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軍 口述 張妮 整理
我生長在福建莆田的農(nóng)村,是家里的長子。因為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雖然考上好高中,卻無法繼續(xù)學業(yè)。為了生計,我16歲就開始跟親戚學木雕。一年后,就能完成簡單的雕刻,月工資600多元,一下超過父母的收入。17歲的我成了家里重要的經(jīng)濟支柱,那時感覺,學一門手藝太好了。
木雕里有一個很厲害的活兒,叫“開臉”(做雕像的臉部修飾),月收入能達3000元。我非常想學,晚上下班后就拿一些廢料偷偷練習。結果,有人到廠長那報告,說我偷廠里的材料干私活。幸好,有位質檢員很公正,說我用碎料自學技藝,并問老板:“這樣勤奮上進的孩子向你求教,你忍心不教他嗎?”結果我因禍得福,得到老板認可,可以光明正大地學了。后來,我又跟隨一位師傅,全面學習從設計到造型、雕刻等完整流程,一學就是6年。只要給我一塊木頭,我就能把它做出想要的造型。
2002年,我去福州一家臺資木雕廠工作,很快成為技術骨干。公司隔壁就是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這喚醒了我的求學夢。我知道,如果僅僅做一個木雕匠,我的技術算是不錯了,但要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學識修養(yǎng)是個軟肋。于是我一有空就去師大藝術系旁聽,我逐漸意識到,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表達發(fā)自內心的東西,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我覺得自己脫胎換骨,進步神速。
2005年,我在福州成立了工作室。2007年,將工作室搬到中國木雕最大的市場莆田。莆田搞木雕的人至少有幾萬,我的特色在哪里?當時我翻閱資料,發(fā)現(xiàn)莆田自古以精微透雕聞名,它相當于雕刻里的工筆畫,比頭發(fā)絲更細的東西都可以雕出來,既能在黃豆那么小的東西上雕,也可以雕刻幾十米的宏大題材。我在學習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思想和技藝不斷改良,短短幾年就摸索出獨樹一幟的現(xiàn)代精微透雕技藝,作品在全國比賽上拿了很多大獎。2013年,我被授予“莆田木雕傳承人”。2015年我有幸作為木雕技藝的唯一代表參加中越青年友好交流團,隨習近平主席訪問越南。
文化部非遺司為傳承人組織了關于美術、營銷等方面的培訓課程,我收獲非常大。比如,我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拿一些作品到“阿里拍賣”,結果一個小雕件竟有19次競價,從5000元拍到1.8萬元,比線下拍賣流程短、效率高,推廣效果更好。同時,我們線下品牌店藏云堂經(jīng)營得也不錯,弟弟負責市場推廣,我負責創(chuàng)作。這幾年每年的營業(yè)額為5000萬左右。我希望在三五年內將其發(fā)展為小眾行業(yè)中比較領先的品牌。
如今,莆田市政府授予我莆田木雕傳習所的牌子,希望我把技藝免費傳給年輕人。我對此事非常重視。不過,現(xiàn)在的年輕人想學手藝的太少,而且普遍缺乏一種持之以恒的耐力,這是學手藝最要命的。
無論是好手藝還是好公司,都是慢慢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不能速成。比如,桉樹一年就能長幾十厘米,但這種樹很脆弱,臺風來了一刮就斷。相反,龍眼木每年只長一兩張紙那么高,能長上千年,每年還結一次果子——龍眼回饋人類。我認為,“龍眼木”精神才是真正的莆田精神、工匠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