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雖然都認同一個“道”,但又各自對“道”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表述,所謂“一道各表”。
談論中華文化,離不開孔子與老子??鬃优c老子是中華文化的兩大巨人,是一儒一道的兩大代表性人物,是中華精神的典范。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們不同于希臘文化的真理,也不同于希伯來文化的上帝。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它們都基本認同一個根本性的起點,那就是“道”。在孔子思想里,“道”是高于一切的??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把“道”放在實利之上??鬃舆€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甚至把“道”置于生命之上,“道”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性意義。老子把“道”作為世界本原的地位,“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字之曰道?!保ā兜赖陆洝范逭拢┩瑫r老子還把“道”放在價值的位置,認為人要守道“道”,有些做法是背離“道”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保ā兜赖陆洝啡拢?/p>
孔子和老子雖然都認同一個“道”,但又各自對“道”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表述,所謂“一道各表”。
孔子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談論儒家,必須談論孔子,孔子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是當之無愧的,他在儒家文化的歷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孔子的學說可以說是駁雜的,孔子提出的具體理念和重要理念也是非常繁多和復雜的。
孔子提過五德說:恭、寬、信、敏、惠?!墩撜Z·陽貨》記載:“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請問之?!唬汗А?、信、敏、惠?!?/p>
孔子主張四教說:文、行、忠、信?!墩撜Z·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p>
孔子主張君子三道說:仁、智、勇?!墩撜Z·憲問》:“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認為自己也沒有做到,一方面是自謙,一方面也說明仁智勇確實是很難做到的,仁需要極高的人格,智需要極高的能力,勇需要極高的意志。)
孔子推崇文明二向說:禮、樂??鬃咏K生致力于恢復儒家的兩大文明:禮樂文明,所以孔子感嘆“禮崩樂壞”,試圖重建禮樂文明。
孔子提出了雜多的具體理念:五德說、四教說、君子三道說、文明二向說,那么統(tǒng)領這些具體理念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亦即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是什么?孔子必然會想到涉及到論述到這個問題,孔子認為自己一以貫之的“道”就是:忠恕。孔子將這一核心思想告訴了弟子曾子,而曾子轉述給了其他弟子。《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般認為,忠和恕是兩個維度,忠指向有所為,《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彼≈赶蛴兴粸?,《衛(wèi)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敝沂且鍪裁?,恕是不要做什么。但這就出現(xiàn)悖論,既然孔子談論的是一以貫之的“道”,也就是談的是一個核心理念,不會出現(xiàn)兩個理念。另外,四教說(文行忠信)里已經有忠了,作為核心思想再次出現(xiàn)忠,就會重復。要解決這一問題也不難,那就是忠和恕并非兩大理念,不是“忠和恕”的關系,而是主張“忠于恕”,也就是那個一以貫之的“道”是“恕”。
還有一個證據(jù)可以證明這一點,當子貢向孔子請教,期待用一言來指導終身的踐行,孔子給出的直接答案就是恕,這是非常明確的信息?!墩撜Z·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蚨?,孔子一以貫之的“道”也就是恕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明確了自己的核心理念是恕道。恕道是無為法,強調不要做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之無為法,正好與孔子推崇舜的理念一致,舜是無為而治。《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當然,孔子的無為與老子的無為是有所不同的??鬃拥臒o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老子的無為是“人之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認為,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能強加于人。這里面還涉及一個理論前提,憑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為什么就不能強加于人?孔子對此也是有自身的理論前提作為支撐的,那就是因為人性是相通的,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別人也是不愿意的,《論語·陽貨》:“性相近也。”這一思想在生活中體現(xiàn)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老子無為道:人之不欲,勿施于人
談論道家,必須談論老子,因為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不僅是道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還是中國具有本體意義的大哲學家,也是世界大哲學家。西方哲學家中的黑格爾、海德格爾、哈耶克等,都給予了老子很高的評價。
老子把無為上升到了“道”的高度,認為“道”是無為的:“道常無為?!保ā兜赖陆洝啡哒拢┮驗椤暗馈笔菬o為的,而圣人法道而行,所以圣人“處無為之事”(《道德經》二章),圣人是無為而治的。無為作為老子的核心思想,這基本是共識,無為而治成為一句常用語。其爭議主要在于無為到底是什么含義。
無為是不把意志強加給別人。為字的原字形是上下結構,上爪下象,從爪從象,原意是人對大象進行馴化,馴化意味著改變本來狀態(tài),是強加人的意志,所以“為”的本義是意志的強加,故而無為也包含不強加意志的意思。而不強加意志的前提是自身意志的不彰顯,因而無為即無意志、不強加意志于人。 “我無為而民自化?!保ā兜赖陆洝肺迨哒拢┎话岩庵緩娂咏o人,也可以表達為:人之不欲,勿施于人。
在老子思想里,對于“為”的問題,有的地方是反對“為”的,比如“為之者敗之”;而有的章節(jié)又是主張“為”的,比如十六章中的“為而不爭”“為而不恃”“為之于其無有也”。出現(xiàn)這種情況,并非老子思想的悖論,而是“為”具有不同的含義。凡是老子在反對“為”時,這里的“為”是強加意志的含義;凡是老子在主張“為”時,這里的“為”是“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