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凡事都有對立面,一切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成功就有失敗,有高尚就有卑賤,有美好就有丑惡。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有比較才有鑒別”,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事物或者一種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經(jīng)對比,就可以輕易地分辨出彼此間的差異:真與假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對比,可以抑惡揚善;是與非對比,可以撥亂反正……將這種思維方式用于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安排,就是議論文寫作中常見的對照式結(jié)構(gòu)。
對照式論證就是從論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入手,從正反兩個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jù),加以論證,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jié)論。正反兩個方面可以是用一種事物或意見來映襯另一種事物或意見,也可以是把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加以對比。對照式結(jié)構(gòu)有兩種基本類型:
一、破立結(jié)合型
破立結(jié)合即先論證正面觀點,再批駁反面觀點;或先批駁反面觀點,再論證正面觀點;或邊批駁反面觀點邊論證正面觀點。無論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還是邊破邊立,文章所駁斥的錯誤觀點都應是文章所立論點的對立面。破的目的是為了立,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是為了從反面證明正面的論點,以使正面的論點立得更穩(wěn),更令人信服,從而更牢固地確立正面的論點。如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名篇《拿來主義》就是運用先破后立、破立結(jié)合這種對照式結(jié)構(gòu)的典范。作者先分析論證了“閉關(guān)主義”早已經(jīng)被證明是行不通的,現(xiàn)在只是“送去”,則必然亡國滅種淪為乞丐,聽憑“送來”“拋給”,則必會大受其害,然后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要實行“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送去之外,還得‘拿來”“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同時也完成了對“為什么要‘拿來”的證明,然后又通過一個綜合的比喻論證了怎樣才是正確的“拿來”。先破后立,破是為了立,破得清楚,才能立得明白。
二、正反對比型
正反對比即正面說了反面說或反面說了正面說。這種類型就是在本論部分直接擺出正反兩方面的分論點或論據(jù)進行對比,分析論證,最后得出結(jié)論。這種類型的正反對比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將發(fā)生在同一時期、同一區(qū)域的兩種性質(zhì)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對比,對錯誤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對正確的或者好的事物進行肯定。這種對比叫做“橫比”。另一種情況是將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這種對比叫做“縱比”。這種類型因為思路明晰、結(jié)構(gòu)簡潔,而且對比鮮明、論證充分,有利于突出論點,增強說服力,好寫好評,因而成了一種最受考生歡迎的結(jié)構(gòu)模式。這種模式的本論部分一般從正反兩個層次證明論點(兩層對照,正反順序可顛倒):正面論證——論點+論據(jù)+小結(jié);反面論證——論點+論據(jù)+小結(jié)。
該說就說
江蘇一考生
馮小剛導演在《一九四二》發(fā)布會上,面對諸多記者“為什么要用如此直接的方式揭當年的痛處”的提問,淡淡地回了一句:“沒什么值得掩飾的?!?/p>
的確如此,痛了,就直接說出來,讓人們看到痛處,去治療。一直捂著傷口,不讓他人知道,雖會讓人贊許你的堅強勇敢,卻也使得傷口潰爛,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從此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痕。
季羨林便是一位從不掩飾自己苦痛的人。他在《牛棚雜憶》中回憶“文革”被批斗時的情景:“‘這樣殘酷的批斗,原來也是可以忍受得住的呀!我心里想,‘有此一斗,以后還有什么可怕的呢?”季老用如此通透的態(tài)度表現(xiàn)自己所受的屈辱與折磨,縱然寫得幽默風趣,但仍能使我們窺得當年的黑暗。季老豁達而不郁結(jié),相比之下,傅雷上吊,老舍跳湖,顧圣嬰自殺……也許就因在痛苦中沉默,最終踏上了不歸路,他們的逝去讓中國人民一度為之嘆息。如果他們能夠忍受一時痛苦,也許他們的人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人生在世,往往會經(jīng)歷種種的痛,國家、民族也難免如此,民族的痛就更不該掩飾了。
正如索爾仁尼琴所言:“對一個國家來說,擁有一個講真話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個政府。”事實正是如此。當年索爾仁尼琴因《古拉格群島》這本真實揭露了蘇聯(lián)黑暗社會的著作而被削去國籍、流放國外。這就顯出當年蘇聯(lián)的心虛了。然而,即便作家被趕出國門,《古拉格群島》也從未停止出版。憂國之痛同樣彌漫于中國作家的心中。郁達夫?qū)憽冻翜S》,表現(xiàn)中國青年身在東瀛,與日本侍女的交往中,竟然吟起了典雅的對于故國的愁思之詩:“一飯千金圖報易,五噫幾輩出關(guān)難。茫茫煙水回頭望,也為神州淚暗彈?!蓖鰢?,弱國民眾的心靈壓抑,激起了郁達夫深沉的悲愴。以上兩位作家肩負重任,他們痛苦的心血,流淌在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間,充滿著激憤的情感。
痛了,就要直接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引起重視,才能得到治療。日本拒不承認侵華事實,這不僅僅是他們的恥辱,更是他們的悲哀。一個民族連自己的痛處都不敢說出來,那么他們還有什么未來可言?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蔽蚁?,真正有擔當?shù)娜?,敢于說出自己的痛處,敢于直面自己的痛處。不說出來,如何勇敢地面對?
該說就說,沒什么值得掩飾的!
點評
文章正反對比,拿捏精準。主體部分由個人之痛延伸到國家、民族之痛,寫索爾仁尼琴、郁達夫身處痛苦境地卻胸懷天下黎民,再寫日本的相形見絀,不愿也不敢承認自己的錯,將會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兩相對比,便將“該說就說”這一論點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