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志
?
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對高職學生網球專項技術的影響
陳德志
為快速有效提高高職網球專項技術水平,預防運動損傷,本研究將40名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網球專項的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為期16周的與網球專項技術相結合的核心力量訓練。實驗發(fā)現:實驗班的學生核心力量測試結果、網球的技術評定結果都明顯好于對照班,并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該實驗研究說明核心力量訓練對大學生網球運動員技術水平提高影響比較大。研究認為在網球專項訓練課中加入一定時間的體能訓練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可為其他開設網球專項課程的學校提供參考。
大學生;網球技術;核心力量訓練
根據近幾年我們對網球行業(yè)的人才需求分析發(fā)現,目前網球行業(yè)的一線服務人員主要是高職類學生,因此在全民網球熱潮的掀起的今天,如何讓體育類高職學生快速的掌握良好的網球運動技能并學會教學是我們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
在網球運動中,是否能將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軀干部位和手臂傳遞到手上,是成功擊球的關鍵,在力量從地面?zhèn)鬟f到球拍的過程中,軀干的肌肉起著樞紐作用。人體的軀干部位通常被認為是人體核心區(qū),軀干部位力量很好的網球選手往往具有很好的協調性和控制能力,其在網球運動中使網球選手保持運動中身體的平衡和對網球各項技術的環(huán)節(jié)發(fā)力起著重要作用。Fuji-sawa[1]認為網球中力量的發(fā)揮程度取決于上肢和下肢的連接情況。通過加強軀干力量可以提高網球運動員從腿部到軀干再到上肢和球拍的力量傳遞效果,使球或球拍達到最理想的加速度。
因此本研究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來探討核心力量訓練對高職學生網球專項技術水平的影響,以期能夠更加合理的安排高職學生的網球訓練課,希望他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快、更好的掌握網球技術并且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狀態(tài)。
本人收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加以研究整理,根據高職學生的身體及心理的特點,制定出一套適合體育類高職學生網球運動的體能訓練方法,結合體育類高職學生的實際訓練進行實驗研究,經過對比實驗研究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技術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希望能對體育類高職學生的網球技術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參考,對大眾網球運動的參與者提供借鑒。
2.1 研究對象
本文以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運動訓練專業(yè)網球專項班的4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文研究需要,分別通過中國知網期刊網、廣州市圖書館等電子資源收集了本研究需要的相關論文及資料,包括專著、期刊、雜志、學位論文等,了解核心力量訓練和網球技戰(zhàn)術訓練的研究現狀和相關理論,為本論文提供理論依據。
2.2.2 實地訪談法
在訓練期間,保持跟學生溝通,通過實地的訪談了解學生的主觀感受,以便于更好的改進訓練的方案。
2.2.3 實驗法
2.2.3.1 實驗對象
本研究將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運動訓練專業(yè)網球專項班的40名大學生隨機分為兩個班,一個班為實驗班、一個班為對照班,每班20名學生。40名學生身體健康,沒有疾病以及傷病, 沒有進行過專業(yè)的訓練,沒有網球運動基礎.實驗對象基本情況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1 受試者基本情況描述
2.2.3.2 實驗器材
訓練器材:瑞士球、欄架、啞鈴、秒表等。
網球技術測試器材:皮尺、網球、攝像機、秒表、標志物等。
2.2.3.3 核心力量指標的篩選及測試方法
2.2.3.3.1 核心力量指標的篩選
參考國內外學者對網球運動員核心力量素質的研究中我們挑選出 6 項網球運動員核心力量素質的影響因素和16種核心力量訓練手段[2,3,4]。影響因素包括腹直肌力量、腹斜肌力量、腹橫肌力量、下背肌力量、豎脊肌力量、臀肌力量,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選擇的16種核心力量的訓練手段具體包括仰臥單腿屈膝支持抬腿、臥肘支撐收腹舉腿、仰臥雙肘支撐收股、仰臥單腿外展、屈膝上舉仰臥抬腿、俯臥直腿上抬外展、屈異側腿臂兩頭起、仰臥腳墊球挺髖、俯臥手觸球靜力性支撐、側臥單腿懸吊肘支撐、單腿平衡墊上舉腿靜力性支撐、仰臥球上屈膝收腹、俯臥腳墊球俯臥撐、仰臥雙腳夾球擺腿、單腿支撐踩在平衡墊上蹲起。具體訓練方案如下:
2.2.3.3.2 核心力量訓練實驗方案
兩班學生進行為期16周的訓練,每周3次,每次90分鐘。對照班按照學校專項班教學大綱進行常規(guī)訓練,實驗班在常規(guī)教學基礎上加入核心力量訓練。兩班學生除了實驗組要進行一定時間的體能訓練以外,其他的課程安排沒有區(qū)別。
2.2.3.3.3 在網球運動項目中核心力量訓練的內容選擇
核心力量訓練雖然是對腹、背、髖部位肌肉力量的改善和提高,但核心力量訓練和傳統(tǒng)力量訓練相比,核心力量所需神經的控制與協調更為復雜,肌肉的受刺激性更深層,因此,對于剛接觸核心力量訓練的運動員來講,可能體會到核心力量訓練動作不適應或難度大,因此,參照劉明偉[3]以及謝洪英[4]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訓練方法,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我們制定了訓練方案,該訓練方案分為三個階。第一階段主要是在核心穩(wěn)定狀態(tài)下靜力性核心力量練習以及核心保持狀態(tài)下可控核心力量練習,主要動作有俯臥異側手足俯撐、仰臥單腿屈膝支持抬腿、側臥肘支撐收腹舉腿、仰臥雙肘支撐收股、仰臥單腿外展、屈膝上舉仰臥抬腿、俯臥直腿上抬外展以及屈異側腿臂兩頭起。這幾組動作的練習主要適用于核心力量練習初始階段,目的在于使運動員深刻體會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地控制身體,是最基礎的核心力量練習手段[5]。第二階段主要動作有仰臥腳墊球挺髖、俯臥手觸球靜力性支撐、側臥單腿懸吊肘支撐、單腿平衡墊上舉腿靜力性支撐。這幾組動作的主要功能是使身體核心在非穩(wěn)定條件下保持,盡量在減少身體的支點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下保持身體的靜止,主要是在瑞士球、懸吊繩等器材上做靜力性動作,這樣能夠使身體核心的深層肌肉得到進一步的鍛煉。第三階段主要動作有仰臥球上屈膝收腹、俯臥腳墊球俯臥撐、仰臥雙腳夾球擺腿、單腿支撐踩在平衡墊上蹲起。這些練習需要借助一些器械來制造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例如瑞士球、平衡板等在借助器械制造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進行核心力量訓練,要注意動作的安全性,雖然設計的動作是發(fā)展某部位的肌肉,但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出于保護的本能,可能調用更多的肌群參與動作,此時運動員要順從這種保護本能,避免運動損傷。
總之,核心力量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練習時間的延長,練習動作的結構逐漸復雜化,動作難度逐漸增大,練習強度逐漸提高,動作前期以增強核心部位關節(jié)穩(wěn)定性為主要目的,并且在訓練的過程中始終與專項技術動作相結合。
2.2.3.3.4 核心力量指標的測試方法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我們分別在訓練前和訓練后對研究對象的腹直肌力量(直腿仰臥起坐)、下腹肌力量(仰臥舉腿)、背肌力量(俯臥背伸)、下背肌力量(俯臥舉腿)進行對比測試,測試時間是一分鐘,以驗證本論文的實用性。
2.2.3.4 網球專項技術指標的篩選及測試方法
網球專項技術的測試采用國際網球聯合會新的研究成果ITN測試體系(International Tennis Number)[6],該測試方法比較客觀,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小。ITN 中文翻譯為國際網聯網球等級測評系統(tǒng),國際網球等級能夠代表一個網球選手的整體技術水平,是國際網球聯合會認證的衡量選手網球水平的工具。
ITN測試體系具體測試內容包括底線擊球深度測試、截擊深度測試、底線擊球精準度測試、發(fā)球精準度測試及移動能力測試五項內容。具體測試方法參照ITN測試系統(tǒng)。
2.2.4 數據統(tǒng)計
實驗數據采用SPSS18.0數據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均值±標準差的(X±SD)表示各指標變化,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以P<0.01表示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3.1 實驗結果
3.1.1 實驗班和對照班核心力量評價指標比較
經過16周的訓練后,根據研究的需要,我們選取了能夠較為客觀的反應核心力量好壞的四項指標進行測試,分別是:直腿仰臥起坐、仰臥舉腿、仰臥背伸和俯臥舉腿,測試成績如表2所示。由表3可知,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一分鐘直腿仰臥起坐、仰臥舉腿、仰臥背伸以及仰臥舉腿的測試結果都沒有顯著性差異;經過16周的訓練后,實驗班的一分鐘直腿仰臥起坐、仰臥舉腿、仰臥背伸以及仰臥舉腿的測試結果都顯著高于對照班(P<0.05);而且實驗班實驗后的一分鐘直腿仰臥起坐、仰臥舉腿、仰臥背伸以及仰臥舉腿的測試結果都顯著高于實驗前(P<0.05),對照班的一分鐘直腿仰臥起坐、仰臥舉腿、仰臥背伸以及仰臥舉腿的測試結果跟實驗前后沒有顯著性差異。該數據結果說明,16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可以顯著的提高學生的核心力量。
表2 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后核心力量測試成績比較
注:“*”表示: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示:實驗班實驗后與實驗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
3.1.2 實驗班和對照班網球技術評定結果比較
因兩個班的學生網球技術都是零基礎,因為實驗前沒有專門測試學生的網球技術水平,只對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網球技術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經過16周的訓練,實驗班學生的擊球底線深度、截擊深度、底線精準度以及發(fā)球精準度得分都顯著高于度對照班(P<0.01)。該實驗結果說明16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可以顯著提高大學生網球技術水平。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后網球技術測試結果比較
注:“**”表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
3.2 結果分析
網球運動是一項需要全身協調配合的球類體育項目,其運動員擊球時的力量主要是靠腿部、腰部、肩部以及手臂間的力量傳遞。良好的體能是網球運動員技、戰(zhàn)術訓練和進行高強度比賽的基礎,是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的前提,是預防運動損傷,延長運動壽命的重要因素。對于業(yè)余網球愛好者來說,良好的體能是掌握網球專項技術發(fā)揮網球戰(zhàn)術的的基礎,是體驗網球樂趣的關鍵。因此,國內的一些學者對于體能訓練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的研究,楊世勇在《現代體能訓練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提出,建立科學的體能訓練體系是十分必要的[7]。
很多研究表明核心力量訓練已經在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速度性、 耐力性等運動項目中廣泛應用,并且通過實驗證明了核心力量訓練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和生命力[8-15]。有學者認為,核心區(qū)域的肌肉群是人體中最大肌肉群,這些肌群肩負著穩(wěn)定和保持身體平衡和穩(wěn)定的作用[16]。也有人認為核心肌群是人體的能量庫,對于人體的運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7],穩(wěn)定的核心肌群就像是銜接上下半身的樞紐,它不但影響四肢的動作,更可以控制全身姿勢正確與否。當肢體發(fā)力時,核心肌群蓄積的能量從身體中心向運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傳導[5]。
倫斯特倫提出在網球運動中,除了發(fā)球以外,所有的動作都是在快速的移動中完成的,都是以核心肌群為運動鏈,強有力的核心肌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運動技能和技術動作起著穩(wěn)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的技術動作都不是依靠某單一肌群就能完成的,它必須要動員許多肌肉群協調做功,核心肌群在此過程中擔負著穩(wěn)定重心、環(huán)節(jié)發(fā)力、傳導力量等作用,同時也是整體發(fā)力的主要環(huán)節(jié)[1]。王衛(wèi)星,李海肖[5]在《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一文中提出下肢和軀干力量好,身體穩(wěn)定性強的網球運動員,其發(fā)球速度要高于這方面弱的選手,其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力的傳遞速度,提高了技術動作的功效。龍延明[18]賈曉強等[19]的研究都表明:核心力量訓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體育學院網球專項學生的發(fā)球球速和正手擊球球速。
本研究認為對于網球運動來說,有效的激活髖部的肌肉能夠更好的使身體上下肢的肌肉協調起來,從而能夠使網球運動的發(fā)力更加順暢,從而提高整個運動的效率。因此本研究參照王衛(wèi)星[5]的競技運動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一文把核心肌群定義為背部、腹部和構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本研究安排了很多腰腹部以及髖部肌肉的練習,并且結合網球運動的特點安排了一些欄架訓練、信號游戲等提高學生靈敏性和協調性的訓練再結合網球專項技術練習,研究的結果也發(fā)現,通過16周的訓練,實驗班學生的核心力量有顯著性的提高,并且網球的技術水平也顯著高于對照班,說明本研究的訓練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另外,本研究還對學生進行了實地的訪談,學生普遍認為在網球專項課中加入一定時間的核心力量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網球技術水平,并且對學生的其他運動技術課的訓練也有幫助。另外學生認為瑞士球的訓練難度比較大,很多學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建議后續(xù)的教學中應該減少瑞士球的訓練,多增加一些徒手訓練以及靈敏性、協調性訓練。
4.1 16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核心區(qū)力量
實驗結果顯示,16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可以顯著的提高大學生的核心力量(P<0.05),并且通過訪談也發(fā)現,經過核心力量訓練,學生其他體育選修課的成績也有顯著提高。因此,本研究認為,在體育類高職學生網球課上加入一定量的體能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術動作,還能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其他體育技術動作的掌握,減少運動損傷發(fā)生的機率。
4.2 核心力量訓練對大學生網球專項技術水平影響差異顯著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班的學生的網球的技術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班的學生(P<0.05),因此,本研究認為,一定量和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網球技術水平。
[1] 倫斯特倫著,徐國棟審譯.運動醫(yī)學與科學手冊—網球[M]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 勃斯科.發(fā)展肌肉力量的基本法[J] .譯報,1988,(4):8-9.
[3] 劉明偉.高校網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手段的優(yōu)選與應用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9.
[4] 謝洪英.核心力量訓練對河北省青少年男子網球運動員技戰(zhàn)術水平的影響[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5] 王衛(wèi)星,李海肖.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1119-1121.].
[6] ITN國際網球測試系統(tǒng),http://www.fesco.com.cn/erd/tennis0803.htm.
[7] 楊世勇.現代體能訓練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貴州體育科技,2005(1):41-42.
[8] 谷化錚,陳剛.核心力量訓練在投擲項目最后用力動作鏈中的應用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 29 (4):79-82.
[9] 黃玉寶.核心區(qū)力量對背越式跳高技術的影響分析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2.
[10] 李航.8-11歲游泳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11] 楊文學,張成.對男子110米跨欄運動員實施身體核心力量練習方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 34 (5):109-112.
[12] 孟宇.懸吊訓練對青少年男子400米跑中腿的擺動速度的影響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13] 孟獻峰,馮嘉在.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女子短跑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 25 (4):65-67.
[14] 敬龍軍,晏瑞琴,周瑾.核心力量在競走運動訓練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 23 (3):263-266.
[15] 劉詩紅.青少年中長跑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0.
[16] Travis Brown Core strength:leaming the overhead squat NSCN.S Performance Training.
[17] Tracy Morgan Handzel Core training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NSCN,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 [J].2003 (6)5-6,26-30.
[18] 龍廷明.大學生網球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群等速肌力與表面肌電測試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19] 張志武,賈曉強,劉世軍.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網球球速的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 33 (3):125-129.
Influence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Means on College Students Tennis Skills
Chen Dezhi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college tennis and prevent sports injury, 40 tennis students in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 control class, who are given a 16-week core strength training combining with tennis skill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core strength test results and tennis technical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class (P<0.05). The experimental study shows that core strength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college tennis player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adding certain time physical training in tennis special training course is very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colleges to set up tennis curriculum.
college students; tennis skill; core strength training
廣州市高等學校第五批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3010)
陳德志(1982-),男,河南信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
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50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 Guangzhou 510650, Guangdong, China.
G804.2
A
1005-0256(2017)06-0042-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