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珍
摘要:教學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第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參與意識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因此,教師掌握教學導入的方法非常重要。好的教學導入能使教師恰當地創(chuàng)設出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做好各方面的接受準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掌握了良好的教學導入方法和原則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導入;教學;方法;原則
一、新課導入的方法
(一)時事熱點導入法
時事熱點導入法,就是用最新的時事、熱點問題導入新課。它強調的是教學導入要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例如:講《確立成才目標》這一節(jié)“如何實現目標”時,時逢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西雅圖。習近平為什么首站選擇西雅圖,多方面原因,但有一點是眾所周知的,西雅圖是美國高科技的代名詞,習近平參觀了波音、微軟。從登上太空針塔到建立自己的微軟帝國,比爾蓋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目標的實現來自堅持和竭盡所能。又如講《道德的社會作用》時,我用習近平與馬英九在道德之都新加坡會面來導入新課。選擇新加坡會晤具有歷史傳承意義,新加坡傳承了中華文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這些影響了新加坡經濟基礎的形成和發(fā)展。
例如:講《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時,正趕上我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我就以這次軍演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認識當代中國,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二)奇聞異事導入法
針對學生有好奇心的特點,在導入新課時,引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趣聞異事,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中華傳統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一問題時,我以發(fā)生在西藏,狼送雪蓮報答邊防兵的事例導入新課。狼是兇殘的動物,卻有感恩之心,相比之下,個別大學生借貸不還、對好心人資助無動于衷。
講《成人成才是大學生自身的需要》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用多年前發(fā)生的一件奇聞導入新課,一位青年赴死刑前把媽媽的乳房咬掉了,悔恨媽媽沒有教他如何做人。還如講緒論《學習本課程的方法》這一內容時,我先請同學思考“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這句話出自哪里?強調的是什么問題?導入新課時,奇聞異事的選擇,應是發(fā)生在學生周圍的,是學生特別感興趣和非常敏感的,這樣才能造成學生心理上對新教學內容的渴望,主動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
(三)案例導入法
案例導入法是以學生們感興趣的且寓意深刻的啟發(fā)性較強的新聞或實際生活事例、歷史故事為契機,在描述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學生思維帶入教學正題,產生問題情境的一種導課方式。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時,介紹一位普通大學的本科畢業(yè)生,跟著一群碩士和博士去競爭某跨國公司的兩個駐外營銷員職位。當她明顯地感到自己綜合實力低于競爭對手時,她卻收到了被錄用的通知書,什么原因?她具備一種我們要講的美德。還有例如:用成語故事《負荊請罪》導入《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用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的事例導入《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等。
使用這種方法要求案例本身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是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能感受到的實例,是當前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也可以是學生自身關心的問題;也可以是影響較大的突發(fā)性自然事件,案例要短小精悍;案例導入后,要做出理論概括,教師要把案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給予科學的解釋,使學生對講述的教學內容有親切感和真實感,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
(四)歌曲導入法
歌曲導入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播放一些健康高雅的歌曲,用歌曲再現歷史情境,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學習《推進祖國統一》這個問題前,先給學生播放《七子之歌》,學生聽著歌曲,看著字幕,婉轉的旋律、凄慘的歌詞深深感染了學生,激蕩在字里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我在黑板寫下本次課的教學內容《推進祖國統一,實現新世紀夢想》;講《弘揚中國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這一章內容前,首先請同學聽張明敏在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為幾億中國電視觀眾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強烈的愛國之情引起了中華同胞的強烈共鳴,學生看著雄偉壯麗、蜿蜒盤旋的長城,聽著“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不僅使學生愛國之心頓生,而且極易激發(fā)學生了解精神家園,產生深入體驗教學內容的動力;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導入《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用黃勃的《中國夢》導入《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等。
(五)名篇名句導入法
名篇名句是我國文化的瑰寶,語言精煉、生動、優(yōu)美,膾炙人口,用它引入教學,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如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導入《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用都德的《最后一課》導入《愛祖國的燦爛文化》;用臧克家的《有的人》導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
還有比較導入法,例如:講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時,我先請同學比較一下同一時代的毛澤東與汪精衛(wèi)、阿拉法特與薩達姆,然后思考怎么評價他們、理論根據又是什么?接著導入新課,介紹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另外,還有歸納導入法,就是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導入新課。如:張麗麗是一名普通的教師、薛濱是一名普通的司機、白方禮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張正祥是一名普通的農民,但都實現了人生價值,歸納后導入《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一》。
還有討論導入法,上課伊始,組織學生討論第四軍醫(yī)大學學生張華糞池內救人犧牲這一事,然后導入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等等。
教學導入還有等多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去選擇使用。
教師無論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二、導入新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內容的導入要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力引導學生,調動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給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展示自我,增強自信。教師的教學效果如何,要看學生是否接納,是否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學生能把我們設定的目標當作自己的方向,把我們的觀點融化為自己的觀點,并用它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教師宣講的內容也就真正融進大學生的頭腦。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任何知識、情感只有通過學生內化才能養(yǎng)成,養(yǎng)成的前提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施加影響,學生接受來自教師的影響。學生與老師互動時才能檢驗學生接受的程度,也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協同性原則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既要高屋建瓴,有理論深度,又要腳踏實地,事例接地氣。不能因強調思想教育而架空知識教學,更不能把思想教育變成一種空洞的說教。教學的導入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展開,找準每堂課切入點、結合點,切入點與結合點要在課前設計好,教師在上課前要充分熟悉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導入,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
(三)趣味性原則
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興趣,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教學導入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生動形象、幽默詼諧,就會像磁石一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來,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四)現身教育性原則
教師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教學中盡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影響學生。用自己熱愛工作、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樂觀友善的精神風貌感染學生。制作教學課件時,盡量用自己錄制的視頻或自己的照片做PPT,如:使用在廠礦實習,參觀紀念館、展覽館、考察祖國紅色基地時錄制的視頻、拍攝的照片,或者使用學生在軍訓、在食堂、在教室的一些照片,這種導入法會使課堂效果出人意料。教師的示范性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教師。
總之,講好一堂課,首先要設計好教學導入,讓學生產生求學的渴望,這樣我們的教學才可以順利開始。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