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
吟王之渙的《涼州詞》時,我與不少人有著同樣的感覺,那就是此詩有著明顯的地理錯誤。據現代考古資料證明黃河遠離玉門關,玉門關地勢平坦也無“萬仞山”。難道是千年錯誤?查過許多資料后,有人找出證據證明古人傳抄詩文出了錯了。因草書形近的緣故“沙”抄為“河”,“直”抄為“遠”。讀“黃沙直上白云間”,似有寫實的味道,那“一片孤城萬仞山”又錯在哪里?唐詩有“沙”“直”二字詩句也不少,單單王之渙的《涼州詞》有如此爭議呢?退一步說,古人有筆下誤或后人改動了此詩,為什么《涼州詞》還傳唱至今?因為《涼州詞》里有今人誤讀的浪漫。
一、千里之景,組合想象
浪漫色彩的古詩離不開想象和夸張。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詩句往往對眼前的景物進行了想象和夸張,備受人們推崇。由生平可推測王之渙無邊關生活經歷,只是游歷豐富,鐘情山川。通過友人王昌齡、高適了解了邊關情況,他在《涼州詞》中對千里之外邊關景色進行大膽的想象,巧妙的組合?!扒貢r明月漢時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邊塞詩名句中,可知關隘、明月、大漠、長河、風雪等邊塞異域風景皆是入詩典型意象。王之渙把“黃河”“白云”“萬仞山”“孤城”幾個在地域不相關事物組合在一起,實虛結合,創(chuàng)造出似有似無的邊塞壯麗景色。乃千古絕筆。
李白寫“黃河之水天上來”,形象地描繪出黃河之遠之長。而“黃河遠上白云間”以白云側面烘托,黃河在白云中時隱時現,從高山而來,氣勢不可言狀。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瀚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單,兀然獨立于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
古之樓蘭有水有草,一千年多前變?yōu)辄S沙之地;羅布泊二百年前有水有魚,現在變?yōu)椴幻亍F代考古證明,唐代的玉門關也是建在水草豐美的要道上,因為水是穿越荒漠的保障。如果那時玉門關就是“黃沙”漫漫,那么還有商旅之行嗎?
二、千里異域,寄予孤寂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王維、柳宗元兩位詩人把孤寂寄予眼前之物。王之渙把孤寂寄予千里之外的“一片孤城”“羌笛”“春風”。“一片”給城以形,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城之渺小“孤”為一為單,孤獨之感油然而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瀚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那也是王之渙的獨立特性孤寂情懷?。∮纱吮阃瞥隽艘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xiāng)地在這里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折楊柳》之曲也的確無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誰呢?詩人沒說,倒是同題的另一首詩微露怨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钡熳右膊皇呛迷沟模虼酥缓幂p輕地怨怨“春風”算了。《唐詩正聲》吳逸一評:“滿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p>
三、千里邊關,傾訴豪情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 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 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痹诩疫^了十五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