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qū)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惠陽學校 林永珍
一道課本習題的改編與賞析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qū)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惠陽學校 林永珍
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中考試題,其中很多題目都是課本例題習題改編而成,這類題不僅較好地體現(xiàn)了命題的原則,依據(jù)大綱,遵循教材,尊重學生,關注課堂,而且緊扣大綱和教材,體現(xiàn)了基礎性和學好課本的重要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不僅能引導師生重視基礎,重視教材,研究教材,用好用活教材,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挖掘例題的功能,促進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教材是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而教材例習題是數(shù)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程度與能力高低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教材例習題可以起到復習﹑鞏固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和記憶的作用,另一方面,教材例習題能夠啟發(fā)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載體。
下面,我就對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十三章旋轉復習鞏固習題第5題進行改編賞析。
原題:如圖1,△ABC和△ECD都是等邊三角形,△ECB可以看作是△DAC經(jīng)過平移﹑軸對稱或旋轉得到的。說明得到△EBC的過程。
解:∵△ECD是等邊三角形,∴CD=CE,∠DCE=60°,同理CA=CB,∠ACB=60°,
∴以點C為旋轉中心,將△DAC逆時針旋轉60°就可得到△EBC。
本題以等邊三角形為載體,對于旋轉問題,首先應明確旋轉的性質,哪個是旋轉中心,哪些線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要用旋轉的眼光去觀察和研究圖形,把握圖形旋轉的性質。
改編(1):如圖2,連接P﹑Q,求證:△PCQ為等邊三角形。
證 明 ∵ △BCE≌ △ACD, ∴ ∠CAD=∠CBE,∵∠BCA=∠DCE=60°,∴∠ACE=180°-60°-60°=60°。在△AQC和△BPC中,∠CAQ=∠CBP,∠ACQ=∠BCP ,AC=BC,∴△ACQ≌△BCP(AAS),∴CP=CQ,∴△CPQ是等邊三角形。
改編二:如圖3,已知△ABC和△ECD都是等邊三角形。
(1)已知B﹑C﹑D三點在一條直線上,求證BE=AD;
(2)保持△ABC不動,將△ECD繞點C順時針旋轉,使∠ACE=90°(如圖4),則BC與DE有怎樣的位置關系?說明理由。
題目分析:(1)利用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已知條件證明△ACD≌△BCE即可;(2)BC垂直平分DE,延長BC交DE于M,證明∠ECM=∠DCM,利用三線合一證明即可。
證明:(1)∵△ABC和△ECD都是等邊三角形,∴AC=BC,EC=DC,∠ACB=∠ECD=60°。
∴∠ACB+∠ACE=∠ECD+∠ACE,即∠ACD=∠BCE?!唷鰽CD≌△BCE。 ∴AD=BE。
(2)BC垂直平分DE,理由如下:
如圖5,延長BC交DE于M,
∵ ∠ ACB=60 °, ∠ ACE=90 °,∴∠ECM=180°-∠ACB -∠ACE=30°?!摺螪CM=∠ECD-∠ECM= 30°,∴∠ECM=∠DCM?!摺鱁CD是等邊三角形,∴CM垂直平分DE,即BC垂直平分DE。
試題賞析:本題以三角形為背景,以線段和角的關系為目標,整合三角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斷等知識,充分體現(xiàn)了中考數(shù)學考試說明中的以問題為載體,以知識為基礎,以思維為主線,以能力為目標,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潛能,力求體現(xiàn)出重視基礎,關注思想,加強應用,發(fā)展能力的試題特征,與學業(yè)考試的目標指向:有利于減負,有利于教育均衡相一致的指導思想,教與學立足于基礎,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力爭做到發(fā)揮好一個問題背景的作用。
改編三:如圖6,已知△BAD和△BCE均為等腰直角三角形,∠BAD=∠BCE=90°,點M為DE的中點,過點E與AD平行的直線交射線AM于點N。
(1)當A,B,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時(如圖6),求證:M為AN的中點;
(2)將圖6中的△BCE繞點B旋轉,當A,B,E三點在同一直線上時(如圖7),求證:△ACN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3)將圖6中的△BCE繞點B旋轉到圖8位置時,(2)中的結論是否仍成立?若成立,試證明之,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1)證明:如圖6,∵EN∥AD,∴∠MAD=∠MNE,∠ADM=∠NEM?!唿cM為DE的中點,∴DM=EM。
∴△ADM≌△NEM,∴AM=MN,∴M為AN的中點。
(2)證明:如圖7,∵△BAD和△BCE均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D,CB=CE,∠CBE=∠CEB=45°。
∵AD∥NE,∴∠DAE+∠NEA=180°,∵∠DAE=90°,∴∠NEA=90°,∴∠NEC=135°?!逜,B,E三點在同一直線上,∴∠ABC=180°-∠CBE=135°?!唷螦BC=∠NEC?!?△ADM≌ △NEM( 已 證), ∴AD=NE。 ∵AD=AB,∴AB=NE。
∴ △ABC≌ △NEC。 ∴AC=NC, ∠ACB=∠NCE?!唷螦CN=∠BCE=90°?!唷鰽CN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3)解:△ACN仍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證明:如圖8,此時A﹑B﹑N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AD∥EN,∠DAB=90°,∴∠ENA=∠DAN=90°?!摺螧CE=90°,∴∠CBN+∠CEN=360°-90°-90°=180°。
∵A﹑B﹑N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ABC+∠CBN=180°?!唷螦BC=∠NEC?!摺鰽DM≌△NEM(已證),∴AD=NE?!逜D=AB,∴AB=NE。
試題賞析:本題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平行線的性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多邊形的內角與外角等知識,滲透了變中有不變的辯證思想,是一道好題。將課本原題中的等邊三角形改為等腰直角三角形,通過類比聯(lián)想引申拓展,可以達到解一題會一類的目的。
一個多次出現(xiàn)的問題背景,利用曾經(jīng)證明的結果,稍加改編,就能將動態(tài)思想﹑方程思想等在此進行綜合應用,通過雙基整合﹑數(shù)學建模﹑實踐操作﹑探究開放綜合應用等途徑,讓學生經(jīng)歷做數(shù)學和用數(shù)學的過程,發(fā)展他們的數(shù)學符號感﹑空間感﹑應用意識和數(shù)學能力,合理評價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和形成數(shù)學能力的狀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將特殊三角形置于其中,不斷更新,改編出一組綜合性強,條件簡潔直觀的問題,關注學生的推理能力﹑探究能力,演繹了旋轉的精彩變換。
book=69,ebook=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