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婷,喻春梅,秦 璇
(南昌市第一醫(yī)院康復科,江西 南昌 330077)
心理護理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鄒 婷,喻春梅,秦 璇
(南昌市第一醫(yī)院康復科,江西 南昌 330077)
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ID號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6例。對照組采取腦卒中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采取心理護理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比較護理干預后患者護理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改善情況以及治療效果。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分數(shù)(583.1±31.9)優(yōu)于對照組(521.2±3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2.3%)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有良好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神經功能預后,可在臨床中推廣。
心理護理;缺血性腦卒中;神經功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腦卒中是我們康復科收治的常見疾病之一,由于起病隱匿、進展迅速,極易造成腦組織損傷。臨床統(tǒng)計顯示約80%患者發(fā)病后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肢體神經功能缺損、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生活[1-2]。近來研究報道顯示,心理護理可促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良好[3-4]。本研究旨在研究分析心理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護理效果以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以期改善患者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間本院康復科收治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ID號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6例。實驗組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齡(51.2±11.3)歲,腦梗死16例,腦出血10例;對照組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齡(52.2±10.8)歲,腦梗死15例,腦出血1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入院后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2)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3)實驗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缺血性腦卒中意外,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2)合并有心肝腎功能不全或者其他嚴重器官系統(tǒng)疾病者。(3)相關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缺血性腦卒中常規(guī)護理,主要內容為:(1)基礎護理內容:患者收治后視病情依次開展基礎營養(yǎng)支持、抗炎降壓等常規(guī)護理;維持病房空氣清新、安靜溫馨,25℃左右溫度、55%左右濕度;每隔3小時進行翻身或者體位變換,保持患者與床單接觸著力點干燥適宜,并于患者翻身時對患者著力點皮膚進行適度按摩,提高患者住院期間舒適度,避免出現(xiàn)壓瘡。(2)被動訓練干預:視患者癱瘓部位選擇仰臥位、患側臥位等相應適宜臥位,保護肩關節(jié)、防止痙攣發(fā)生。指導患者進行健側肢體增強訓練,定期協(xié)助患者進行癱瘓肢體被動運動,被動運動以內收外展活動為主,上肢主拉伸、下肢主屈曲,幅度由小伸展至最大角度,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可逐漸由床上翻身、起坐活動過渡至輪椅活動、站立、緩慢行走等高難度運動。(3)肢體按摩:缺血性腦卒中患側肢體由于神經功能障礙,往往引起血流、淋巴系統(tǒng)等體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異常,導致患側肢體出現(xiàn)水腫,不利于患者恢復。通過每日1次進行患側肢體按摩,改善患側肢體局部體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避免水腫發(fā)生;同時,按摩對于患側肢體感覺神經功能也具有刺激作用,可促進患側肢體神經反射功能恢復。(4)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逐漸恢復正常飲食起居,營養(yǎng)均衡、清淡、易消化為主要飲食方式,協(xié)助患者進行吃飯、排便等日常生活行為。
實驗組采取心理護理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與對照組相同,心理護理主要內容為:(1)患者由于軀體痛苦以及活動受限等原因往往不能生活自理,極易出現(xiàn)焦慮等消極不良情緒。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采用語言溝通、心理暗示、軀體示范等方法鼓勵患者將內心焦慮抑郁情緒發(fā)泄出來,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特點并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心理疏導。交流過程中應尊重患者情感、人格,樹立患者積極治療的信心。(2)對患者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疾病知識宣教,包括疾病起病、風險因素、治療過程以及并發(fā)癥注意事項,由于腦卒中恢復時間較長,定期指導患者學習肢體功能訓練,樹立堅持康復訓練、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3)爭取患者家屬配合,患者發(fā)病后往往不能生活自理,無論從經濟還是生活上給家庭會造成極大的負擔,患者家屬的照顧以及理解支持對于患者能否實現(xiàn)良好的護理效果具有關鍵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改善情況以及治療效果。
1.3 診斷標準 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缺損情況,評分越高提示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明顯變化或有所提高為“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44%為“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45%~89%為“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90%為“痊愈”??傆行?有效率+顯效率+痊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3.82±1.09)優(yōu)于對照組(6.21±1.1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護理干預后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2.3%)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護理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x±s)
表2 護理干預后治療效果比較
缺血性腦卒中極易引起腦組織損傷以及肢體神經功能缺損、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生活[5-6]。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常規(guī)護理可使患者機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機能狀態(tài),避免壓瘡以及皮膚壞死等不利于患者恢復的情況出現(xiàn);積極有效的恢復鍛煉指導可促進患者患側肢體功能以及神經系統(tǒng)恢復,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7]。而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排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緒,促使患者積極治療,樹立堅持治療的信心;定期進行疾病知識、功能訓練講解,可穩(wěn)定患者情緒,積極配合進行恢復鍛煉。
本研究中,經心理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心理護理干預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2.3%)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73.1%),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在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可提高患者預后。與李治洛[8]等人報道,心理護理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有效率92.0%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有良好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神經功能預后,可在臨床中推廣。
[1]朱麗娟.心理干預護理在32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4,23(12):107.
[2]解靜.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改善腦卒中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1(22):94-95.
[3]姜靜.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對輕中度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8(33):2136-2137.
[4]熊光,張潤,柳華,等.心理護理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西部醫(yī)學,2015,27(1):128-129,132.
[5]王英,郝利,趙秋菊,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45例救治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9):74-75.
[6]張愛芬,易朝輝,王曉萍.首次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況及心理護理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0):142-143.
[7]楊曉瑩.老年腦卒中患者經心理干預后抑郁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J].當代醫(yī)學,2012,18(25):127-128.
[8]李治洛.心理護理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4):147-1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