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益萍,蘆源,李忻紅,黃瑾,解放,趙宏偉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沈陽110032)
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及一致性檢驗
盧益萍,蘆源,李忻紅,黃瑾,解放,趙宏偉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沈陽110032)
目的制定出臨床實用性較強的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促進國內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技術操作規(guī)范化,為臨床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提供可靠證據,確保操作的規(guī)范化和安全性。方法 通過專家討論制定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并通過十家合作單位共計300例病例的數據分析,對其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的臨床適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一致率,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結論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可試用于國內各級醫(yī)院,為臨床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提供可靠證據。
痤瘡;中藥面膜貼敷法;技術操作規(guī)范;一致性檢驗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損容性。多發(fā)于15~30歲的青年男女,皮損好發(fā)于面頰、額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為對稱性分布,常伴有皮脂溢出。本病一般無自覺癥狀,炎癥明顯時可有疼痛。痤瘡病程慢性,時輕時重,部分患者至中年期病情逐漸緩解,但可遺留或多或少的色素沉著、肥厚性或萎縮性疤痕[1]。中醫(yī)文獻中又名“肺風粉刺”、“面瘡”、“酒刺”、“面皰”等,俗稱“青春痘”[2]。
1.1 臨床資料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015年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和治未病標準制修訂”項目,選取符合指南疾病診斷的病例,時間范圍原則上為近1年內,每家單位病例總數30例(其中Ⅰ號面膜20例,Ⅱ號面膜5例,Ⅲ號面膜5例),包括住院病例、門診病例,保證病例數據的可溯源性。10家單位(其中遼寧省6家單位、寧夏、四川、黑龍江及西安省分別為1家單位,均為三級甲等醫(yī)院)共計300例病例。圍繞技術操作規(guī)范內容的臨床適用性、可操作性進行評估,從診斷、辨證、治療等方面與技術操作規(guī)范進行比較,填寫《中醫(y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guī)范一致性測試表(病例調查表)》并依據病例調查表,對技術操作規(guī)范,進行分析評價,撰寫《中醫(y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guī)范一致性測試報告》,最后對10家單位數據進行一致性檢驗,現報道如下。
1.2 診斷及分級、分型
1.2.1 診斷標準痤瘡多發(fā)于青年男女,主要見于面部、額部,其次是胸、背及肩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皮損初起為與毛囊一致的圓錐形丘疹稱粉刺,分為開放性的黑頭粉刺和閉合性的白頭粉刺,同時伴有炎癥損害如炎性丘疹、膿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等[1]。
1.2.2 痤瘡的西醫(yī)分級標準根據痤瘡病情嚴重程度,采用國際改良分級法,將痤瘡分為3度4級:輕度(Ⅰ級):以粉刺為主,少量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少于30個;中度(Ⅱ級):有粉刺,中等數量的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在30~50個之間;中度(Ⅲ級):大量丘疹和膿皰,偶見大的炎性皮損,分布廣泛,總病灶數在51~100個之間,結節(jié)少于3個;重度(Ⅳ級):結節(jié)性、囊腫性或聚合性痤瘡,伴疼痛并形成囊腫,病灶數多于100個,結節(jié)或囊腫多于3個[3]。
1.2.3 中醫(yī)辨證分型結合古今醫(yī)家認識,痤瘡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分為以下4個證型:①肺經風熱證(ZZFJ10)為素體腎陰不足,或陽熱偏盛,肺胃兩經蘊熱,循經上犯,熏蒸于面部而發(fā)。表現以炎性丘疹、膿皰為主。皮損相當于國際改良分級法的輕、中度痤瘡(Ⅰ級、Ⅱ級,也包括部分Ⅲ級);②脾胃濕熱證(ZZPM70)為后天飲食失調(如過食辛辣肥甘、飲酒生熱等),胃腸生熱化濕,濕熱互結,上蒸顏面而發(fā)。皮損相當于國際改良分級法的輕、中度痤瘡(Ⅰ級、Ⅱ級,也包括部分Ⅲ級);③痰瘀互結證(ZYTX20)為濕熱郁久,凝聚為痰,阻滯氣血,致使?jié)駸崽叼龌ソY,聚結于皮膚,發(fā)為囊腫、結節(jié)。皮損相當于國際改良分級法的重度痤瘡(Ⅳ級為主,也包括部分Ⅲ級);④沖任失調證(ZZJ010)為情志失調,肝氣郁滯,或沖任不調,致使氣滯血瘀,氣郁化火,上犯顏面而發(fā)。皮損相當于國際改良分級法的輕、中、重度痤瘡(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均可出現)[4-5]。
在以上4個證型的基礎上,痤瘡痊愈后期,為濕熱毒邪已經祛除,血瘀痰凝已漸消,但仍有瘢痕、紅色印痕者,為腠理仍有血瘀之證。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符合痤瘡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西醫(yī)分級標準的輕、中、重度痤瘡(Ⅰ、Ⅱ、Ⅲ、Ⅳ級)者。③符合中醫(yī)證侯的診斷標準。④病程較久、反復發(fā)作1個月未愈者。⑤非瘢痕體質。
1.3.2 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內接受過口服或外用維A酸類藥物治療者。②有嚴重的其他疾病,如:心、肝、腎、內分泌、神經精神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且病情不穩(wěn)定,需首要接受內科治療者。③有結核、肝炎等傳染病患者。④免疫功能低下、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傾向者。⑤孕婦、哺乳婦女。⑥嚴重過敏體質,或對本藥或藥物成分過敏者。⑦患有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或面部曾外用激素藥物治療者。⑧暴發(fā)性痤瘡,或伴有高熱的患者。⑨藥物性痤瘡(如局部或系統(tǒng)應用激素等藥物、或應用鹵化物等導致的痤瘡樣皮損等)
1.3.3 禁忌證①敏感性皮膚慎用??赏ㄟ^過敏性測試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②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體質者慎用。③既往對某種面膜成分過敏者禁用。④皮膚伴有嚴重感染及潰瘍,或皮損破潰滲液者慎用或禁用。
1.4 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操作流程通過查閱古今文獻及我科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提出如下操作流程:①面部清潔,可以洗面奶或潔面皂清潔皮膚。②膿皰皮損、黑白頭粉刺、囊腫皮損需要先進行針清。(痤瘡愈合后遺留疤痕及色素沉著的皮膚敷用面膜前可根據皮膚情況進行經絡按摩或離子噴霧、超聲波導入、離子導入等,也可省略此步驟,直接貼敷面膜。)③根據皮損類型取面膜粉5 g,用純凈水(或用蜂蜜)適量,調和成糊狀,均勻敷于面部,面膜倒模時,眼鼻口處可先覆蓋紗布,以防影響呼吸或眉毛處結藥痂。Ⅰ號面膜敷用后,可在中藥面膜上加敷導模,可采用市售倒模粉(或醫(yī)用石膏粉),等待20~30 min待倒模干燥硬化后,整塊取下;或可在面膜上敷保鮮膜(可視患者皮膚情況配合蒸汽噴霧劑熱噴10~15 min);或在面膜上貼敷一次性面膜紙,20~30 min之后取下,用清水將中藥面膜洗去,可涂抹潤膚水、藥膏或潤膚乳。Ⅱ號面膜、Ⅲ號面膜操作同上,適當延長貼敷時間。④治療時間:一般Ⅰ號面膜貼敷20~30 min;Ⅱ號面膜貼敷30~ 120 min;Ⅲ號面膜貼敷20~40 min。皮膚敏感者、首次敷用面膜者可適當減少時間,或從短時間起,逐漸延長面膜貼敷時間。⑤療程:一般2~3次/周,膿皰型皮損在針清以后使用。消炎面膜(Ⅰ號)以4周為1個療程;軟堅面膜(Ⅱ號)6周為1個療程;消痕面膜(Ⅲ號)以8周為1個療程[6]。
1.5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皮膚損害消退,自覺癥狀消失。好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30%以上。未愈:皮損及癥狀均無變化或消退不足30%[7]。
1.6 面膜分型及作用Ⅰ號:消炎面膜:清熱解毒袪濕、涼血消腫散結,適用于以炎性丘疹、膿皰為主的皮損;Ⅱ號:軟堅面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適用于囊腫、結節(jié)為主的皮損;Ⅲ號:消痕面膜:活血化瘀、增白消痕。適用于炎性痤瘡消退后的萎縮性瘢痕和紅印痕。
通過對十家合作單位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的臨床適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一致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3種面膜均具有較高的療效,在療效判定指標方面均達到了100%的一致率[一致率=(一致例數+比較一致例數)/評價總例數×100%;每1例的診療信息符合指南中對應的診療推薦意見即為一致],見圖1~3。
圖1 1號面膜
圖3 3號面膜
此外,3種面膜在調查的各個類別中亦具有較高的一致率,具見圖4。
圖4 3種面膜調查數據一致率平均值
本次研究通過圍繞技術操作規(guī)范內容的臨床適用性、可操作性進行評估,從診斷、辨證、治療等方面與技術操作規(guī)范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的臨床適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一致率,在臨床試驗中個別患者出現了貼敷不適現象,通過停藥,積極脫敏治療均較快恢復正常,說明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的循證技術操作規(guī)范可進一步試用于國內各級醫(yī)院,從而推廣,為臨床中藥面膜貼敷法干預痤瘡提供可靠證據,確保了操作的規(guī)范化和安全性。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75.
[2]馬春輝,袁金英,曹洋,等.中藥內外治相結合治療痤瘡62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2):103-106.
[3]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1:116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5657-1995,中醫(yī)病證分類與代碼[S].383-390.
[5]瞿幸.中醫(yī)皮膚性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225.
[6]黃霏莉.美容中醫(y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98-299.
[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ZY/T001.8-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282.
R758.73+3
B
1672-0709(2017)02-0154-03
2016-04-28)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015年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和治未病標準制修訂”
項目編號:SATCM-2015-BZ{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