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春
(內蒙古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近年來電商經濟的火熱,線上線下的共榮為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因此,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成為了當下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消費者與生產者或者經營者共同組成了不可或缺的市場主體,兩者的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市場的種種問題。基于此,本文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進行了分析,并從經濟和法律兩個維度說明了筆者對這一選題的看法,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消費者權益;經濟;法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85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0-0-02
0 引 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優(yōu)化的關鍵時期,各項事業(yè)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中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的相繼頒布,這也預示著國家對市場秩序進行了新一輪的調控。在互聯(lián)網經濟發(fā)展的今天,市場秩序有了新的變化,傳統(tǒng)的消費者和經營者的關系在國家的逐步調控中,逐漸變得更加合理。相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調控是基于經濟形勢進行的,在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中,消費者與賣家之間是面對面的溝通與協(xié)調,即便是在發(fā)生糾紛時,也能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相應的解決。但在新經濟常態(tài)下,線上交流變成了賣家與買家聯(lián)系得最為緊密的購物場景,這就意味著一切協(xié)議以及糾紛的處理,如果按原有的流程進行處理將會變得異常困難,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糾紛解決中,經濟層面與法律層面的考量,使舉證難、糾紛處理代價太大,導致消費者始終處于被動的局面,而這一局面在線下同樣存在。這種狀況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逐漸增多,長此以往,其會成為法律體系下解決糾紛的一個“真空區(qū)”。因此,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經濟及法律進行分析,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1 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經濟分析
市場經濟經濟幾十年的發(fā)展,對社會消費心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利益最大化的心態(tài)最為顯著,這種心態(tài)在消費者和經營者中是一直存在的。當然,辯證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眾多原因,其中信息不對稱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方面,經營者掌握著商品的來源以及其他敏感信息,另一方面,消費者決定的做出總是基于物美價廉這一基本原則,所以這在之間,很容易導致商業(yè)糾紛的產生,特別是在電子商務中,這種情況更為突出。對消費者權益保護進行經濟分析,需要涉及消費者、經營者以及政府層面,并不能只針對一個維度進行分析。
1.1 經營者
消費者權益保護首先會涉及經營者侵權的問題,即經營者利用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侵害,造成經濟損失或其他損失,以期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很顯然,這違反了市場經濟中公平交易的原則。其次,經營者作為法人組織,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生產要素信息,同時也掌握著更為全面的消費者購物心理以及營銷手段,甚至會針對性的根據消費者的行為進行精確的信息推送和行為監(jiān)控,當然這一系列操作的成本最終都會由消費者承擔,特別是對一些消費能力不足或者產品信息極為不對稱的客戶而言,這種誘導式的營銷手法將會促使消費者進行消費。
1.2 消費者
消費者是權益被侵害的一方,通常情況下,經營者認為理想的消費者會對其違法行為選擇退讓或者默認,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費者為了維權而付出的成本遠遠大于其維護的權益,這導致用戶在選擇維權方式時,會仔細斟酌。簡單來講,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太高,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成本。時間成本對于消費者而言是維權過程中,代價最高的,這是由于維權本身就非常復雜,這不僅包括一系列的協(xié)商環(huán)節(jié),還包括取證等過程,會耗費不少時間。
(2)通訊成本。維權從來就不只關聯(lián)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由于維權往往會讓第三方仲裁機構參與,來回的交通費和通訊費,理應算在維權成本中。
(3)訴訟費等。在一些較大的維權案件中,會涉及請律師,這也會產生相應的訴訟費用,且其費用較高,這也是消費者放棄維權的重要原因。
1.3 政府層面
現階段,政府對經營者的處罰力度不大,這導致消費者在遇到侵權時,訴諸維權的動機不強,例如,消費者在網購的過程中,經常受遇到快遞包裹遺失的情況,而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獲賠金額是非常小的,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就很明顯的受到了侵害,卻得不到合理的解釋。久而久之,這類情況會變得更加普遍,間接增加了維權成本。
2 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分析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三層含義中,首先需要分析其法律性,我國是法治國家,法制建設也正在深入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是其較為重要的領域。隨著網絡經濟的發(fā)展,消費者的定義已經發(fā)生了變化,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消費者在整個購物流程中的權益和義務也都得到了明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體系正在形成。其次,各個執(zhí)法部門也對消費者權益進行了保護,比如工商部門,加大了對企業(yè)經營狀態(tài)的調研。結合到時下流行的網絡購物,無論是購物平臺自身還是國家立法機構對網購法律的修改,都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視,其中影響面較大的就是7天無理由退貨,這一新增條款打破了原有電商企業(yè)退換貨的霸王條款,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了較為公平的交易環(huán)境。再次,隨著監(jiān)測技術的進步,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保障更加系統(tǒng),如《產品質量法》和《食品衛(wèi)生法》把食品安全進行了法律規(guī)定,讓企業(yè)強制執(zhí)行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有了法律上的保證,也為食品的溯源提供了法律依據。
雖然整體上,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進程。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法律的適用性問題再度被業(yè)內提及,比如《消費法》中對消費標的的規(guī)定集中在商品或者服務,對于虛擬性的產品卻很少涉及,這在司法實踐中容易出現法律依據的混亂。還有一點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維權的法律意識薄弱,法律意識薄弱有兩個重要表象,其一是消費者對相關法律不清楚,法律意識淡薄,對一些可以用作法律證據的票據往往不會細心保管,這導致其在維權時很難有強有力的證據作為支撐。其二是維權繁瑣的手續(xù)讓消費者放棄維權,選擇忍讓。消費者應該認識到,法律框架下消費者的維權行為是受法律保護的,無論是手續(xù)再復雜還是程序再多,都需要進行維權,這也是公民基本法律素養(yǎng)的體現。
3 從經濟和法律維度對我國消費權益進行保護的建議
3.1 持續(xù)開展普法教育,提高維權意識
在互聯(lián)網經濟環(huán)境下,消費者與經營者在時間和地域上都有了更加深度的聯(lián)系,這就意味著你在購物網站的所有信息,包括截圖、語音、突破以及聊天記錄都有可能成為日后的關鍵證據,所以做好相關備份事項不僅可以當作一個習慣,還應成為一種意識。另外,普法教育的開展并不是局限在每年的3.15那段時間,筆者認為普法教育是一項持續(xù)性、大眾性的活動,應該讓普法教育走進高校、走進社區(qū)、走進各大商圈,特別是要加大對老年群體的宣傳,近年來,針對老年群體的詐騙活動逐漸增多,大多以投資理財和保健品居多,不少老年在受騙后往往都選擇沉默或者放棄維權,因此加大對這一群體的宣講力度很有現實意義。
3.2 完善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增強適用性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和實行都有其階段性,換言之,法律的完善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我國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從無到有,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見證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歷程,所以,經濟的發(fā)展現狀能夠為法律帶來更多的新鮮元素,促使相關機構修正法律,以適應新的發(fā)展形勢。因此,筆者認為首先應拓展消費者對消費標的的認知范圍。新形勢下,消費標的的形態(tài)會有所不同,虛擬產品在網絡上能夠自由流通,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其維權路徑是什么,這都需要有法律作為支撐。其次,應加強對消費者信息的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接到不同未知平臺的電話,這是因為你的基礎信息已經被轉賣,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應以法律的形式進行確定,嚴格禁止平臺對用戶信息進行倒賣的行為。
3.3 提高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比例,降低訴訟成本
我國消費者在進行權益保護時,會付出大量的成本,導致在現階段,消費者主動維權的比例是相對較低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賠償比例太低,遠遠無法抵消維權成本。所以,加大賠償比例是有效的一個途徑,相關人員應從法律層面遏制不法經營者進行損害消費者的行為。對普通消費者而言,維權是個費事、費力的事情,因為涉及多個機構,經常會來回溝通協(xié)調。另外,高昂的訴訟費用讓維權行動停滯不前,所以,政府需要降低訴訟成本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還可以讓敗訴方支付受侵害方合理成本,加大對敗訴方的懲罰,擴大其賠償范圍。
主要參考文獻
[1]陸旭.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2]周占東.“消費和諧”理念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
[3]鄧敏賢.論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費者權益保護[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