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摘 要:后現代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和文化潮流,隨著上世紀后半葉現代性思潮的式微而異軍突起。以法國哲學家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態(tài)》為發(fā)軔,形成了后現代的立場和基本觀念,逐步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大眾媒介與文化工業(yè)呈現出了后現代主義特征。筆者通過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后現代媒介理論進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聯網+”新時代國內大眾傳媒的效果的促進和自身的健康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后現代;法蘭克福學派;傳媒;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048-02
后現代主義是時代的產物,最初出現于法國,隨后盛行西方世界,逐漸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泛文化思潮。后現代以逆向思維方法、否定的態(tài)度、懷疑的觀點來質疑和解構西方文化的理論基礎、文化思想和價值取向,其影響廣泛而復雜。
在信息化時代,當知識的獲取、傳播與利用都離不開信息時,知識形式明顯的外在化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這對于國內媒介產業(yè)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辨證的理解,為我國大眾傳播實踐提供一個新的思考維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釋義“后現代”
后現代主義是發(fā)端于20世紀后半葉的西方社會文化思潮,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后現代主義思潮席卷全球。它是現代社會內部的一種思想、一種社會運動和生活方式,它存在于哲學、文學、藝術、建筑、語言、音樂等諸多領域。后現代理論汲取了哲學、政治和社會學的思想,是一種關注自身、持懷疑態(tài)度的話語。加拿大著名的哲學家、傳媒理論家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了“電子村”的概念,認為在我們這個信息社會起維系作用的不是真正的人際社會關系,而是電子交往關系,符號比商品更重要。法國后現代哲學家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在《后現代狀態(tài)》一書中提出,我們所處的時代,曾被接收和認可的“權威”敘事已陷入危機并逐步衰敗?!霸獢⑹隆笔乾F代性的主要特征,利奧塔所批判的是兩種主要敘事:一種是人類進步解放論,另一種是科學勝利論。利奧塔認為自二戰(zhàn)以來這些學說已經“失去了它們的可信性”:“如果讓我以極端簡單化的方式給后現代定義,那就是對元敘事的懷疑?!崩麏W塔所提倡的對權威敘事的質疑,得到了德里達好人其他眾多后現代主義者的回應,這一切導致了懷疑論成為后現代主義者最基本的態(tài)度,他們懷疑試圖掩蓋一切的整體性解釋,這宣告了一個多元化時代的到來[1]。
后現代主義是對權威和可靠性的批判,這體現在哲學領域、敘事以及藝術和真實的關系之中。在西方后現代主義者看來,電視充當了虛構化了的信息的主要傳播者。電視這一媒體依賴的是現實主義再現,而這在我們的觀念中是與攝影緊密相關的,也正是這點遭到了后現代主義者的質疑。大眾傳媒利用圖像取代事實,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圖像的社會,它最關心的只是“幻象”的生產和消費。在那些認為我們周圍文化在本質上不真實的觀點中,法國媒介和社會理論家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的斷言了他響應福柯的理論,認為迪士尼樂園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掩蓋一個事實,這個“真實的”國家、“真實的”美國的一切,本身就是個迪士尼樂園[1]。在后現代的狀況中,人們不再認為全球社會現狀由經濟和政治框架決定,而是一種文化狀態(tài)。后現代主義者認為西方活動主要生產信息需要從文化角度來分析它們。在討論哪些社會變化對當今社會影響最大時,后現代主義觀點強調的是新型媒體對時間和空間的壓縮。美國社會理論學家哈維(David Harvey)認為我們現在可以通過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即時接觸到世界每個角落的信息。網絡是一種典型的后現代主義現象,它是無等級、未經組織的媒介。與網絡伴隨出現的是一種從商品生產到信息服務生產的范式轉變。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新聞圖像,在圖像中的每個人都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環(huán)境中學習工作生活,無論是在雜志上、電視上、網絡上還是移動端上各種圖片應接不暇,通過媒體引導人們形成新觀念成為經濟發(fā)展極為重要的手段,在各類電視、網絡、手機等移動端前,通過獲信息進行商品交易。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后現代傳媒觀
法蘭克福學派是以研究馬克思主義為宗旨,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理論被稱為“社會批判理論”。它開創(chuàng)了傳媒批判理論的先河,對當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以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諾和哈貝馬斯等學者為代表。學派人員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對大眾傳媒與國家、個人的關系,作出了獨特而又深遠的剖析和闡述。法蘭克福學派同時關注大眾傳播領域,研究范圍涉及大眾媒介、媒介產品、受眾和文化工業(yè)諸方面。
法蘭克福學派看到了科學技術背后的社會統治力量,認為現代西方社會工具理性取代價值理性,以現代科學技術為背景的大眾傳媒是對大眾心理的操縱,限制了人的自由發(fā)展。他們認為,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大眾媒介實質上已經控制了大眾。大眾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使大眾喪失了批判性,只能對現實社會表現出遵從的態(tài)度。法蘭克福學派指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科學技術異化為社會控制的工具,造就了“文化工業(yè)”這種新的文化模式,從而精神產品的性質被改變,可以說大眾媒介與文化工業(yè)的形成密不可分。文化工業(yè)包括大眾媒介(報紙和報紙業(yè)、公共與私人的廣播和電視機構、音樂和電影業(yè),還有涉及促進文化發(fā)展的各類機構,以及娛樂業(yè)的不同部門[2])。
社會批判理論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認為,“文化工業(yè)”(culture industry)起初是被稱作是“大眾文化”(mass culture)的,后來為了避免歧義,用“文化工業(yè)”的概念代替了“大眾文化”的概念。一旦“文化”成為了“工業(yè)”之后,意味著文化不再是原來的文化,工業(yè)也隨之擴展至精神生產領域。一旦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進入到機器生產的框架中,其創(chuàng)造手段與工業(yè)生產方式相似,是一種程式化、標準化、批量化、市場化的生產[3]。阿多諾對“文化工業(yè)”的概念作了界定,我們可以看出它的涵義擴大了。阿多諾認為影視畫面的形象先期是固定直觀的。這意味著觀看者的大腦里只是充滿了形象而想象發(fā)揮不了作用,由于電影是觀者處于集體之中觀看,所以個人經驗會被集體經驗所影響。而電視只是家中的家具而已,在觀看電視節(jié)目的過程中,人們還會和別人聊天或是做其他事情,不能專心致志,在此種情況下思考是不能進行的。阿多諾把這種意義上的電子媒介成為“退化的媒介”,目的是體現價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德國媒介理論家史特姆(Hertha Sturm)認為由于電子媒介本身的性質會造成受眾的精力不集中、視覺和聽覺退化,只能以一種本能狀態(tài)做出反應。而文化工業(yè)就是電子媒介所生成的一種視覺文化,阿多諾的批判是有其必然性和現實性的,在文化轉型時期,兩者之間的分歧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奠定了傳媒批判研究的基礎,后期的文化和傳媒研究都受到影響,為現代國內外傳媒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們富有遠見地提出了西方社會大眾媒介所存在的問題。對于客觀冷靜認識國內傳媒產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反思在全球化市場的時代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現狀,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三、媒介的后現代特征及其啟示
怎樣對待媒體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發(fā)展契機,是值得思考的。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研究有著現實意義和值得肯定的,其學派媒介批判理論有著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盡管其理論的研究背景與我們當代國內的傳媒現實背景相異,但是媒介批判理論可以提供另外一種文化維度來對國內傳媒業(yè)進行思考。我們反思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與中國現實的關系,對于國內傳媒產業(yè)的發(fā)展是很有意義的。目前法蘭克福學派已被國內學者所接納,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一支,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用來分析批判社會文化,尤其是傳媒文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陀^來看,法蘭克福學派對西方社會的傳媒現狀的批判盡管有失偏頗,但其現實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學說尖銳的揭示出文化工業(yè)造成的人的異化,使工具理性凌駕于價值理性之上。中國傳媒最終會走向大眾化的道路,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目的發(fā)展大眾文化。隨著中國媒介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大眾文化對于當前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是不可或缺的,從一定的意義上,它是全社會文化普及化和民主化的結果,大眾文化同社會發(fā)展是相適應的。隨著大眾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日漸彰顯,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中國已經是大勢所趨。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負面效應的批判,提出的有大眾文化科技異化對人性的壓抑與扭曲,對于我們的媒介大眾文化的發(fā)展是有警醒作用的[4]。
后現代主義者通過對價值、方法和理性的探討,在后現代的視域下,通過對科學進行批判,使人們破除科學萬能論的同時,仍然需要對科學保持謹慎客觀的態(tài)度,不能忽略科學的優(yōu)良品性和它在社會發(fā)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后現代主義提倡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相統一,強調人的價值取向在科學活動中的作用。這對于進行現代化建設的而言,研究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實質及復雜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從后現代主義的批判中,用一種辯證的觀點來積極引導我國的大眾文化,這對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和當代中國媒介文化的進步發(fā)展具有良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克里斯托弗·巴特勒.朱剛,秦?;ㄗg.解讀后現代主義[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社,2015.
[2] Stefan Muller-Doohm,Adorno:A Biography,trans.Rodney Living stone,Cambridge:Polity Press,2005:285.
[3] 趙勇.法蘭克福學派內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 劉科偉.論后現代哲學思潮對傳媒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7.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