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妮
【摘要】 手形的豐富多樣和鮮明的特點,賦予了傣族舞蹈獨特的魅力,使其更加生動形象并具有區(qū)分于其他舞種的個性特征。本文以舞蹈身體語言的“語形”為切入點,從微觀語言的角度出發(fā),對傣族舞蹈中出現的手部肢體語言進行分析,并從手形的模擬性、象征性以及在不同語境下不同語義的表達三個方面闡述手形“語義”的多樣性,從而使人們從細微方面更加深刻地認識傣族舞蹈的本質。
【關鍵詞】 傣族舞蹈;多樣化手形;微觀語言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傣族舞蹈種類多樣,不同類型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個性特點和審美內涵。在傣族民間舞中,有著多種多樣的手形,手形作為身體語言的一種微觀語言表現形式,在傣族舞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種手形都有著它不同的象征,而同一手形在不同的語境下也有著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中,如流傳較為廣泛的孔雀舞、象舞、象腳鼓舞、長甲舞、大鵬舞等,所用的手形也有所不同,多樣的傣族舞蹈手形在傣族舞蹈當中不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種手段,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審美文化內涵。通過對手形這一微觀語言的表達,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此舞蹈是屬于哪個種類的傣族舞蹈;也能以小見大,通過對此微觀語言表達,從而對傣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形”的表現
舞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文本,它的全部微妙都在人的肢體上,它是人體造型上“動的藝術”,是利用人體“動的形象”通過自然或社會生活的“動的規(guī)律”來表情達意的。[1]90舞蹈如同人類所有的交流工具一樣,也具有自己的微觀基礎和推進邏輯。無論是原生態(tài)的傳統舞蹈,還是舞臺上的舞蹈作品,其結構方式都有自己的邏輯,都有自己邏輯的起點,而它的起點是基于微觀的語義和語形。通常來說,舞蹈最先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一定是其“動作形態(tài)”,在動作形態(tài)的基礎上加入表演者的情感與服裝等的裝飾來展現舞蹈想要表達的內容??梢?,“動作形態(tài)”在舞蹈這門藝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這所說的“形”則是指通過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的人的造型,是具體的傣族舞蹈手形所呈現的外觀形狀。筆者試圖通過對微觀語言傣族舞蹈手形的分析來更深地認識傣族舞蹈。
(一)傣族舞蹈的常用手形
包括掌形(立掌、托掌、攤掌、提腕掌、自然掌形等)、冠形、爪形、嘴形、葉形、屈掌、拳形等七種;除了這些最基本的常見手形以外,在種類繁多風格多樣的傣族舞蹈中還有在特定的舞種中運用的手形,比如魚舞中的專用手形:叉掌、魚尾形、魚頭形等;在長甲舞中還有獨特的開指、合指、開合指、合掌等形態(tài)。
(二)常用手形的表現形態(tài)
二、“意”的表達
“意”是指人的精神層面,是在“能指”基礎上,可以推知和理解的“所指”的表達,是一種內在的意象表達。莊子所謂:“語之貴者,意也。”舞蹈這門肢體藝術,要借助外在“形”的動態(tài),來營造“意”的表達環(huán)境。[2]可以說,“形”是“意”的物質載體,通過它可以將民間原有的“意”以及經過編導加工的“意”傳遞給觀眾,其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特殊語言表達思想情感,引起觀眾對“意”的深思。在傣族舞蹈中,手形的表現所體現出來的是傣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審美原則烙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印跡。弗洛伊德曾說過:“沒有人可以隱藏機密,假如他的嘴不說話,他會用指尖說話。”福金也曾說過:“舞蹈是手勢的發(fā)展,是它的理想化?!贝祟愑^點表明,舞蹈肢體動作的表現蘊含著某種意象的表達。同樣,不同的手形運用在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固有的意義與作用,它不僅是一種動作形態(tài),而且還蘊含著所要表達的舞蹈內涵與意象。傣族舞蹈中的手形運用都有其特定的邏輯與規(guī)則,在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中所用的手形有所不同,而不同手形出現在不同的傣族舞蹈中時,我們可以憑借手形大致判斷出此舞蹈屬于哪種類型的傣族舞蹈,因此我們在熟知傣族舞蹈各種手形的形態(tài)以外更有必要知道:手形在傣族舞蹈當中不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種手段,它還具備有某種特定的寓意。
(一)模擬性與象征性
在前文中一共提到傣族舞蹈的18種手形,其中有五種掌形,它們的整體形狀都相似,不同之處就是在其最后的發(fā)力點與最后的形成方向。掌形的外觀像一片芭蕉葉,傣族人民生活的環(huán)境依河傍水、椰樹高聳、蕉林茂盛,掌形就是對此意象的一種身體表達,這是傣族舞蹈一種象征性的手形,不管是在訓練組合還是在各類傣族成品舞蹈中此手形都必不可缺?!肮谛巍薄白煨汀薄白π巍比N均表達出孔雀的意象,是對孔雀的一種生動模仿。傣族人民生活的環(huán)境繁殖著眾多孔雀、犀鳥、野象、犀牛等珍禽異獸,這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這些動物近距離接觸,可以更加細致認真地對它們進行觀察和了解,這些原生態(tài)的形象一直是傣族舞蹈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和表現內容,并且在舞蹈中對其進行藝術升華,形成了許多“形美也神聚”的手形。另外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被稱作“圣鳥”,他們把孔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著幸福、吉祥,他們利用身體的每個部位來完成對孔雀神圣形象的塑造,因此這些手形也是傣族人民對孔雀崇拜的一種意象傳達;“叉掌”“魚尾形”“魚頭形”則是從魚的形象中衍生而來的,通過肢體語言手形的模仿與變換,形成對魚的一種意象表達,同時也是傣族水文化的一種體現;“葉形”“開指”“合指”“開掌”等這幾種手形的特點都是手指分別錯開,既有利于體現出舞者手指的修長靈活,也是傣族小乘佛教的宗教文化的一種表達。這些手形一般在長甲舞中運用較多,由于舞者十指帶上長長的指甲,會對手的活動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展現手指間的靈活與美感,所以五指之間一般分別錯開,形成“開指”“合指”“合掌”等五指分別錯開的形態(tài)。同時這些手形所表達的主要是佛的形象,小乘佛教是傣族的一種全民信仰,[3]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利用舞蹈的形式,通過身體動作,展現佛的形象、佛教的儀式,從而傳達出佛的精神和文化。
(二)在不同語境下不同語義的表達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風格多樣,其中自娛類的有:“嘠光”(集體舞)、依拉賀、象腳鼓舞、“耶拉暉”、“喊半光”等;表演類的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大鵬舞;祭祀類的有:貝馬舞、祭祀鼓舞等;還有鷺鷥舞、蠟條舞、斗笠舞、十二馬舞、獅子舞、刀舞等。[4]不同的舞種均有它常用的手形,而同一個舞姿步伐配上不同的手形或者手的動作,表達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下文將對孔雀舞、大鵬舞、魚舞三種類型的傣族舞蹈手形的運用分別進行論述。
1.手形在孔雀舞中的表達
孔雀舞,傣語叫“嘎洛涌”,傳統的孔雀舞是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服裝,在象腳鼓等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豐富多樣、帶有不同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舞姿,主要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等神態(tài)和自然情景。[5]解放后,以毛相老師為代表的藝術家們開始對孔雀舞蹈進行一系列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使得孔雀舞逐步從原始民間形態(tài)過渡到舞臺表演形態(tài)。通過縱向梳理,可以看出孔雀舞從單純模仿孔雀形態(tài),到賦予孔雀靈性并與佛教教義相結合,再到舞臺孔雀舞蹈的編排。經過繼承與發(fā)展,使得孔雀舞的肢體語匯越來越豐富?,F在舞臺上呈現的孔雀舞,從手上的動作來說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攤掌立掌手、一位七位按掌手等。手形主要運用掌形、冠形、嘴形、爪形等,具體運用按照舞蹈中所要表現的意境來轉變。比如當要表現孔雀小巧靈活的頭的時候我們用“冠形”加上提壓腕的手形;當表現孔雀“飲泉戲水”的時候則多運用“嘴形”;當表現孔雀活動自如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用自然的“掌形”加上配合腳下靈活的踢步來完成等?!罢菩巍薄邦^形”“嘴形”等手形是在細膩之處體現孔雀形態(tài),讓本身優(yōu)美的孔雀更加淋漓盡致在舞臺上表現出來。
楊麗萍的舞蹈《雀之靈》可以說是孔雀舞的另一種升華,它同人們以往所看到的孔雀舞有著明顯的不同。舞者舉手投足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孔雀形態(tài)的模擬,更是舞者與孔雀靈魂的一種交融與呈現。在舞蹈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體會到手形以及手臂運動在孔雀舞中所起到的表情達意的作用。舞者從一手捏裙一手“提腕掌”仰頭旋轉開始,全身伏地之后慢慢起身,此番表現仿如一只美麗的孔雀在晨曦中醒來,孔雀仿佛聽到了晨光的呼喚,從雙翅環(huán)抱的長羽中伸出修長的脖頸,開始了一日的晨妝。接著舞者通過一手捏裙一手“嘴形”同時昂首挺胸定住造型,在造型的基礎上,其他部位不動,完全通過手形的快速轉換:時而嘴形,時而頭形,時而直立,時而彎曲,以此表現出孔雀時而輕啄羽片,時而顧影自憐,時而啜飲清涼溪水的靈動畫面。另外,舞者向前四位攤掌、立掌手以及向下七位按掌手等手勢均表現著孔雀的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與意境??梢哉f這個舞蹈的靈魂都在手關節(jié)處,整個舞蹈并沒有大幅度的跳躍與技術動作,舞者通過大量的手部肢體語匯,利用手的各種造型以及運動,描繪出一只活潑、伶俐、美麗且具有靈性的孔雀,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對孔雀的熱愛與崇拜。
2.手形在大鵬舞中的表達
大鵬鳥舞傣語稱“戛倫”,是由傣族古代先民的祈雨巫術發(fā)展而來,舞蹈主要是重現傳說中大鵬鳥與雨神英勇斗爭的情景,謳歌了大鵬鳥為了眾生奮不顧身、勇于拼搏的崇高精神。[6]此類舞蹈動作矯健、粗獷,大而有力,主要由男性表演,動作變換快速有力,舞姿棱角突出。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過去的大鵬鳥演員會身帶大鵬鳥型的道具與面具,現在基本不用,而更多是舞者通過舞蹈肢體動作,來使大鵬鳥威武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該舞蹈中的手形多為“爪形”和“掌形”兩種,舞蹈時基本保持這兩種手形?!白π巍焙汀罢菩巍辈粌H能幫助舞者更好地塑造大鵬鳥的外觀形象,而且在表演過程中加強了動作的質感與力度,有利于突出了舞蹈所要表達的感情。
由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2010級教育男班所表演的《傣族大鵬組合》,是典型的現代“大鵬舞”的展示。其音樂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加上男舞者手臂剛勁有力、步伐穩(wěn)健。通過身體的騰挪閃躍、剛柔并濟和始終保持的強勁的爪式手形將大鵬鳥的偉岸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現在課堂上所學習表演的大鵬舞已經不再僅僅是停留在塑造大鵬這個形象上,所呈現出來的動作都已經過很多的加工和改編并且融入了舞者自身的情感與感受。此處“爪形”的手形不僅是大鵬鳥爪形的形態(tài)展現,也強化了男舞者矯健、粗獷、帥氣的姿態(tài)形象。
3.手形在魚舞中的表達
魚舞,傣語叫“戛巴”。據說在傣族發(fā)現了魚并學會捕魚的時候,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過去是由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頭盔和菩薩面具,腰間系扎一米多長的魚形道具,表現魚在水中的動態(tài),現在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魚舞大都由女子表演且身著魚尾形的裙子,舞者通常做兩手疊在一起的“魚頭形”,或者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身后,兩手置于腰側、或一前一后的“魚尾形”等姿態(tài),模擬魚之擺動胸鰭、尾鰭、魚身,表現魚的順水前游、逆游轉彎、激流穿越等情節(jié)。
第八屆桃李杯的《魚兒》這個劇目就是典型的經過藝術加工化的魚舞。此舞蹈舞姿柔美,動態(tài)輕盈、活潑。當表現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游時,采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雙手通過“叉掌”或者“魚尾形”向左右擺動。在表現魚兒戲水或與激流搏斗時,采用小跳、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加上手上的“魚頭形”穿梭動作,使魚兒的形象生動逼真。舞蹈中存在大量一手以手心蓋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的“魚頭形”手形,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后擺動的“叉掌”和“魚尾形”動作元素。這些手形是典型的模仿動物的體態(tài)與特性的動作形態(tài),也是與人的形體運動相結合,經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三、結語
傣族舞蹈動作優(yōu)美、輕盈、樸實、矯健,具有典型的“三道彎”和“一邊順”等特征,腳上有豐富的步法。另外,上身舞姿和手上動作極其豐富。眾多的手形與手臂動作相結合使傣族舞蹈更加別具一格。手形,是肢體動作的細微之處,手的形狀在傣族舞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舞蹈所模仿的某種形態(tài)的塑造,同時通過不同的手形與身體其它部位的動作相結合也能表現不同的舞蹈情節(jié)與意象,同一姿態(tài)、同一動作,手的形狀不同,就有不同的形象和含意,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能指與所指。當然,并不是每個傣族舞蹈中都會用到上文提到的所有手形,一般是根據不同種類的傣族舞蹈的特性會運用其主要的一些手形,在大體了解傣族舞蹈的手形種類及形態(tài)還有其各自的象征寓意及來源后,我們便可以憑借手形大致判斷出此舞蹈屬于哪種類型的傣族舞蹈,也能讓我們在觀看或者學習傣族舞蹈時更好地把握它的內在韻味與動作細節(jié)。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1.
[2](德)卜松山.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到現代[M].向開,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曄.“佛舞一體”——談小乘佛教在傣族民間舞蹈中的體現[J].美與時代,2005(10).
[4]張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5]《傣族簡史》編寫組.傣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張大鳴.傣族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傣族舞蹈[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