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靖子
《詩經(jīng)·小雅·鶴鳴》中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
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話,就是說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作為磨石來打磨玉器;往更深層去理解,亦指借助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吸取別人的經(jīng)驗來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于取他人之精華,去己之糟粕?!叭朔巧撸肽軣o惑?”人們雖然創(chuàng)造了“十全十美”這個詞,卻從未有人能做到。有人寄厚望于古代先賢,“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孔子也自謙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B孔子這樣的圣人尚且需要拜他人為師來學習別人身上的長處,何況蕓蕓眾生呢?
大自然總是能給人許多啟示: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所以浩瀚無涯。做人也該這樣,廣泛地學習吸納別人的長處,才能不斷豐富自己。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那些開創(chuàng)了一個朝代鼎盛時期的君主便是很好的例子,“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歷任君王,凡是能從前朝滅亡的原因中總結出教訓并能改之的,大多能使國家富強繁榮,他們自己也可以千古流芳,為人稱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物的發(fā)展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一家公司,或是一間小店,若是不能學習同行的優(yōu)點并運用到自己的經(jīng)營中,必然無法成為行業(yè)佼佼者。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進步也是如此,中國從古代起便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絲綢之路、昭君出塞……各地互通經(jīng)濟,商貿(mào)往來,不斷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最后融合成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再看清王朝,固步自封、坐井觀天,造成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我們應以史為鑒,時刻自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是一株小草,只要不斷汲取營養(yǎng),終會破土發(fā)芽!
點評
本文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入手,由小見大、由淺入深地剖析。開篇用《師說》、孔子、大海論證“取長補短”,之后用史實和商業(yè)活動論證了其作用。全文思路清晰,中心明確,文采斐然。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張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