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博
(鞍山市腫瘤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00)
不同手術時機選擇對顱內破裂動脈瘤患者手術療效及預后的影響研究
郭博
(鞍山市腫瘤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00)
目的 探究不同的手術時機對于顱內破裂動脈瘤患者手術療效與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66例顱內破裂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患者在首次發(fā)病后的96 h~144 h之內進行手術,觀察組患者在首次發(fā)病后的24 h~72 h之內進行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MRS評分、治療有效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MRS評分(3.63±0.67)分低于對照組(4.46±0.45)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的75.76%,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12%低于對照組的33.33%,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顱內破裂動脈瘤首次發(fā)病后的24~72 h之間進行手術,能降低患者的手術風險,提高手術療效且患者的預后情況較好。
顱內動脈瘤;破裂;手術時機;手術療效;預后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意外,顱內動脈瘤破裂通常會導致患者顱內出血,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臨床上通常給予患者手術治療,多數(shù)觀點認為手術時機的選擇與手術的療效、患者預后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1-2]。選取66例顱內破裂動脈瘤患者不同的手術時機進行顱腦手術,探討療效最佳、預后最好的手術時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遼寧省鞍山市腫瘤醫(yī)院收治的66例顱內破裂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男14例,女19例,動脈瘤34個;年齡47~75歲,平均(58.75±4.05)歲;前循環(huán)動脈瘤21例,后循環(huán)動脈瘤12例;動脈瘤直徑0.65~2.53 cm,平均(1.56±0.34)cm。觀察組男13例,女20例,動脈瘤35個;年齡49~74歲,平均(59.31±3.88)歲;前循環(huán)動脈瘤22例,后循環(huán)動脈瘤11例;動脈瘤直徑0.73~2.53 cm,平均(1.78±0.42)cm。所有患者均進行顱腦CT、顱腦造影檢查確定動脈瘤的位置及出血量等,均接受手術進行治療。在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顱內動脈瘤首次破裂后的96 h~144 h之內進行手術。觀察組患者在顱內動脈瘤首次破裂后24 h~72 h之內進行手術。
1.3 療效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MRS評分、治療有效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率。其中,術后MRS評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進行評價。根據(jù)患者的恢復、預后情況進行療效評定,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1)顯效:患者MRS評分0~2分,無明顯殘疾,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或者基本上可以自理;(2)有效:患者的MRS評分3~4分,意識清醒,可進行正常的交流但是存在明顯殘疾,無獨立行走的能力,日?;顒有枰谂匀说膸椭峦瓿?;(3)無效:患者的MRS評分5~6分,殘疾明顯,日常生活完全需要旁人的照顧或者患者意識不清,無法與旁人進行正常的交流甚至昏迷、死亡[3]。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資料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MRS評分對比 所有患者的手術均成功,無死亡患者。對照組患者的術后MRS評分0~5分,平均(4.46±0.45)分;觀察組患者術后MRS評分0~5分,平均(3.63±0.67)分。兩組患者術后MRS評分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5,P<0.0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對照組患者手術切口感染3例、腦血管痙攣3例、術后再出血2例、腦積水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3%。觀察組手術切口感染2例、腦血管痙攣1例、腦積水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12%。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3,P=0.0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率對比
手術為目前顱內破裂動脈瘤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但是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仍然存在較多的爭議。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在首次顱腦動脈瘤破裂后的24 h之內,患者顱內處于出血期,病情不穩(wěn)定;在首次顱腦動脈瘤破裂后24 h~72 h,患者的病情趨向于穩(wěn)定,再次破裂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在該階段進行手術風險較低;在患者首次動脈瘤破裂96 h之后,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在該階段進行手術的風險相對較大[4]。因此在顱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手術中要選擇適當?shù)氖中g時機進行手術,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情況。
本院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MR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5.76%,兩組治療有效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12%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3.3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相關文獻中[5],患者在首次動脈瘤破裂后的24 h~72 h之間進行手術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在首次動脈瘤破裂后96 h后進行手術的治療有效率,研究結果與本院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是相關文獻中不同手術時機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這可能是由于手術的操作及術后護理方式與本院不同造成的[5]。
綜上所述,在顱內破裂動脈瘤首次發(fā)病后的24 h~72 h進行手術,能降低患者的手術風險,提高手術療效且患者的預后情況較好。
[1] 劉臻.顱內動脈瘤破裂早期顯微手術治療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10(33):151-153.
[2] Lin TK,Hieh TC,Tsai HC,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or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intraoperative rupture of intracraninl aneurysm[J].Acta Neurol Taiwan,2013,22(3):106-111.
[3] 杜向清.顱內動脈瘤早期應用顯微手術治療對其療效及預后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4,35(7):1432-1433.
[4] 何巍,劉榮耀.不同時機顱內動脈瘤顯微夾閉手術治療病例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5):2529-2531.
[5] 吳華偉,屈洪艷.顱內破裂動脈瘤手術時機選擇對患者手術療效及預后的影響[J].醫(yī)學綜述,2015,21(7):1290-12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