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鈺潔 本刊記者/姚炎中
遏制校園欺凌 關愛留守兒童
——專訪全國政協(xié)委員、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邸瑛琪
文/張鈺潔 本刊記者/姚炎中
邸瑛琪接受本刊記者采訪
記者:邸院長您好!2016年,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的事件頻頻發(fā)生,李克強總理曾經(jīng)指出:“校園應是最陽光、安全的地方”,您是如何看待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的?
邸瑛琪:校園暴力受媒體的廣泛關注,其確切時間是在2016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之后,一些人提出了這方面的概念和問題,引起了教育界41組政協(xié)委員的熱議。去年兩會結(jié)束后,河南省政協(xié)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織了調(diào)研組,就校園暴力問題走訪了5個地市、50多所小學、初中、高中以及特殊學校,形成了關于河南省校園暴力現(xiàn)狀的調(diào)研報告。因此我們對校園暴力的了解建立在廣泛和深刻的調(diào)研基礎上。
在我看來,校園暴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校園暴力的概念是否規(guī)范,應該如何理解?二、校園暴力是否具備普遍性特點?三、校園暴力是否需要入刑?四、如何防范校園暴力?
第一,校園暴力這個概念不宜廣泛使用。校園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和刑法中一些嚴重侵害人身權(quán)利中的暴力相重合,例如搶劫、強奸、敲詐勒索。這往往給人以犯罪行為的印象。實際上,絕大部分的校園暴力并沒有達到犯罪程度,校園暴力并不是一個規(guī)范的概念。對于這個概念,社會各個行業(yè)、各個層面,都有著不同的感受和認識,因此不建議使用這種不規(guī)范的概念。
第二,在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個別校園暴力事件中存在嚴重暴力。例如調(diào)研過程中發(fā)生的河南免職事件。即有十幾個學生對兩個男孩實行欺凌行為,隨后大肆在網(wǎng)絡上傳播。而我們所調(diào)查50多所學校中,40多所學校都不存在嚴重的暴力行為,但是學生之間肢體上的推搡、語言上的攻擊、少數(shù)額的侵財?shù)冗@類行為有著一定的普遍性。可是這類行為很難用暴力行為去描述。所以我們提出了一個總結(jié)性的概念:嚴重的校園暴力具有典型性,但不具備普遍性。
第三,校園暴力不宜入刑。這個理由也是建立在廣泛調(diào)研的基礎上。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90%以上基層司法機關干警,包括公安干警、檢察干警、法院干警、教育管理機構(gòu)以及學校老師管理者都不同意校園暴力入刑。校園暴力如果入刑,那么將會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我國目前刑事責任年齡規(guī)定了三個年齡段。第一個年齡段是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第二個年齡段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八種嚴重犯罪的,應負刑事責任;第三個年齡段是已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4周歲到不滿18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調(diào)研的結(jié)果顯示,青少年校園暴力的發(fā)生階段主要是在初中階段,一般為已滿14周歲到不滿16周歲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不滿14周歲。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校園暴力入刑,行為主體的行為年齡必須降低。因為已滿14周歲不到16周歲的人,只能對法律規(guī)定的八種嚴重犯罪負刑事責任。校園暴力涉及不到重要的刑事犯罪,一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滿14周歲就要對全部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這樣實施違法行為而又達不到嚴重暴力行為的青少年,就可能受到刑罰,成為犯罪主體,導致我們犯罪率大幅增加。第二個問題是,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是因為生理和心理發(fā)展不成熟形成的,帶有一定的客觀性、不可避免性。所以對于這種行為,容易造成重復傷害和傷害的大面積、橫幅性的影響。比如,處理了一位犯錯的年輕人,這將會對青少年的一生、以及其朋友、家長、學校造成傷害。基于此,我不主張校園暴力入刑,這個觀點也得到調(diào)查學校、教育管理機構(gòu)、司法機關的認可。
第四,關于如何遏制校園暴力。校園欺凌是一個社會現(xiàn)象。有好多聲音說,校園欺凌是學校管理不嚴造成的、是社會風氣不正造成的、是家庭不負責任造成的。我們認為,校園欺凌這個行為,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綜合的社會原因形成的。這包括了社會、家庭以及青少年個人的因素,決不能單方強調(diào)是某一方面的原因,要綜合看待。因此遏制校園欺凌就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共同發(fā)力。
在立法上,應該強化對青少年的行為規(guī)范、強化對學校責任的要求;同時,也要加強學校對學生的保護、家庭對子女的教育。目前一些青少年的心態(tài)認識錯誤,一些人認為實施欺凌是有能耐、有人脈的體現(xiàn)。實際上,校園欺凌這個概念很普遍,比如一些港澳電影,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大姐大”“大哥大”這一類的稱呼,帶有校園欺凌的暗示。這體現(xiàn)了道德層面上的弱化。因此,要明確對校園欺凌行為的道德譴責,讓校園欺凌在道德上處于劣勢,強化道德引導的作用。
記者:2016年2月4日,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農(nóng)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責任認定和系統(tǒng)安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對今后開展教育扶貧有什么意義?
邸瑛琪:2016年,我作出了《河南留守兒童受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研及其對策》的提案。當時走訪了7個地市,主要考察了河南的周口、駐馬店、信陽等留守兒童“大縣”,考察了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平臺——寄宿制學校。寄宿制學校我們主要考察了兩類,一類是公辦學校中的寄宿制兒童,一類是民辦學校純接受留守兒童的寄宿制學校。國務院的《意見》出臺后,留守兒童有了以下的變化:
第一,留守兒童概念的變化引起了留守兒童數(shù)量的變化。如果留守兒童底數(shù)不清,就很難精準地做工作。這就需要對留守兒童數(shù)量重新統(tǒng)計。原先留守兒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親留守,一類是雙親留守。定義只要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這個兒童就叫留守兒童。根據(jù)這個問題,《意見》對留守兒童作了一個重新的界定,認為雙親留守才叫留守兒童,即兒童的父母雙方都在外打工。
第二,明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責任主體。根據(jù)《意見》,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家庭是主體者,政府是主導者,學校和社會是教育者。這糾正了以前把社會和學校作為主要責任方,從而忽視了家庭的主導作用。
第三,注意到留守兒童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即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健康問題分為兩種,一是身體健康,另一個是心理健康?,F(xiàn)實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遠大于身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xiàn)親情缺失。親情分兩種,一種是擬制親情,表現(xiàn)在社會、慈善人士、學校等對其的關愛,往往并不缺失,反而多到泛濫,但它代替不了血緣親情。另一種是血緣親情,也是留守兒童最缺乏的,只有父母才能給予的。我們?nèi)ニ拇ㄕ{(diào)研時,有一個小孩在秘密信箱中寫到,“放假后我要去采茶,我要攢下采茶的錢去看爸爸媽媽?!边@個小孩缺乏的就是血緣親情。血緣親情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因此解決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首先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缺失,不要用社會親情代替血緣親情。目前,各地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河南省興起“巧媳婦”工程,四川也成立“媽媽留在孩子身邊”的項目,即解決母親打工問題,讓母親與孩子在一起,解決血緣親情的問題。
第四,在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平臺主要是民辦的寄宿制學校。但民辦的寄宿制學校往往缺乏資金、教師、校舍場所以及其他的硬件設施,而社會捐贈一般捐贈到公辦學校。同時民辦學校還存在著教學硬件差、教師和教輔人員缺少、教學質(zhì)量差、孩子畢業(yè)后大量輟學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今后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注意的問題,要注重對教育的精準扶貧,就要明確對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平臺精準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