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 敏
提高采編審校質量夜班十悟
□ 文/楊 敏
本文作者是位長期從事編校工作的報社“老夜班”,在多年的編校工作中,他總結出提高報紙采編審校質量的十點體會。
審校質量 報紙 防范差錯
長期以來,各報編輯部通過對采編審校流程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確保內部采編管理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有效防范了采編流程中的若干差錯,對提高報紙質量、保證出版安全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筆者結合多年采編工作的實踐梳理發(fā)現,頻頻發(fā)生的差錯,往往起于源頭,而若干防范措施的重心卻落在后續(xù)工序上。
某報制定的差錯處罰規(guī)定,對采編流程中記者、編輯、校對、簽發(fā)稿人、夜班對不同差錯所應負的責任做了詳盡規(guī)定,每月都會對差錯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對差錯責任人予以相應的經濟處罰。因在具體操作時有一定難度,實際運行效果并不理想。各個主體想方設法規(guī)避責任,導致制度執(zhí)行不力甚至制度失效,提高報紙質量,減少差錯,尤其是發(fā)生重大差錯的防范程序過多地移到辦報的終端——夜班。
楊 敏江西日報高級記者、記者通聯(lián)部主任
對差錯責任人予以處罰,目的是為了防止差錯,最終落到提高報紙質量上。由于新聞產品生產處理流程的特殊性,要防范差錯,必須有效地堵住源頭,才能更好地保證差錯少發(fā)生或不發(fā)生。有些差錯只有作者能防堵,可一些相關規(guī)定卻對見報前所堵住的差錯處罰減半,見報后的差錯則加倍來處罰。這樣做的結果,導致防堵重心的顛倒,使防堵差錯難度增加,目的難以達到。
從一些技術性差錯發(fā)生的情況來看,絕不是記者、編輯、簽發(fā)稿人的水平問題,純粹是采編作風不嚴謹所致。如有篇消息只有區(qū)區(qū)幾百字,一個概念性的術語卻錯了好幾處,夜班同志只能無奈地一一改正過來。有的記者隨意標個標點符號,看似十分簡單的差錯,但夜班必須改動。若要改動,首先要發(fā)現它,其次要把光標對準它,第三要刪掉它。報紙夜班的工作十分緊張,雖然說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省略任何一道工序都無法完成。作為靠文字吃飯的記者,出現這樣的差錯,是基本功欠缺,還是習性使然?
任何一個人的記憶都是有缺陷的,一個人能記住的東西畢竟有限,誰都無法把某年某月某張報紙發(fā)了哪些稿件完全記住。這就需要每位記者、編輯、簽發(fā)稿人都來防范稿件重發(fā)現象??墒?,一篇稿件見報當天,兩個部門的記者仍采寫了同一新聞的稿件,兩個部門的簽發(fā)稿人都把稿件簽發(fā)到夜班。這種現象令夜班的同志十分不安。對夜班而言,凡簽發(fā)到夜班的重發(fā)稿件,沒堵住就是工作失職,就必須接受相關處罰。這種規(guī)定,造成夜班所擔責任和壓力過于寬泛,無形當中,使他們成了弱勢群體。更為滑稽的是,同一新聞事件,記者剛發(fā)了消息見報,沒兩天,另外的記者又去采寫發(fā)稿,由于記者身份不同,后面的稿件照樣能順利刊發(fā),且獲得較此前更為優(yōu)厚的報酬。這種不公平現象的發(fā)生,既會傷害原來發(fā)稿的記者,又會使報紙的權威性下降。
每篇稿件作者都會制作出標題,但往往因偷懶而隨便標個題就發(fā)到夜班。夜班是高風險、高負荷、高強度、高應急的工作,為保證報紙的出版時間、出版質量、出版安全,在十分有限的時間里,要為每一篇稿件重新制作標題是不現實的。
有的稿件夜班絞盡腦汁地在糾錯做題改文,第二天好評如潮。一篇本來滿是硬傷的稿件經過夜班的處理身價倍增,甚至獲得等級很高的獎項,但夜班同志把“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所付出的心血都是免費的。若按相關規(guī)定,對那些差錯要予以處罰,所得稿酬可能還不夠扣罰。更有貪他人之功為己有者,夜班制作的標題申報評選每月好標題,討了便宜再得好處。于是,有時能過得去的標題,后面工序就不會花心思去修改。
從報紙質量檢查情況看,許多采編人員并不注意的差錯一一被列出,足以說明報紙質量問題的嚴重性。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全體采編人員加強語言文字等業(yè)務學習,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心。
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同志《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說:“報上常有錯字,就是因為沒有把消滅錯字認真地當作一件事情來辦。如果采取群眾路線的方法,報上有了錯字,就把全報社的人員集合起來,不講別的,專講這件事,講清楚錯誤的情況,發(fā)生錯誤的原因,消滅錯誤的辦法,要大家認真注意。這樣講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錯誤得到糾正。”但是,有的報紙編輯部對發(fā)生的差錯十分寬容,也不予以公布,許多人不能從中汲取教訓。
長期以來,各報編輯部對采編審校質量都很重視,也都有一套規(guī)章制度。但從實際工作中可以看出,一些新聞從業(yè)人員對文字水平要求不高,業(yè)務學習風氣不濃。有的記者采訪回來,馬馬虎虎寫出稿件,自己也不做進一步檢查就發(fā)給下一道工序。一些簽發(fā)稿人收到記者、編輯發(fā)過來的稿件,也不做認真的編輯、核對就予以簽發(fā),沒人把消滅差錯“認真地當做一件事情來辦”。
1942年《解放日報》曾發(fā)表《黨與黨報》的社論,其中說“報館的同人應該知道自己是掌握黨的新聞政策的人,自己在黨報上寫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選的消息和標的題目,直到排字和校對,都對全黨負了責任,如果自己的工作發(fā)生了疏忽或錯誤,那并不是僅僅關于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有關于整個黨的工作和影響的問題”。假如記者、編輯、簽發(fā)稿人都能把經過自己之手的稿件提到這樣的高度來認識來對待,恐怕所寫、所編、所簽發(fā)的稿件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差錯了。
魯迅主張凡有稿子要出版,最好是著譯者自己當校對,親自看一遍。他自己的文章,除了發(fā)表在報紙上的因限于時間外,一般都要自己校對。據說,《吶喊》出版前,他自己校了五遍之多,甚至做到沒有標錯一個標點符號。魯迅對待自己的文章都持如此認真的態(tài)度,記者、編輯、簽發(fā)稿人為什么對自己所寫、所編、所簽的稿件就不能再仔細地校對幾遍?
對自己所寫稿件的修改,仍然是寫稿工作,目的是把事實、思想表達得更準確,受眾更能看得懂,更充分地起到宣傳教育鼓舞的作用。如果每位記者、編輯、簽發(fā)稿人都能對自己所寫、所編、所簽的稿件多看幾遍,認真地加以刪改,許多差錯是可以在自己手上消滅掉的。
無論是寫稿、編稿還是簽發(fā)稿,對自己不了解的詞句最好查考一下,可以避免出現詞不達意、意思相反等差錯。一張報紙發(fā)行量幾十萬份,錯一字影響很大,若出現一些關鍵字差錯,還會造成很大麻煩,甚至于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需要從業(yè)人員盡心敬業(yè),平時注意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齊心協(xié)力來把好報紙稿件質量關。
防堵差錯絕非小事,應作為報紙編輯部重要的監(jiān)控內容之一。凡評選好稿,應采取差錯一票否決制。對記者、編輯常犯的文字差錯,應結合業(yè)務學習進行講評,提醒辨別詞義,防范常犯之錯,引導大家不斷提高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應用水平。提高采編質量,確保報紙出版安全,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統(tǒng)一有序的工作合力。只有真正把消滅差錯認真地當作一件事情來辦,通過各種形式提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讓大家入腦入心,才能減少差錯,從而達到提高報紙質量、保證出版安全的目的。
稿件的用詞造句離不開稿件的中心思想,有的用詞造句沒有錯別字,但一般人難以理解,有的憑臆斷而致不合情理,甚至于把意思搞反了。寫稿、編稿、簽發(fā)稿時應對自己所使用的詞語進行辨析,弄清楚所用詞語的真正含義。如某報一些稿件出現這樣的標題:《走出深山新天地》《重建:擋不住春天的腳步》《撐起災害“保護傘”》……表面上看,沒有一個錯別字,但每一個都是“玫瑰陷阱”。如有一篇稿件標題為《XX椪柑基本售彀》,彀是張滿弓之意,也通“夠”,此字還有一種意思是比喻圈套、陷阱。從字義來講,上述這個“彀”字怎么也不好用在此處。
對于詞語要進行辨析,最好要前后連貫起來理解,有助于讀者對整個意思的理解,這樣可以對詞語的效用理解得更深更透。作為一個搞文字工作的人,一定要苦練基本功,過好文字關,而要過好文字關,正確理解字義相當重要,只有不斷學習,正確理解了各個字的字義,才能準確構詞,讓各個詞語用得恰到好處。
有的提法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如“又快又好”改為“又好又快”,但有些記者往往習慣性地寫錯。另外,平時對一些法律、政策層面的提法要留心注意,善于學習,不斷積累,提法一變,在寫稿時就要及時變換過來。否則,所寫稿件既違規(guī)違法,又會鬧出笑話。如一再提示新聞媒體不能使用“行政村”,但這種違法的稱謂仍屢屢見諸報端。作為記者、編輯平時要加強學習、善于學習,對這些細節(jié)、常識必須準確掌握認真對待。
防范差錯重點應放在堵源頭上,所以必須明確:夜班編輯著眼“抓大放小”。由于時間所限,夜班處理新聞稿件不能像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反復修改,這就要求編輯對來稿在整體判斷新聞價值的基礎上,重點做好標題,提升稿件的品位,前提條件是不能出屬于夜班編輯范疇之外的差錯。
有些稿件差錯較多,強迫編審校工序把小樣或大樣改得像大花臉,這既耽誤了出版時效,也拖累了自己。更為糟糕的是,反正后面有人會改,前面工序又在放松,結果陷入惡性循環(huán),對報紙質量的提升和出版安全保證形成嚴重影響。就機制而言,必須明確記者、編輯、簽發(fā)稿人對自己過手的稿件負責,對每一篇稿件精益求精,把屬于自己工作職責之內的差錯消滅干凈。
報刊質量檢查工作表明,有一年某省報刊的文字差錯率和不合格率均較高,差錯率這項指標不合格的報紙占受檢報紙的86%,其中最高差錯率的報紙是萬分之八十六。如此高的差錯率,要求采編人員不斷強化質量意識,不斷提高采編審校隊伍素質。既要采取有力措施對采編審校人員加強理論學習和業(yè)務培訓,進一步提高采編審校人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業(yè)務素質,又要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強化精細管理,使新聞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為提高報紙質量和出版安全提供有力保證。
作為新聞采編審校人員要通過日積月累,不斷掌握和豐富自己的語言文字知識,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正確地使用和書寫每一個漢字,消滅錯別字。尤其應注意的是,有些字讀音相近而義不同,或形異而義相同,使用時應注意對近義但內涵有區(qū)別的概念不搞錯,避免望義生義導致差錯的發(fā)生。平時采編審校稿件除了消滅錯別字等硬傷外,還有注意推敲、環(huán)顧技巧,就是注意文字背后的東西。
一位記者在稿件中寫道:“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就是公安機關打擊的重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把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說成是公安機關打擊的重點呢?黨和政府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理應想方設法加以解決,怎么能讓公安機關去打擊?有篇稿件是宣傳某地加強黨建工作的,介紹了一系列措施,并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實現了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全覆蓋?!绷硗?,有記者對某市調整“五年規(guī)劃”一事進行報道。按規(guī)定,對“五年規(guī)劃”,市委只能建議,政府具體起草,經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后由政府執(zhí)行。在實施過程中,若要予以調整則須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這是法定程序,而報道中沒有提到這一程序,只說是市委、市政府所做出的決策。
現在有的同志寫東西實在太過馬虎。據媒體報道,??谑心撤ㄔ阂晃环ü僮鞒龅囊环菝袷屡袥Q書,竟出現12處文字表述錯誤。媒體曝光后,法院責令該法官作出書面檢討,并在全院對其通報批評。而這種現象絕非個例,在報紙采編審校過程中不時也會遇到。如,由于記者、編輯、簽發(fā)稿人責任心缺失、把關不嚴,導致2017年1月10日的某晚報出現“啞巴說話”細節(jié)失實,在讀者中造成了不良影響,報社按照制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采編審校都要遵循“三審三?!绷鞒蹋瑖栏衤鋵嵃殃P責任。新聞輿論無小事,采編審校須字字謹慎。
(作者是江西日報高級記者、記者通聯(lián)部主任)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