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娜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中澳高校社會工作教育模式對比及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啟示
何依娜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從學位設置、課程設計、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中國大陸與澳大利亞高校的社會工作教育模式進行了比較,通過分析澳大利亞社會工作教育模式的優(yōu)點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提供借鑒。同時,面對中外合作辦學的興起,在課程設計、教材內容、教學方式和實習制度等方面對社會工作專業(yè)中外合作辦學提出建議。
中國;澳大利亞;高校;社會工作教育模式;中外合作辦學
中國加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的同時,對社會工作教育有了更高的需求與要求。目前中國社會工作教育走向了更為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道路,通過研究社會工作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模式并汲取經(jīng)驗,其標準也逐漸向國際看齊;同時,自2003年國家鼓勵高校開展對外合作辦學起,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逐漸被引入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教育中,辦學者們期望通過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方式和人才,將國內社會工作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yǎng)國際化的社工人才。
澳大利亞社會工作的起步比中國早,通過數(shù)十年的建設,已成為目前社會工作發(fā)展最好的國家之一,其社會工作教育功不可沒。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在學習國外經(jīng)驗與探索本土模式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國外社會工作教育的研究主要以英美等社會工作發(fā)展最早的國家的教育模式為主。作為一個文化多元、開放的新移民國家,澳大利亞在引入英美傳統(tǒng)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根據(jù)本土情況靈活調整社會工作及教育模式,是中國社工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借鑒對象,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文擬詳細分析澳大利亞社會工作教育模式,并與中國社會工作教育模式進行對比,從中得到對中國社會工作教育與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啟發(fā)。
從宏觀角度看,教育模式是對學校教育的宏觀行為系統(tǒng)的概括,是由教育目的、教育體制與教育課程組成的宏觀控制的統(tǒng)一體。[1]但是,教育模式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一般主要從專業(yè)學制、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教學與考核方式等方面對各種教育模式進行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模式一般是從社會工作的學科設置、資格審查、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出發(fā),對國內外社會工作教育進行研究,討論社會工作教育模式應該以教育為本的理論取向為主、抑或以實踐為本的應用取向為主。本文選取學位設置、課程設計、教材內容、理論與實務教學方法等較有代表性的內容,對中國與澳大利亞高校的社會工作教育模式進行闡述與比較,認為社會工作教育模式應該兼顧理論與實踐教學,培養(yǎng)“理論型+實務型”人才。
(一)學科學位設置對比
1. 中國的社會工作學位設置
中國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yǎng)始于1988年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yè)本科生的招生,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有321所高等院校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yè)本科,在社會工作本科層次上已經(jīng)具有了較大的培養(yǎng)規(guī)模。[2]2008年,國務院學位辦召開第26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社會工作碩士專業(yè)學位設置方案》,把發(fā)展社會工作碩士專業(yè)學位作為建設宏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重要舉措,列入專業(yè)學位發(fā)展計劃;[3]目前,中國共有104所高校招收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2]但尚無社會工作博士點。
中國社會工作本科教育時長4年,通過高考成績申報學校與專業(yè),或調劑入讀。碩士教育分為專業(yè)型與學術型,專業(yè)型教育時長2年,學術型教育時長3年,均通過全國研究生統(tǒng)一考試招收學生。報考者必須是應屆畢業(yè)生或已獲得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無原專業(yè)要求。各院校的優(yōu)秀本畢業(yè)生可通過推免或保送制度直接被相關學校錄取為碩士研究生。
2. 澳大利亞的社會工作學位設置
澳大利亞的社會工作教育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悉尼大學舉辦的社會工作培訓,20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fā)展。目前,澳大利亞共有25所高校招收社會工作專業(yè)本科生,9所高校招收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4]高校開設社工專業(yè)需經(jīng)過澳大利亞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以下簡稱AASW)的許可認證才能開設,學校的課程也需要按照AASW的要求進行設置。學生學成畢業(yè)獲得AASW的入會資格,即被批準在澳大利亞當正職社工。一些學校跟澳大利亞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TAFE)合作,學生在社工專業(yè)的基礎上,選一個與社工有關的TAFE課程,學成之后,拿到TAFE文憑可以直接進入每個行業(yè)工作。
在澳大利亞,社會工作專業(yè)學位有榮譽學位制度:一般情況下,學生在3年內學完本科規(guī)定的課程即可畢業(yè),并拿到普通學士學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一般會選擇申請再讀一年,修一些更加深入的課程,或者做一些課程項目,滿足條件后,根據(jù)具體成績表現(xiàn),學校會頒發(fā)一等、二等或三等榮譽學位。拿到社會工作榮譽學位的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睞,而且在相同工作性質的情況下薪水也會略高。另外,獲得榮譽學士學位者更容易申請碩士學位,很多學校只接受取得二等榮譽學位及以上者的申請。
除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本科生,與中國類似,來自其他專業(yè)背景的學生同樣能申請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生,而擁有在政府及社工相關行業(yè)的工作經(jīng)驗的非應屆畢業(yè)生會受到特殊考慮。社會工作全日制本科教育的時長一般是3至4年。全日制碩士一般讀兩年,在職碩士一般讀4年;碩士學位又分為授課型碩士和研究型碩士,見表1。
表 1 中澳社會工作專業(yè)學位設置對比
(二)教學課程設計對比
1. 中國的社會工作課程設計
中國本科社會工作專業(yè)課程分為理論課與實踐課。教育部專門頒發(fā)的《社會工作專業(yè)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所規(guī)定的11門主干課程為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社會心理學、社會福利思想、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政策分析、社會工作行政和社會保障學。[5]社工專業(yè)本科主體結構遵循“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必修課—專業(yè)選修課—實習課程”的線性思路。[6]
大一學生主要學習社會工作概論和社會工作方法等基礎理論課程,大二開始逐步接觸社會工作各具體工作領域的課程,大致符合從基礎入門到深入具體的理論學習模式。除了較為零散的實習外,學生們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年集中完成大部分實踐課程,主要形式是在社會工作機構實習。比如中國的G大學,本科4年中,實習課時長約占全部課程時間的23%,前3年學生大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理論知識,每門理論課程占2至4學分左右,大四的實習時間超過此前所有實習時間的總數(shù)。[7]
而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中,學校同樣設置了理論課與實踐課。從課程安排上看,理論課的科目與節(jié)數(shù)比起本科階段要少得多,更注重學生對理論與現(xiàn)實的分析能力,如“社會政策分析”這門課程要求學生在社會大框架下通過政治等多種視角分析某項政策的利弊等。另外,本科非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社工碩士研究生必須補修社工本科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以縮小他們與其他學生在專業(yè)基礎上的差距。在實踐課方面,碩士研究生課程比本科課程更為嚴格,如H大學的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需要完成至少800個小時的實習時數(shù)方能獲得實踐課學分,而該學分在必修學分中的所占比重達24%。[8]
2. 澳大利亞的社會工作課程設計
澳大利亞課程設計與國內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在結構上相似,也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授課形式則分為在校學習模式與遠程教育模式。在本科階段,學生在讀期間必須修滿學分才能畢業(yè),學分主要由課程學分和畢業(yè)論文學分構成。畢業(yè)論文占比很大,如在查爾斯特大學獲得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必須修56個課程學分,一篇畢業(yè)論文就達到16學分。[9]
澳大利亞高校精心安排社會工作專業(yè)課程:本科一年級的主要課程是各門社會科學,同時需要了解國內的社會福利情況以及社會問題;二年級時,學生要學習社會工作實務相關的知識和技巧,為將來的實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他們要探討專業(yè)價值倫理的運用;在最后兩學年,學生們的主要課程是在機構實習,通過督導的指導,發(fā)展自己的實務能力,并建立與理論框架的連接。
澳大利亞社會工作的課程設計跟中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經(jīng)濟、政治和醫(yī)療等學科也被放入社工專業(yè)課表中。貫徹社工初級教育培養(yǎng)“通才”的目標,多學科的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在不同領域開展工作,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結合宏觀環(huán)境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實際上,澳大利亞社會工作專業(yè)也有硬性規(guī)定的課程:不同于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的11門理論課程,AASW要求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的課程內容必須包括精神健康、兒童福利與保護、跨文化實務、土著實務等四方面與文化背景和社會問題緊密結合的實務內容。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澳大利亞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各種文化在交流中肯定會產(chǎn)生一定的摩擦或矛盾?!瓣P注多樣性”被AASW視為重要內容寫入社會工作教育規(guī)章中,學習“跨文化社會工作”課程有助于社工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減少障礙、開展工作。同時,“土著研究”也是常置課程。澳大利亞土著是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和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澳大利亞社會工作教育關注土著群體,體現(xiàn)了國家對土著居民的重視和幫助。這兩門課程都體現(xiàn)了澳大利亞社會工作教育的本土化。
澳大利亞社會工作本科教育比中國更重視實務課程。從表2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的理論課程明顯少于G大學,但這不代表校方不重視理論課程,每門理論課程學分高達10至12分,理論課不合格的學生哪怕實務表現(xiàn)再好同樣不能畢業(yè)。[10]此外,涉及多領域的專業(yè)選修課也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擁有更多的實習時間,如詹姆斯庫克大學要求本科生從大一開始就參加一些短期實習和見習,而大三和大四的每一次實習必須在社工督導的指導下完成至少500小時的工作時間,而所有實習時間總計達到1 000小時才能畢業(yè)。[11]
相較于本科教育,澳大利亞社工碩士研究生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培養(yǎng)學生研究分析復雜的社會問題的能力,希望學生能在學習傳統(tǒng)社會工作知識的基礎上,在實務大框架下發(fā)展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技巧。研究型碩士研究生被要求做出有成果的項目以證明自己的能力,這些項目必須與社會工作相關聯(lián),并將項目成果寫成學術論文發(fā)表。一些接受碩士研究生實習的單位會為有研究成果或有興趣繼續(xù)深造的碩士研究生提供成為博士研究生的途徑。
(三)教材內容對比
1. 中國的社會工作教材內容
在中國社工本科教育中,教學內容缺少彈性:學生使用固定教材上課,教學內容基本與教科書一致。教師在教學中會使用輔助材料,但在數(shù)量與頻度上較為有限。而在研究生教育中,教師則不再局限于固定教材,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雖然教師通常會推薦使用參考教材,但非強制性,更多的是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社會工作相關的文獻。
另一個顯著的問題是教材學內容缺少本土化。社會工作專業(yè)教材大多是使用西方國家的翻譯版本或是參照編寫的,本土的理論與經(jīng)驗涉及較少。[12]由于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技巧不一定適應中國國情。以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的教學為例,教材基本是介紹西方崇尚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價值觀,這與我國文化重視集體主義和貢獻精神有一定程度的沖突,因此絕不能生搬硬套。
此外,教材內容與職業(yè)化結合不足。調查顯示,社工學生對本科教學內容的滿意度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下降。[13]這正是由于課程基本都是以理論講述的方式授課且學習的理論內容與本土情況不適應,當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后發(fā)現(xiàn)在校學到的知識不能滿足他們開展社工服務的需要,容易激發(fā)其對社工職業(yè)能力的焦慮和失敗感,這是導致很多學生畢業(yè)后不愿選擇社工行業(yè)的原因之一。
表 2 中澳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本科必修課程對比
2. 澳大利亞的社會工作教材內容
在澳大利亞社會工作的課堂上,教學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教材?;趯W以致用、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要求隨時調整與更新教學內容。教師經(jīng)常為學生增加許多課本之外的補充材料,補充材料主要來源于英文報紙、雜志、圖書、視聽資料,還有從網(wǎng)上下載的各種資料以及現(xiàn)實中的各種案例,這些材料通常占全部教材的50%以上。[14]這樣的教材既能保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新鮮感,又能使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的信息,將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案例融會貫通。
澳大利亞社會工作專業(yè)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根據(jù)本國情況所編寫的。例如在跨文化和土著社會工作等科目的學習中,學生們會跟著老師一同實地調研土著生活等情況,具有建設性的研究成果會被收錄進新版本的教材中供后來者學習,使教材內容保持適用性。
(四)教學方式對比
1. 中國的社會工作教學方式
在社會工作本科教育階段,課堂教學總體以教師講解為主要形式。這種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處于機械接受知識的境地,而難以對知識進行批判、質疑和創(chuàng)新。在專業(yè)實習中,學生主要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到由本校教師成立或由本校教師擔任督導的各個機構中進行實習;但學生在校外實習中往往無法真正得到校內教師的督導,而部分實習點在實習生管理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也不能為實習生提供適合的工作與適時的專業(yè)督導。在實習前與實習過程中沒受到足夠指導與培訓的學生對實習缺乏問題意識與反思的技巧,嚴重影響實習的效果。在學術研究方面,缺乏鼓勵學生研究學術的機制。同時由于社會工作的實踐應用性,很多學生認為社工的理論研究不如實務技能重要,本科四年查閱的國內外文獻屈指可數(shù)。對大多數(shù)社工本科生而言,畢業(yè)論文是他們在校期間唯一稱得上學術研究的成果。
而在研究生教育中,教學方法有所深化??傮w上看,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育社會工作理論研究者與實務管理者,因此學術與實習兩方面受到同等重視。每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學術導師,導師會讓自己的研究生參與自己的課題或項目,以此鍛煉學生的調查、研究與寫作等學術能力。在課堂上,雖然老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導者,但會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幾乎是每門課程的常規(guī)事項,學生為了準備堂上展示而在課下準備的過程中積累了知識,學會了分工合作,并通過組內的交流和探討深化了學術思想。在實習中,學校比起本科階段更嚴格地跟進學生的實習情況,對實習效果與成果也更為重視。以H大學為例,學校在校內與實習機構均設置實習督導老師,學生在實習初期階段需要以實習小組為單位上交實習機構基本情況的調查報告與學生本人的實習計劃書,每周必須完成實習周記交予校內實習督導查閱,以保證督導無間斷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實習情況;實習結束后,學生以不同形式展示小組與個人的實習成果,并接受校方的評估審查。
2. 澳大利亞的社會工作教學方式
相較之下,澳洲的教育更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鼓勵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學生每學期開學即收到一份學期課程計劃,該計劃不僅明確列出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分類、每門課的學分,還列出每個課程的具體要求,包括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和論文。課程計劃使學生在開課前就明確了本學期的學習目標,有助于他們掌握學習的主動權。[15]
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教學提綱之時,通常采取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主角融入教學內容當中,并要求學生在教學活動課程開展之前查閱相關資料、填充教學框架與課程內容。教師往往把教學過程延伸到社會實踐當中,使學生從課堂上透徹地理解社會,增加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感性認知。[16]在與實務相關的課程中,老師會設計一些特定的情節(jié),讓學生在模擬背景下進行實務演練,老師會指出學生表演中不恰當或需要完善的言行,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進。這種方式既起到為實務熱身和預防實際問題出現(xiàn)的作用,又增加了課堂趣味性,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此外,班級會定期舉行研討會,學生在會上討論社會工作與社會相關課題,老師也會列席與學生共同討論,鼓勵大家提出創(chuàng)新性觀點。
從表3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社工課堂教學情況與中國內地差異頗大。
澳大利亞的社會工作實踐教育非常依賴校外的資源,學生在實習期到與學校合作的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實習,指導老師來自于與學校簽訂合同的社會工作從業(yè)者或社會機構運營者,按合同要求對參加實踐學習的學生進行督導。在一線工作者或運營者的指導下,學生強化了研究能力并將課堂上的知識與現(xiàn)實情況聯(lián)系起來。[4]
表 3 中澳社工課堂教學情況對比
學生在實習中可選擇的領域分為實務與管理兩種:實務領域包括兒童保護、心理健康、監(jiān)禁矯正、社區(qū)矯正、老年護理、學校服務、家庭關系、傷殘復健等;管理領域包括項目管理、政策分析、社區(qū)發(fā)展等。不同的學校對學生的實習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會側重不同的實務領域。一些學校為了拓展學生的實務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在實習中必須涉及不同的領域。而一些學校明確要求學生在條件相對較差的社區(qū)實習,以鍛煉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此外,許多學校與其他國家的社會組織合作,為學生提供海外實習的機會。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與國家政策的引導,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國內興起。中外合作辦學有利于將國內外優(yōu)秀教育經(jīng)驗等資源相結合,成為當前國內高校改良教育模式、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一條道路,越來越受到國內高校與學生的青睞。
通過上述中澳社會工作教育模式的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與澳大利亞高校的社會工作教育各有特色,澳大利亞社會工作教育在教學課程設置、教材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呈現(xiàn)等方面比中國更具實用性與人文性。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中,中國應該吸取外國教育的先進部分,同時融入本土化的優(yōu)秀教育經(jīng)驗,逐漸探索出社會工作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路徑。筆者在課程設置、教材設計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對社會工作專業(yè)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模式提出建議。
(一)制定科學的課程結構,結合本土文化創(chuàng)新課程
制定科學的課程結構,中國首先要加大對實務的重視程度,增加實務課程的課時;其次要學習國外多領域的課程設置,增設醫(yī)療健康等與社會問題緊密相關的課程,在課程排序上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在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習某領域課程的初級內容,從三年級開始根據(jù)學生個人的志向和興趣選擇相應社會工作領域的高級課程;另一方面,要結合本土文化的特點,對課程進行創(chuàng)新。澳大利亞根據(jù)本國國情專門開設了跨文化與土著社會工作等課程,而幅員遼闊的中國同樣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高校也應因地制宜、結合地域或民族文化開設課程,例如在本地人口居多、方言使用率高的地區(qū),安排方言文化課程;而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校,安排文化人類學、民俗學與宗教學等相關課程。[6]
(二)加強教材內容的本土化,增強職業(yè)化取向
在社會工作的中外合作辦學中,不能單純使用外國教材,需要加強教材內容的本土化。使用的教材既要包括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中科學、通用的內容,又必須結合國內這些年探索出的理論與實務經(jīng)驗。社會工作案例作為很好的教材應該被更多地運用到教學中,尤其是要選擇近年來有代表性的本土案例放入教材中,增大本土案例的比重。例如,在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倫理課程的教材中,將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相比對,分析道德倫理間的共通點與對立面,結合中國社會工作者在現(xiàn)實中遇到的價值觀與倫理困境的案例。這不但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倫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運用,而且本土價值觀的帶入更有助于學生樹立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
另一方面,加強教材的職業(yè)化取向,需要加強內容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在眾多的實習例子中,由于在校所學的理論內容與實務工作無法進行良好整合,會造成學生在職業(yè)體會中受挫。教材內容應該與職業(yè)操作掛鉤,結合理論與技巧的適用情境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闡述。對于實務課程,學??梢詫iT設計出一種包括多種典型實務案例的案例教材,在每個案例中分析可能使用的理論分析框架、介入方式和實務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具體社會工作服務的思維框架與服務的專業(yè)性,這樣有助于學生更順利地投入到職業(yè)社會工作中。
(三)樹立人文主義的教學理念,堅持平等開放的教學方式
改進教學方式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學理念。在合作辦學中,中外教師的課堂上都應該貫徹人文主義的理念,社會工作作為人文社會學科,更應該摒棄照本宣科、以考試為重的教學方式,回歸對學生真實教育需求的關注。參考澳大利亞社會工作教育模式的優(yōu)點,學校對合作辦學的課堂可以做出如下設置:第一,班級人數(shù)必須減少,上限以20人為佳;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將座位設置為環(huán)狀,營造出更方便進行討論與發(fā)言的環(huán)境,也便于教師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第二,任課教師要放棄以教材為本的授課模式,在課堂上擔任知識分享者的角色,創(chuàng)造更多讓學生們平等討論、各抒己見的機會,營造一種輕松開放的學習氛圍;第三,教師需要有效結合國內外的社會工作案例進行講授,將自身的社會工作經(jīng)歷融入講解中。
(四)改進實習方式,建立完善的實習制度
實務教學的好壞是能否培養(yǎng)出具有優(yōu)秀專業(yè)能力學生的關鍵。在社會工作中外合作辦學中,除了增加實務課程的比重外,學校還應該完善實務教學方式:第一,不要以管理困難為由將實習統(tǒng)一安排在固定的實習點,而是多渠道開拓實習點,與新興、有實力和有潛力的機構合作。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實習生教育管理制度,確保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得到我方教師和外方教師的共同督導。在實習開始前召開指導會議,指導學生在實習中使用反思性的思考與學習方式;實習過程中定期召開分享會,學生們分享自己的階段性反思成果,并將實習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共同討論,雙方教師給出指導性意見;每段實習結束后,召開總結會,總結與分享本次實習的經(jīng)驗與成果,雙方教師為每位實習生的表現(xiàn)做出評價。第三,可以安排有意愿的學生去國外參加實習,使學生體會社會工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異,并保證學生在督導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國外的社會工作實務。
綜上所述,中國可以通過設置科學化與創(chuàng)新性的課程、加強教材內容的本土化與職業(yè)化、采用人文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建立完善的實習制度等措施,完善社會工作中外合作教育模式,探索社會工作中外合作辦學道路,培養(yǎng)更多理論與實踐能力俱佳的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
[1]董操. 新編教育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8.
[2]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報告(2015)節(jié)選[N]. 公益時報, 2016-03-08(10).
[3]呂紅平. 推進社會工作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的必要性[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 59-62.
[4]RAJENDRA BAIKADY, VENKAT PULLA, CHANNAVEER R M.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india and austral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human services practice horizon research publishing, 2014, 2(6): 311-31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社會工作專業(yè)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蔡政忠, 李嘉儀. 中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的分裂發(fā)展與課程特色[J]. 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5(6): 88-93.
[7]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專業(yè)介紹 [EB/OL]. [2016-07-30]. http://portal.gzhu.edu.cn/web/ggxy/subject.
[8]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專業(yè)設置 [EB/OL]. [2016-07-30]. http://shxy.ccnu.edu.cn/info/1026/1224.htm.
[9]Charles Sturt University[EB/OL]. [2016-07-30]. http://www.csu. edu.au/.
[10]University of Victoria[EB/OL]. [2016-07-30]. https://www.uvic.ca/. [11]JCU Australia[EB/OL]. [2016-07-30]. https://www.jcu.edu.au/.
[12]廖宏冰. 論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的職業(yè)化取向[J]. 社會工作與管理2016, 16(2): 78-83.
[13]張樂. 基于學生主體視角的社會工作本科教育質量評價——來自十所高校的問卷調查[J].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15, 15(1): 45-54. [14]葉光煌. 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特點的比較與借鑒[J].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3): 79-83.
[15]王世英. 澳大利亞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及其啟示[J]. 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3): 52-54.
[16]張禧, 鄧良基.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與啟示——以四川農業(yè)大學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合作辦學為例[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3(2): 12-15.
(文字編輯:鄒紅 責任校對:王香麗)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ls in Chinese and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E Yina
(School of Soci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l of China and Australia in terms of the degree setting,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It is hoped that by analyzing the strength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 in Australia, reference can be made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Meanwhile, facing the ris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education mod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system for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education mode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China; Australia; university;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l;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916
A
1671–623X(2017)03-0033-06
2016-11-07
何依娜(1993— ),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 引文格式:何依娜. 中澳高校社會工作教育模式對比及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啟示[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17(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