故事”。

        無獨有偶,嘉祐年間殿中侍御史呂誨也曾以“故事”來追溯臺諫的風聞言事的合法性,稱“故事,臺諫官許風聞言事者,蓋欲廣其采納,以輔朝廷之闕失”1。錢彥遠和呂誨等使用的“故事”一詞提示我們,風聞言事作為臺諫的特權(quán),實際是基于北宋士大夫?qū)η俺肥碌脑透脑於纬傻摹K稳首谠约啊白孀诠适隆睂蕶?quán)的掣肘,足見其政治殺傷力2。但這些援引基本都以“許”、“本許”、“自許”、“自來許”、“舊矣”等字眼籠統(tǒng)言之,言“故事”而不言“祖宗”,表明了北宋政治制度建立和傳承的合法性來源的多樣性。

        總之,盡管“風聞”概念久已有之,但它在北宋政治中的呈現(xiàn)顯然是受了士大夫特別是臺諫的言說和認知的決定性影響。鄧小南在研究宋朝的“祖宗之法”時即發(fā)現(xiàn)其“做法”與“說法”的復雜關(guān)聯(lián),稱二者“有一體兩面者,有相互補充呼應(yīng)者,也有彼此矛盾參差者;對于它們的記載與詮釋,有層累疊加,也有涂抹粉飾”3。也就是說,北宋時期風聞言事的特權(quán)化是一種“發(fā)明”、“制造”、“想象”亦即建構(gòu)的產(chǎn)物4。后人對其“不究所從來”乃至不知其所從來,恰恰證明了這種建構(gòu)的成功。饒有趣味的是,皇祐詔書確實對風聞言事的范圍作了限制,但同時也以詔書的形式追認了它的合法性。這一追認之被時人和史家忽略,反過來也證明了風聞言事作為一個經(jīng)常發(fā)生的“故事”,在詔書頒布之前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公認的臺諫言事特權(quán)。從過程中看,這一事實的形成,臺諫自身發(fā)揮的作用是自不待言的。

        由上可知,“風聞”二字對北宋臺諫而言,是從慶歷年間開始具有“特權(quán)”意指的。史稱:“自慶歷后,臺諫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無當否悉論之,必勝而后已。專務(wù)抉人陰私莫辨之事,以中傷士大夫。執(zhí)政畏其言,進擢尤速?!?人們往往只能看到,臺諫之求“必勝”是以“風聞言事”的特權(quán)為基礎(chǔ)的,但通過進一步探究可知,它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風聞言事”特權(quán)本身。它始自慶歷也正幫我們點出了“風聞”一詞意義轉(zhuǎn)化的時間?!帮L聞”詞義的實質(zhì)性轉(zhuǎn)化發(fā)生于慶歷年間,是北宋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各種勢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蘇轍說:

        仁宗皇帝仁厚淵嘿,不自可否,是非之論,一付臺諫??椎垒o、范仲淹、歐陽修、余靖之流以言事相高。此風既行,士恥以鉗口失職。當時執(zhí)政大臣,豈皆盡賢,然畏忌人言,不敢妄作。一有不善,言者即至,隨輒屏去。6

        這段話并非就風聞言事而論,也并不能完整地體現(xiàn)皇帝、臺諫、執(zhí)政大臣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但卻印證了這一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在臺諫政治文化形成過程中共同存在、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事實。蘇軾在為臺諫尋求合道性時曾謂:“臺諫所言,常隨天下公議,公議所與,臺諫亦與之,公議所擊,臺諫亦擊之?!?足見臺諫勢力崛起也與士大夫階層的張揚有直接關(guān)系,這是北宋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8。

        前面的案例,表明了在慶歷以來的政治實踐中,臺諫對風聞言事權(quán)力的建構(gòu)和專享。如王安石所言,這項特權(quán)中還有“不問其言所從來,又不責言之必實”的特指。它們又是如何形成和履踐的呢?誠如社會學研究所表明的,一個群體的認同往往是在與不同的群體對抗和比較中建構(gòu)起來的9。與此相似,北宋臺諫風聞言事特權(quán)的內(nèi)容,也是在臺諫與其它政治勢力對抗過程中得以表達的。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政治術(shù)語是“分析”。

        學者虞云國指出,“所謂分析,表面上似乎是君主對臺諫論列的人或事感到不詳確或不妥當?shù)那闆r下,令臺諫官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實際上卻成為君主對臺諫言事傳達不滿、反感情緒的具有特殊含義的宋代公文術(shù)語”1。其實,“分析”作為一種公文術(shù)語,在唐即已頻見,主要指朝廷要求地方尤其邊境官員對相關(guān)事態(tài)作出解釋,以便獲得決策依據(jù)。宋初這一術(shù)語得到沿用,仍是一種朝廷正常采集信息的公文形式。那么,它何以被用來限制臺諫的風聞言事呢?

        《能改齋漫錄》云:“風聞二字,出漢書。尉佗曰:‘風聞老夫父母墳已削壞。賈逵《國語》注曰:‘風,采也。采聽商旅之言?!?可想而知,風聞無法保障信息本身的準確性。言事者自己也常常坦承“臣得風聞,未審虛實”3,并辯稱“言者得于風聞,容有不審”4。正因如此,皇帝及執(zhí)政大臣有理由對臺諫的進言保持警惕?!芭_諫自來許風聞言事,所以未敢便行依據(jù)?!?“分析”就是在這種不信任氣氛下的產(chǎn)物。

        那么,分析用于限制風聞言事,始于何時呢?神宗四年(1071)劉摯指出,“分析之事,前代無之,祖宗無之,近年以來,乃為此法以摧言者之氣”6。且不論這是否為劉摯的真實看法,它與事實的出入是顯而易見的。早在“祖宗”仁宗朝的皇祐年間,時任諫官的包拯就曾有上書曰:“臣伏見近者臺官以朝政闕失,上章論列,或令分析,或取戒勵,中外傳聞,于體不便?!?那么,存世材料中有無令御史分析的事例呢?皇祐二年,侍御史彭思永“極論內(nèi)降之弊”,“上震怒,詔詰思永安從得此”8?這里的“詔詰思永安從得此”便是責令分析。更早一些的例子是慶歷八年?!昂污耙哉撌虏坏脤?,中書問狀。察又言:‘御史,故事許風聞言事,縱所言不當,自系朝廷采擇,今以疑似之間遽被詰問,臣恐臺諫官畏懦緘默,非所以廣言路也?!?所謂的“中書問狀”,也是指分析。

        臺諫對分析進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抵制。就前文仁宗詔令彭思永分析事,諫官吳奎稱:“御史許風聞,事有非實,朝廷能容容之,不能容,罪之可也。若必窮主名,則后無敢以事告御史者,是朝廷自蔽耳目也?!?0英宗治平四年(1067),思永又因誣及歐陽修帷薄之事,被旨分析,思永“寧從重謫,不忍塞天子之言路”11。神宗熙寧三年(1070),李常乞不分析青苗虛認二分之息,奏道:“所有分析旨揮,不敢奉詔。況臣居家待罪,為日已久,屢違詔旨不供職。伏望圣慈早賜貶竄,以戒狂訕之臣。”12侍御史知雜事陳襄上疏論李常分析事,也稱:“李常職在諫官,既聞中外之議,不敢不言,事雖不實,誠亦得之輿論。況國朝舊制,自許風聞言事,若令分析,是欲使其必去,將以杜言者之口,恐非所以待諫臣之體,而廣言路之道也。”13御史翟思彈奏某事,神宗下詔令分析奏報,翟思自辯道:“御史風聞言事。若詰其所從來,則自今人人相戒,無敢復言,臣恐言路壅塞,無以稱耳目之任?!?4張汝賢論王安禮事,被責令分析時辯稱:“竊惟御史耳目之官,本許風聞言事,惟禁中語不可泄漏,至于大臣之言,雖涉詆毀,既非親聞,自不合坐,則傳言之人又何罪焉?”15劉摯甚至認為分析是對自己臺諫身份的侮辱,奏稱:“風憲之官,豈與有司較是非勝負,交口相直,如市人之交競者,則無乃辱陛下耳目之任哉?”1

        與臺諫相對抗的皇帝、宰執(zhí)一方又如何看法呢?他們也不得不在承認風聞言事的前提下對“分析”加以操作,說是為了“行遣”,即處置臺諫所彈奏的當事官員。在行遣過程中,勢必需要臺諫提供證據(jù)。如歐陽修云:“臣謂若朝廷聞言事不行,則是拒絕言者。今以所言事體不可直行,須當根究虛實,乃是用臺官之言即須行遣爾,豈足為拒諫也?”2前文李常事引起神宗不快,神宗與宰輔討論處置方法:

        上謂執(zhí)政曰:“李常終不肯分析,朕再三諭以此止是欲行遣違法官吏,常堅云體不合分析。”曾公亮曰:“臺諫官自前許風聞言事,難令分析也。”上曰:“欲令說是何人言,或以所言不實罪諫官,即壅塞言路。今令說違法官吏是何人,因何卻不肯?”王安石曰:“許風聞言事者,不問其言所從來,又不責言之必實。若他人言不實,即得誣告及上書詐不實之罪,諫官、御史則雖失實亦不加罪,此是許風聞言事。今所令分析,止欲行遣官吏,何妨風聞?”3

        同為執(zhí)政,在曾公亮認為臺諫既然有風聞權(quán),便不能令其分析,在王安石則認為只是必要的行遣程序,與風聞特權(quán)無礙。在同時期另一個案例中,楊繪和劉摯上章言曾布變法不當:

        安石曰:“欲札與繪、摯,令繪、摯分析?!瘪T京、王珪以為不當使分析,京又言繪、摯近日別無文字。上曰:“令分析方是朝廷行遣。”京、珪曰:“恐復紛紛不安?!鄙显唬骸按治龅礁喽取!薄煲圆妓栽c繪、摯,令分析以聞。4

        這兩個案例顯示,在宰執(zhí)當中,是否令臺諫分析是有不同意見的。曾公亮、馮京和王珪分別從習慣法的角度不贊成臺諫分析,神宗和王安石則從行政運作的角度認為分析只是為了據(jù)以處置相關(guān)官員。這一事實表明風聞言事特權(quán)遠不是一個清晰的制度化建制,執(zhí)政者可以利用不同的話語進行解釋和化解。

        無論如何,“分析”一事在北宋政治文化中有特殊含義。且看下面一例。富弼臨終上疏言神宗左右有小人:“惇曰:‘盍令分析孰為小人?上曰:‘弼三朝老臣,豈可令分析?”5在神宗眼里,富弼的元老身份顯然要優(yōu)于臺諫的特權(quán)。事實表明,臺諫被勒令分析者,一般逃不脫罷黜言路的下場。對此,哲宗時期門下侍郎韓維說得直截了當:“臣近見臺諫官于都堂,聽其所言,大抵以臺諫官許風聞言事,不當以一言之失,便行退罷。臣諭以臺諫官雖風聞言事,豈不得朝廷考察其言,以知其能否而進退之?”6意思是說朝廷許風聞是一回事,罷免臺諫官又是另一回事。

        上述雙方圍繞分析與不分析的對抗以臺諫一方的妥協(xié)收尾。哲宗時期人們已經(jīng)漸漸接受了這一方式,雖然他們還有所保留:“從來臺諫言事,自非懷奸罔上,本無分析之理。”7這相比李常無條件的“體不合分析”已經(jīng)是一大讓步了。這個讓步也意味著風聞言事特權(quán)在北宋后期的削弱。

        王夫之在檢討宋代政治得失時指出,跟唐代的君權(quán)、相權(quán)和諫權(quán)的“環(huán)相為治”相比,宋仁宗時確立的這一三角政治架構(gòu)已喪失掉應(yīng)有的權(quán)力制衡作用,反倒使得“天子曠而繁言興”,北宋中后期的亂局“自此始也”1。這當然是后世學者利用了后見之明的天然優(yōu)勢作出的結(jié)論。那么宋人對此是如何看待呢?不妨參看蘇軾在熙寧時期的一段論述:

        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v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長,風采所系,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guān)廊廟,則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臺諫風旨而已。圣人深意,流俗豈知。臺諫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yǎng)其銳氣而借之重權(quán)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內(nèi)重之弊也。2

        實際上這種局面是仁宗時期才形成的。用仁宗自己的話說:“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茍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jīng)大臣議論而行,臺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仁宗因顧忌“祖宗故事”而“少斷”,故注重“大臣議論”。如此仍擔心有不足,便由臺諫做最后的補救。這無疑是仁宗對三權(quán)的理想設(shè)計,但這樣一個措辭溫和的政治架構(gòu),在實踐中凸顯了臺諫的張揚。宋人稱“臺諫之職在國初則輕,在仁宗之時則重”4,風聞言事的特權(quán)化與這一變化是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其后臺諫權(quán)勢雖時消時漲,但慶歷年間所形成的身份認同和政治文化已經(jīng)扎根在臺諫群體之中。臺諫恃風聞言事之權(quán),雖所言不實,也拒不分析,不但以與有司交口相直為恥辱,就連“萬乘之尊”也不可以“與三數(shù)言事小臣角必勝之力”5。

        從史料中看,臺諫很容易并經(jīng)常受到打擊,在政治氣氛緊張時期竟至被黜者“相望于道路”6。但實際的懲罰是很輕的,如韓維所言:“御史以失言之故,罷其職事,尚帶館職,厘務(wù)京師,其為責豈不甚薄?!?蘇軾更是注意到臺諫“縱有薄責,旋即超升”。臺諫因禍得福的例子在北宋比比皆是。因此他們“好名”、“好進”8。歐陽修分析濮議中臺諫的過激行為時指出:

        朝廷于濮議豈有過舉,逐臺官豈是上本意,而(呂)誨等決去,豈專為濮議耶?士大夫但見誨等所誣之言,而不知濮事本末,不究誨等用心者,但謂以言被黜,便是忠臣,而爭為之譽。果如誨等所料,誨等既果以此得虛名,而薦誨等者又欲因以取名。9

        舉例言之,熙寧年間王安石對言路打擊不遺余力,劉摯剛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即對其妻說:“趣裝,勿為安居計。”10這話表面看上去很悲壯,實際上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此后元豐時期,劉摯重登臺垣,進而高居相位。

        隨著臺諫勢力的崛起及其風聞言事特權(quán)的確立,臺諫言事范圍和權(quán)限擴張,如何對其進行規(guī)范和限制,也便成為一個問題。誠如元祐時左司諫呂陶指出的,“大凡臺諫供職之始,當有章疏,所言之事,必以遠者、大者為先,近者、小者為后,此其體也”11。但現(xiàn)實中臺諫經(jīng)常是做不到的。

        仁宗也注意到臺諫政治文化中的負面因素,不止一次希望對其言事權(quán)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皇祐《誡飭傾危詔》中因擔憂臺諫群體的“苛察”和“爭事傾?!?,要求“非朝廷得失、民間利病,更不許風聞彈奏”。嘉祐五年又頒布《誡約不得言人赦前及小過細故詔》云:“言事之官,雖許風聞,宜務(wù)大體。如事關(guān)朝政,無憚極論,以輔不逮。自余小過細故,勿須察舉?!?盡管有此規(guī)定,仍無法做到盡如人意。在彭思永論歐陽修帷薄一案中,皇帝向中書批道:“凡朝廷小有闕失,故許博議聞奏。豈有致人大惡,便以風聞為托?宜令思永等不得妄引浮說,具傳達人姓名并所聞因依,明據(jù)以聞?!?

        臺諫的另一個問題是言事權(quán)與行政權(quán)的沖突。尹洙外任時遭監(jiān)察御史李京彈劾,他在復奏時一面承認御史風聞言事的特權(quán),一面又認為李京越職:

        臣嘗聞言事者主于言而已,言之不從,繼之可也,伏閣請對可也,不然解避其職,皆為得體。若夫行賞廢置,乃朝廷大柄,非言事者得專之也。今御史既得風聞言事,又欲朝廷不辨明而行罰,是臣下進退皆懸于御史,其權(quán)不亦過重載?3

        實際上,臺諫群體內(nèi)部也不乏此種反思。嘉祐六年御史中丞王疇上疏稱:

        比年中外士大夫,偶見陛下任用臺諫官,其所開陳,多蒙信納。殊不知言事之人所論列者,亦自有體,朝廷所以聽納而施用者,亦自固有次第,便謂凡百事狀,不計行與未行,臺諫皆得以專之,乃有白事于朝,而更以狀干臺司者。4

        臺諫言事權(quán)難以規(guī)范,無疑是引發(fā)沖突的潛在因素。仁宗要求臺諫“務(wù)大體”,而臺諫則“好言人家私事”5,這一抵牾長期不能化解。臺諫以“遇事必言,不暇恤己”為榮6,以“知無不言,始為稱職”7。反過來又被視為“多涉矯激,肆為詆諆”8,“見事輒言,不復更思職分”9。

        那么,在這樣一種歧見面前,臺諫風聞言事的特權(quán)是如何在政治實踐中得以表達的呢?監(jiān)察御史張舜民論邊事時因涉及大臣文彥博而被罷言職,臺諫官紛紛為其辯護。御史中丞傅堯俞稱朝廷“廣開聰明,故許風聞言事”10。侍御史王巖叟稱:“謹按舜民疏中,引文彥博照管劉奉世之語,非出自譔,乃是收采眾論,聞之朝廷,此蓋言事官常體,復有何罪?”11意即張舜民風聞言事,符合臺諫應(yīng)有的行為規(guī)范。但風聞言事的一個痼疾是消息來源的不可靠性。因此臺諫在利用風聞言事權(quán)與宰執(zhí)對抗時,實際有先天不足。御史中丞邢恕在論證其職無法與執(zhí)政大臣相抗衡時,列舉了五個方面,其中第五條說“風聞言事,近于道聽塗說,執(zhí)政大臣親秉政事之權(quán),事無巨細,皆摭其實,與之角論,詳略得失,固不相當”12。據(jù)此就可以理解下面哲宗安慰尚書右丞胡宗愈的話了:“朕開獎言路,通來下情,雖許風聞,猶當核實,豈以無根之語,輕搖輔政之臣?”13

        以上是在皇權(quán)、相權(quán)和臺諫權(quán)“共治”的政治結(jié)構(gòu)中對臺諫及其風聞言事權(quán)所作的審視。在這個結(jié)構(gòu)中,一方面臺諫可以借助虛無的“故事”來“發(fā)明”和行使風聞言事特權(quán),另一方面皇帝和宰執(zhí)可以通過將其納入行政運作的話語體系中加以化解。

        當然,這種靜態(tài)的結(jié)構(gòu)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會有復雜的變體。且看下面一個例子,王安石與呂惠卿交惡,臺諫官鄧綰彈劾呂惠卿,王安石在神宗面前為鄧綰辯護:

        上曰:“惠卿言綰已是罪人,難更用其言。”安石曰:“綰為言事官,縱不實,無罪?!鄙显唬骸熬U言借錢事亦已有不實?!卑彩唬骸熬U以根究為未實,即未見其為罪。況言事官許風聞,言者自有主名,安可遽以罪綰?”上曰:“惠卿必緣罷卻溫卿故云爾?!鄙嫌衷唬骸盎萸溲杂^宰臣氣焰,必欲致臣于死?!?

        對比之前王安石對待臺諫的態(tài)度,可知同為宰執(zhí),同樣面對臺諫的風聞言事,其處理方式可以截然不同。不同宰執(zhí)之間,分歧也很常見。之前王安石問責臺諫時,曾公亮等人也表達過不同意見。在現(xiàn)實政治中,臺諫和宰執(zhí)均非鐵板一塊,官員之間的關(guān)系取決于地域、交游、職業(yè)和政見等多種因素2。而皇帝在處理臺諫與宰執(zhí)關(guān)系時也是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在這樣一種動態(tài)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之中,風聞言事權(quán)的“做法”與“說法”之間的關(guān)系就顯得尤為復雜多變了。

        結(jié) 語

        北宋臺諫風聞言事的特權(quán),是指皇帝對臺諫的進言不可問由來,也不可追究不實之罪。該特權(quán)在北宋并非由真宗年間的天禧詔書確立,而是在仁宗慶歷年間的政治實踐中確立的。臺諫在論說中反復借助“故事”這一托辭促其形成北宋的一個政治常識。盡管北宋臺諫和執(zhí)政雙方針對臺諫職守問題進行過持續(xù)的爭論,但關(guān)于臺諫“許風聞”一事卻無人置疑,表明它已成為北宋士大夫的一個常識性存在。風聞言事特權(quán)的形成以及履踐過程,體現(xiàn)了北宋政治實踐中事實與言說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這一個案揭示了北宋士大夫通過汲取歷史資源完成政治常識建構(gòu)的獨特機制。以此個案管窺唐宋變革,可知它的歷史斷裂恰恰可能源自于宋人對歷史資源的利用和改造。唐宋變革對傳統(tǒng)的肯定,與清末民初的社會轉(zhuǎn)型對傳統(tǒng)的否定異曲同工,一揚一棄,建構(gòu)了時代所需的歷史記憶。

        (責任編輯:陳煒祺)

        猜你喜歡
        故事
        美術(shù)課導入方法與技巧
        為“故事”買單
        銷售與管理(2016年9期)2016-11-18 00:33:01
        課堂教學的“催化劑”
        《故事》(FOLK)
        攝影世界(2016年9期)2016-11-03 16:22:57
        創(chuàng)新求變 講好“三農(nóng)”故事
        新聞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09:15
        千里姻緣“故事”牽
        故事會(2016年20期)2016-10-24 10:15:01
        故事細節(jié)語言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8:08
        “故事”是中國動漫的短板
        人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9-28 09:27:37
        徐州廣播電視臺:講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53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免费av网站大全亚洲一区|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 | 久青草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国国产嫩草影院美女|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99久久婷婷国产亚洲终合精品|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了|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创 | 中文字幕无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狼人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的|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白白色发布在线播放国产| 五月综合丁香婷婷久久|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在线毛片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免费看片的网站国产亚洲| 免费欧洲毛片a级视频老妇女|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官网第二页| 无码啪啪熟妇人妻区|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洲|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亚洲av五月天天堂网|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2021|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av一区二区蜜桃|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91高清国产经典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