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北京多所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居然有多達八成的小學生未來的理想是當“網紅”。一些家長甚至為孩子報了“網紅培訓班”。孩子們的理想大多是單純幼稚的,“網紅”之所以成為他們追求的夢想,無非是因為他們看中了其快速出名、門檻極低、投入不多,且粉絲眾多、收入頗豐等因素。
成人大都知道這是一點兒也不靠譜的夢想,知道不耕耘就不會有收獲的道理,所以沒人再去做當“網紅”的美夢。
孩子則不然,天真幼稚,不諳世事,只看到幾個“網紅”的風生水起,羨慕之心就油然而起,從此立下“鴻鵠之志”。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絕大多數人還是要靠辛勤勞作才能養(yǎng)家糊口,他們不懂得沒有勞動者的艱苦奮斗,就沒有人類世界,也不可能有什么“網紅”。
但是,孩子的理想是成人賦予的,是社會灌輸的。正是我們身邊的各種媒體鋪天蓋地地為“網紅”張目喝彩,不遺余力地渲染炒作“網紅”,才影響到了孩子們的價值選擇,使得他們不想奮斗,不愿付出,只希望當“網紅”。
這可不是一笑了之的小事,孩子的理想從來都是社會價值的風向標,“八成小學生希望成為‘網紅”,反映的就是有關方面宣傳教育的失當,也關系著我們未來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
當然,孩子是會成長變化的,兒時的理想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調整,隨著教育的加強而得到及時矯正,變得越來越可行,越來越與現(xiàn)實接軌,越來越適應社會。
“網紅”大多停留在博人眼球的水平上,一些“網紅”為了“吸睛、吸粉、吸金”,于是“炫富、炫身材、爆粗口”,一定程度上因遭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抵制而曇花一現(xiàn),成為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曾遇到的一處“風景”。
由“八成小學生希望成為‘網紅”,我倒是想起另一件事。央視為慶祝五一勞動節(jié),推出《大國工匠》系列節(jié)目,精心選出了一批給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能工巧匠進行表彰宣傳。
有全心全意為消費者做好藥的同仁堂首席技師張冬梅,有三代傳承、航空發(fā)動機裝配領域的首席技師李志強,有一干就是38年的頂級書畫修復師單嘉玖,有為艦艇和飛機加工特種鋼管的鏜工師傅戎鵬強,有中國大飛機團隊里必不可缺的首席鉗工胡雙錢,有制作北京APEC期間國禮——純銀絲巾果盤的國家高級工藝美術技師孟劍鋒……
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大國工匠,之所以走入鏡頭,是因為他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職業(yè)技能的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制造”。
說實話,“網紅”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低俗性、無意義性和泛娛樂性。這個社會有沒有“網紅”,實在是無關緊要,無礙宏旨,其意義最多是鬧點噱頭,博人一笑,而且還很廉價。但是,沒有了這些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艦艇下不了水,飛機上不了天,百姓吃不上好藥,那損失就大了。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人們對大國工匠頂禮膜拜,社會對大國工匠尊崇備至,小學生在談理想時也有很多人立志將來當大國工匠,甚至也“多到八成”,“中國制造”就一定會大放異彩,中國經濟也會增添驚艷世界的軟實力。果如此,那“網紅”不“網紅”的,也真沒那么多人把它當回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