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近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作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樣態(tài),其中綜藝節(jié)目是受眾喜愛的節(jié)目形式之一。然而,平民化時代的來臨,把人們帶入到全民狂歡的時代。很多城市廣播電臺不斷增設娛樂節(jié)目,挑選能制造笑聲的主持人,制作以“娛樂”為主菜的文藝大餐,在吸引了不少受眾持續(xù)關注、樂在其中的同時,也存在娛樂至死、片面娛樂的現象。我們不禁要反思到底需要怎樣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又該如何娛樂。
關鍵詞:廣播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作 感官娛樂 精神快樂 社會功能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然而,現如今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的感官刺激遠多于精神追求,“娛樂化”現象已侵入廣播電視各類型節(jié)目中。新聞在“娛樂”,文藝在“娛樂”,社教也在“娛樂”,這種“惡性娛樂化”在傳媒領域不斷蔓延,有愈演愈烈之勢。節(jié)目蓄意增加惡俗笑料,隨意發(fā)揮,隨意表達,這種畸形的節(jié)目生產和娛樂創(chuàng)作嚴重違背價值傳播導向和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廣播電視節(jié)目若想真正實現高尚的精神追求,一定要恪守媒體責任,堅守文化品格、娛樂品味和節(jié)目品質。這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和互聯網融合的大背景下,不失傳統媒體應有的水準和高度。
品格塑造“娛樂”的氣質
人需要優(yōu)秀的品格,才能吸引大家的贊賞的目光。文藝作品、娛樂節(jié)目同樣也需要優(yōu)秀的文化品格來搭載,才能被時代和人們所接受,被稱作好作品,這是吸引受眾的內在魅力。相比“娛樂”,“文藝”二字則承載著更多的文化與藝術魅力。曾幾何時,報紙的文藝版改為了今天的文娛版、娛樂版,過去人們常常在電視里看到的電視文藝專題也被各種娛樂頭條、娛樂快報、八卦娛樂所取代,而最為迅捷的廣播節(jié)目“文藝”更是為口水化的娛樂讓步。雖說看上去僅僅是表面上的文字變化,但實質卻是理念上的大不同。過去是“文藝界”,如今頻頻出現的卻是“娛樂圈”,這正是精神快樂與感官娛樂的差別。一個講求文化與藝術的融合,是國家的文藝事業(yè),一個是娛樂至死、追求世俗名利的娛樂圈,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一定會誕生出截然不同的作品。在娛樂至死的理念下,又怎能創(chuàng)作出滿足精神氛圍、凈化人心的時代佳作?因此文藝編導應該努力讓自己的作品擁有“文化品格“的烙印,摒棄感官娛樂,讓娛樂作品更高級,充滿精神層面的文化價值,帶著“文藝”思維尋覓節(jié)目選題價值,創(chuàng)造社會需求、百姓需要的作品。
內涵提升“娛樂”的品位
近幾年,各大衛(wèi)視相繼開播了娛樂真人秀,讓廣大觀眾看到了不同層級的“娛樂”水準和娛樂品位?!伴_心麻花”作為首屆《歡樂戲劇人》的冠軍,他們的作品除了搞笑還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這是當下“娛樂”中最可貴的內核。讓觀眾笑過之后留下所思、所想,充滿回味,沁人心脾,這是感官娛樂之外的精神追求。相比一幫人以斗嘴群架的“私生子”題材,其在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更勝一籌。制勝的根本就是娛樂作品的文化內涵,不以娛樂為目的,卻擁有著幽默諷刺的效果,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中的雅和通俗。娛樂要想真正做到品位提升,實現精神快樂,與其作品的文化內涵是分不開的。沒有內涵的創(chuàng)作是永遠不可能讓人記住,成為經典。一代大師卓別林、劉寶瑞、侯寶林、馬三立等之所以備受敬仰,正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廣播電視節(jié)目傳達任何文化信息,以下三點必須保證:一是節(jié)目傳播有效的內容信息,二是傳播的內容信息要有個人見解,三是傳播內容要有思想和文化的魅力。
思想和文化魅力很難量化,但節(jié)目傳播的內容和有效信息是很清楚的,傳播內容的個人見解通過認真準備也很容易做到。無論節(jié)目的時間長短,即便只有五分鐘,也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世界,用自己的語言去敘述表達故事,給受眾一點小小的啟發(fā)就可以了。這樣的藝術架構適用于任何藝術門類。但現如今廣播娛樂節(jié)目嚴重缺少該有的套路和思想高度,一男一女主持節(jié)目常帶有不動手腳的打情罵俏:“你知道不,你們看不見我,我旁邊坐的絕對是小鮮肉,一掐一包水。拉倒吧你啊,我們倆處的是姐弟戀,好,我們接下來往下放段音樂?!币粋€男孩和一個女孩在一起不開點世俗化的玩笑就好像沒辦法繼續(xù)聊天,這樣的娛樂定位沒營養(yǎng),絕大多數都是在調戲的邊緣,開玩笑的邊緣,咯吱胳肢窩逗你笑,缺少質感。聽他講10分鐘的話,你就知道主持人處于什么層次。這是人的價值標準和內心的自我塑造,有些媒體在內涵上有待提升。
文化決定“娛樂”品質
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及編導要在節(jié)目創(chuàng)作中注重個人文化培養(yǎng),避免隨波逐流、蜂擁而上的從眾思想。媒體要做思想文化的引領者而非迎合者,這是媒體該有的角色,也是媒體人該有的角色意識。要想做到真正實現社會的引領功能,勢必要擁有大格局、大視野、大意識,從內容著手才能在娛樂中不迷失陣腳、亂了分寸。
一、文化是傳播的價值。如某知名相聲演員在一頒獎典禮上因過分娛樂、言語不當成為焦點,當著小朋友面調侃其為自己與其母所生,這一無尺度的“倫理玩笑”引發(fā)爭議。這樣的娛樂鬧劇屢見不鮮:在晚會上調侃女主持人“穿的跟收費似的”,在相聲中挖苦別人“老婆和別人睡覺”。在這種泛娛樂化的環(huán)境之下,把侮辱當幽默、把惡俗當有趣,強行制造“笑料”,不分對象、不分場合,沒有明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底線,這種娛樂至死的精神,在大眾傳播的內容選擇上不可取,只有“文化”才能讓傳播更有價值。文藝創(chuàng)作一定要將所學和積累進行轉化,化為思想、化為行動、化為成果,才能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二、接地氣不等于接痞氣。近些年,無論是文藝作品、娛樂節(jié)目,還是人際傳播,都頻頻出現親善大眾的一個詞兒:接地氣。所謂“接地氣”是對比高冷、脫離群眾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而說的。要深入人心、親切融入,用大眾的生活習慣和用語,但不等于接痞氣、接流氣、接社會上不好的氣。國內某知名主持人,在某綜藝節(jié)目上調侃嘉賓狀態(tài)時說,嘉賓是在蒙A與蒙C之間。這種肆無忌憚的發(fā)揮,真的是節(jié)目效果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文藝編導后期沒有剪掉,更說明其有強烈的認同感。這種生活里或許被傳播的語言,引用在大眾傳播的節(jié)目上不是接地氣,而是流氣、痞氣和社會上的不雅風氣,讓我們看到了主持人格調不高的一面,破壞媒體形象,影響惡劣。
以文化做內核,思想做外核,創(chuàng)作出能使百姓精神快樂的優(yōu)質節(jié)目是媒體人的責任與使命。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在娛樂中創(chuàng)造更高級的藝術追求,形成強有力的精神快樂。傳達藝術之美、傳遞有涵養(yǎng)的價值信息,使受眾在開懷一笑后留有回味,這才是娛樂精神該有的社會意義和功能。當下,不少娛樂作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有的結合文化傳統、圣賢典故,形成別具一格的娛樂效果,帶給業(yè)界和受眾廣泛思考。這樣的作品才是時代所需,才能鼓舞人心、引領大眾,創(chuàng)造和享受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