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全 葉建丹
(建甌市第一中學,福建 建甌 353100)
構建新詩教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校本課程理念下的新詩教學
黃榮全 葉建丹
(建甌市第一中學,福建 建甌 353100)
文章從學生心理成長需求出發(fā),指出人教版教材對新詩重視不足的缺漏,并詳細介紹了校本課程理念下構建新詩教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學生文學素養(yǎng)提升的思考與嘗試。
新詩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校本課程;語文素養(yǎng)
詩人邵燕祥在《贈給18歲的詩人》一書中引用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18歲的青年都是詩人,或者說,每一個中學生都是詩人”,現(xiàn)代詩歌是最具時代氣息和青春活力的,而青少年正處于敏感多思和與詩歌天然親近的時期,正處于“詩的年齡”。在高中階段,讓學生多讀詩、進而嘗試著寫一些新詩,這對增強學生的語感與人文素養(yǎng),提升其語文能力是非常有益的。遺憾的是,詩歌教學雖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但重的僅僅是古代詩歌,新詩明顯被邊緣化了。
同為詩歌,新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狀何以如此尷尬?根源在其生存環(huán)境。首先,從當前的教育評價來看,對于新詩,“中考閱讀不考,高考閱讀不測,考試時,作文是‘詩歌除外’”[1];再則,從教師的教學自主選擇來看,“新詩歷來是中學文本解讀及教學的難點”[2],因為,詩是最具靈性的文學樣式,要靠心靈去感悟,其節(jié)奏、韻律、情感也較難把握,一些教師對新詩的教學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第三,從教材的編選看,新詩數(shù)量過于“稀少”。由此,教師基本上“有什么教什么”,能少教就少教,學生也基本上淺嘗輒止??梢哉f,新詩很美,而現(xiàn)實卻很殘酷。
那么,怎樣才能改善新詩教學的現(xiàn)狀?筆者以為首要的是構建新詩教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實施校本化國家教材的課題研究過程中,筆者及課題組成員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中的新詩進行了校本化的處理,希望新詩教學能在“校本”的土壤上,生根發(fā)芽,進而在學生心中播撒下詩歌的種子,培育其心靈中的愛和美。
何謂“校本化”?即依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和《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結合本校學情,重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以人教版教材為主,大量補充課外篇目,對教學內容進行甄選、重組模塊,形成合理的教學序列;教師主動介入課程,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處理,建設基于學的新詩教學課程體系。具體實施如下:
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僅第一冊第一單元有4首新詩,即便加上選修教材《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的25首詩歌,整個高中階段,學生只接觸到29首新詩。而據(jù)筆者所知,不少學校出于應試需要,并沒有選《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由此,學生接觸到的新詩數(shù)量極其有限,難以供給新詩種子發(fā)芽所需,更不足以支撐其生長。
韓軍老師說的好:“舉一反三是學數(shù)、理、化等自然科學的有效方法。課本“舉一”于前,學生“反三”于后,通過一個例題,學會解大量同類習題。而學語文則需舉三反一,讀書,積累,多多益善;數(shù)量在先,量變而質變。大量積累、積淀于前,才會點滴模仿反芻于后”[3]??梢娨獦嫿ㄐ略娊虒W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首要的便是催生新詩教學土壤。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及課題組成員以“兼顧中西,貼近學生心靈”為原則,精選了70首新詩,編制校本教材《新詩欣賞》,構建新詩校本化教學的四大模塊:“精講模塊(10首)”、“精讀模塊(30首)”、“泛讀模塊(30首)”、“拓展模塊(個性化閱讀)”,指定必背篇目(20首),以保證新詩教學的基礎性、均衡性和選擇性、發(fā)展性。
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僅4首新詩,一般用8個課時就可完成教學任務。而筆者團隊根據(jù)校本化教學安排,給予新詩教學20個課時,其中,精講模塊6個課時,精讀模塊10個課時,泛讀模塊4個課時,從時間上予以保證。教學策略上,以教師的示范性講讀,指導學生的精讀,引領學生的泛讀,進一步帶動學生的拓展性閱讀,兼顧點面,求深度和廣度。
具體而言,精講模塊6個課時,采用“一課一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師的精講,著重講學科知識,給學生以解決問題的工具;著重講學科方法,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的途經(jīng)與方法;著重講教師的閱讀體驗與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具體感知并借鑒模仿。以筆者為例:第一課時,介紹新詩發(fā)展的歷史、新詩的體式,學習新詩的目的、意義、價值,讓學生了解新詩,喜歡新詩、愛學新詩;第二課時,教師以艾青先生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為例,談自己是如何閱讀、欣賞這首詩,給學生以具體的學習、閱讀、欣賞新詩的路徑與方法;第三到第六課時,以一組詩為例,分別講解新詩的意象,凝練、精致的語言,節(jié)奏與韻律以及情感表達。精讀模塊10個課時,重點在于學生的自讀,教師只在學生閱讀有問題時作個別輔導。為保證精讀到位,課題組設計了精讀表格,通過具體表格的填寫來落實。(見下圖)
精讀10個課時,其中7個課時學生自讀,3個課時小組交流討論。泛讀模塊4個課時,讓學生認真抄寫30首新詩,通過抄寫來落實泛讀的內容。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的。新詩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成效就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學,不僅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的因素,還要在課堂外延上激發(fā)學生“學”的興趣,形成新詩學習的良好氣候。而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語文活動是滋養(yǎng)新詩學習氣候的一大利器。在新詩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活動讓新詩的學習生動有趣,“鼓勵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中獲得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語文的熏陶浸染”[4]。具體如下:
(一)詩歌朗誦會: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應在教學中加強詩文的朗讀和誦讀,讓學生在朗讀和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精神的陶冶。在新詩學習過程中,教師認真舉辦詩歌朗誦會。一方面,在班級開展詩歌朗誦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朗讀一首詩,鼓勵配樂朗誦;另一方面,學校每年組織一場“屈原杯”詩歌朗誦比賽,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F(xiàn)已舉辦了十一屆。參與的學生非常認真。詩歌朗誦會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從中也確實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人才。
(二)詩歌創(chuàng)作:積極鼓勵學生人人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至少寫一首詩。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就提出:“要讓學生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chuàng)作,樂于展示創(chuàng)作成果、交流創(chuàng)作體會?!币竺總€學生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并不是要求學生人人都成為詩人,而是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通過借鑒、模仿,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什么是詩,寫作新詩并不“難”。對有詩歌潛質才能的人,對熱愛詩歌、喜歡新詩創(chuàng)作的人,則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chuàng)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學校??读⑷藞蟆窞閷W生的詩作發(fā)表提供了平臺。學生自主創(chuàng)辦的文學刊物《恰同學少年》(學校提供印刷資金),也為學生新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發(fā)表的空間。目前,學校有一大批“新詩發(fā)燒友”。
(三)詩歌研討會:在“拓展模塊”中,學校為有詩歌“天賦”的學生組織召開詩歌研討會。如“‘陳隱詩歌與創(chuàng)作’座談會”,請建甌本土詩人陳隱就自己創(chuàng)作理念、當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思維,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作方法作介紹;請老師推薦或學生自薦開展“主題研究”,就某個作家或某個作品進行深度閱讀,如“普希金研究”“徐志摩研究”“舒婷研究”“汪國真研究”。通過研討,學生加深了對作家人格、思想、詩風的了解,在深度閱讀中,受到美的熏陶,語言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在主題研究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就是“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曾言:“科學的質量觀和科學發(fā)展觀應該是一脈相承的,重要的還是以人為本,關注個體,關注活生生的生命……提高教育質量應該讓教育變得溫馨,更受孩子歡迎,讓學習生活更有樂趣,同時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最好的張揚”[5]。如何有效構建新詩教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甌市第一中學才剛剛起步,其中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教訓,在這條路上,期待著大方之家的指點。
[1]李衛(wèi)東.把現(xiàn)代詩當現(xiàn)代詩來教[J].中學語文教學,2012(7).
[2]賴瑞云.《再別康橋》三題[J].語文學習,2013(3).
[3]韓軍.新語文教育的六大理念與教學法[EB/OL].[2011-10-19].ht tp://www.edudo.com/103000.
[4]潘新和.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朱永新.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如何實現(xiàn)[N].中國教育報,2016-03-08.
(責任編輯:石修銀)
2015年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科研基地專項課題(項目編號:FJKYJD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