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
摘要:中國的憲政問題是隨著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和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而產生的。一般來說,憲政就是國家政治制度、政府、公民等社會主體的政治行為、法律和行政程序嚴格按照憲法的原則和規(guī)定開展。自建國以來,中國的憲法經過多次修正和完善,中國憲政建設的方向逐漸清晰,并且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專政。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實現(xiàn)憲政的標準就是一國的法律制度和各級行政與司法單位的政治行為是否嚴格依據國家憲法的原則和要求。社會民主、自由與法治、人權實現(xiàn)都只是判斷憲政水平高低的衡量標準。目前中國憲政依然存在價值目標不明確、違憲審查機制不健全、社會法律意識依舊淡薄等諸多問題。本文立足國內外憲政的綜合對比分析,試圖對中國憲政的概念、發(fā)展現(xiàn)狀、憲政模式的發(fā)展路徑選擇進行梳理和綜述。
關鍵詞:憲政;中國憲政模式
1.中國憲政概念的梳理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殷嘯虎(2012)提出,憲政也稱為“立憲政治”或“民主憲政”。最初的含義是以憲法來控制國家權力行使的一套制度設計,規(guī)范統(tǒng)治機構和政權的安排?,F(xiàn)代憲政是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為目的的政治形態(tài)或政治過程。隨著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等目標的提出和實現(xiàn),建設憲政國家不僅逐步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而且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方面。
美國學者潘恩(1982)認為政府和憲法關系之實質在于:“憲法是一樣先于政府的東西,而政府只是憲法的產物。一國的憲法不是其政府的決議,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決議。這是法規(guī)的主要部分,可以參照或逐條引用;它包括政府據以建立的原則、政府的組織方式、政府具有的權力、選舉的方式、議會、政府行政部門所具有的權力,總之,凡與文官政府全部組織有關的一切以及它據以行使職權和受約束的種種規(guī)則都包括在內?!?/p>
余妍(2010)認為現(xiàn)代憲政是基于西方資產階級專政產生的,主張權力屬于通過競選產生的執(zhí)政黨和統(tǒng)治階級。
2.中國憲政建設現(xiàn)狀
王元元(2008)通過分析和審視自1982年憲法實施以來,根據現(xiàn)實情況,認為我國的憲政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建立了一套民主制度,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大表大會是憲政的核心機關,人權得到憲法的認可和保障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林(2003)深入研究了中國憲法的文本內容,并對比了建國以來四次修訂憲法的背景和調整內容,認為中國憲法的憲政價值取向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從憲法的制定過程與憲法修正案的制定過程看,體現(xiàn)了全國人民中絕大多數(shù)人的意愿與要求。二是從憲法文本的規(guī)定上看,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的基本憲政理念。三是從制度保障上看,除了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外,還配套設計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等以加強國家的政治民主建設。四是從權力的制衡關系看,國家權力來源于公民權利,其運行受公民權利的監(jiān)督與制約。五是從法治地位看,國家實行依法治國,包括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進行活動,不承認存在超越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權。六是憲法的制定充分體現(xiàn)保障基本人權s。
董和平教授(2013)認為,中國憲政建設三十年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取得了較大成就,一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專職化、年輕化以及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制度的完善推動人大制度建設有重大進展;二是選舉法的五次修改,修改內容推動了中國選舉制度日趨民主化;三是根據改革開放及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中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國家及時修正和完善憲法,既是為國家民主管理提供適時的法律依據,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法治建設成就卓著。四是及時對不適用經濟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清理。截至2011年8月底,中國已制定現(xiàn)行憲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規(guī)706部、地性法規(guī)8600多部,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促進法律體系的完善、統(tǒng)一與協(xié)調。同時對于未來的憲政發(fā)展,他建議在選舉中要引進競爭機制,以法律形式堅決禁止“指選”、“保選”、“拉票現(xiàn)象。確保選舉實效;在憲政運行方面要設立憲法法院,落實違憲審查。
劉晗博士(2010)通過借鑒美國憲政的發(fā)展歷程,與中國憲政的現(xiàn)實建設情況對比,認為中國憲政目前處于通過保護公民權利來限制政府權力的階段。他認為從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角度分析,美國的憲政歷程經歷了州權逐漸縮小再不斷擴張的過程。1980年以來,美國堅持自由市場和絕對私有制,反對政府對個人生存發(fā)展的過度干預,故而,美國社會不斷擴張的政治不信任使得地方州權不斷擴大,中央的權力有所縮小。通過近年法律的不斷完善,中國似乎正處于通過保護公民權利來限制地方政府權力、實現(xiàn)省際憲政的階段。
3.中國憲政模式的路徑選擇
張雪妲,李勇(2008)通過對美國“三權分立”的政體、英國“議會制”政體等國際歷史經驗借鑒與分析,認為憲政是防范權力濫用,保護公民權利的有效途徑,憲政應成為政體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憲政形式是多樣化的,沒有固定的模式。認為由于各國憲政形式各不相同,檢察權性質不一,職能多樣。無論是從屬于行政、司法抑或是一個獨立機構,無論其職能大小,檢察權的重要作用在于保護公民權利,防范國家權力濫用,法制的統(tǒng)一與完善,維持社會秩序。進而得出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兩大司法機關并列是中國憲政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的結論,明確認為這種制度設計既有利于分化行政權,也有利于維護司法公正和權威的重要憲政制度s。
殷嘯虎(2009)指出近代中國的憲政模式是一種“消極憲政”,即通過限制國家權力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要從“消極憲政”向“積極憲政”轉變,由限制國家權力轉變?yōu)橐?guī)范國家權力,首先要建立起立足于國家至上和集體主義之上的憲政理念,發(fā)揮政府主導的積極憲政模式作用,規(guī)范政府權力,使“有限”政府向“有效”政府轉變,在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的基礎上,正確使用政府權力以保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結語
目前國內的學者對中國憲政的概念還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但憲政的價值目標是確定的,即通過憲法手段,規(guī)范和明確政府權力,有序保護公民權利。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憲政文化始于近代的變法運動,中國的憲政建設方向在四次憲法修正的歷程中不斷清晰,強世功教授(2012)認為中國.前的憲政模式是國家——政黨憲政模式,是政府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因此要盡快建立起違憲審查制度——中國式憲法法院,以明確憲法權威,確保權力的法律化運行,從而發(fā)揮“有效”政府的作用,使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得以真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