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紅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中藥辨證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120例臨床觀察
宋曉紅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目的 分析中藥辨證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表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中藥辨證治療。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療效進行評價并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57/60),對照組為71.67%(43/60)。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辨證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價值確切,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作為本病基礎治療方案加以推廣應用。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藥辨證治療;臨床療效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多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1],是一種病因機制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疾病,中醫(yī)學中屬于久痢、休息痢范疇,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必須引起臨床重視[2]。為分析中藥辨證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20例,隨機分組下應用不同方案進行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住院部收治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表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20~75歲,平均(41.1±1.2)歲,病程1~30年,平均(8.5±1.3)年;觀察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0~75歲,平均(41.8±1.5)歲,病程1~30年,平均(8.9±1.2)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用藥為:柳氨磺砒啶,用藥劑量為1.0 g/次,用藥頻率為4次/d。同時配合16.0 U慶大霉素+6.0 g思密達+5.0 mg劑量地塞米松+60.0mL劑量生理鹽水進行灌腸,保留時間40.0 min,頻率為2次/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應用中藥辨證治療。中醫(yī)證型分類以及治療方法如下。(1)濕熱型:本分型患者具有起病急促的特點,高熱,腹部按壓疼痛,便后疼痛感緩解,腸鳴腹瀉指征,舌紅苔黃。治療方法為:15.0 g白術、15.0 g白頭翁、15.0 g蒼術、12.0 g赤芍、12.0 g當歸、10.0 g黃芪、10.0 g木香、10.0g白蔻、10.0g竹茹、10.0g陳皮、10.0g黃蓮、10.0g佩蘭、9.0 g桔梗(有嘔吐指征患者加6.0 g劑量半夏),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劑/d;(2)肝郁氣滯型:本分型患者具有腹部脹痛之癥,痛則欲泄,泄下呈膿血稀糊便,脅肋脹痛,同時可見舌黯苔白。治療方法為:15.0 g白芍、10.0 g當歸、15.0 g焦三仙、15.0 g柴胡、15.0g香附、15.0g桃仁、6.0g防風、6.0g檳郎、6.0g大黃、6.0g紅花、6.0 g陳皮、6.0 g炒枳殼,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劑/d;(3)脾陽不振型:本分型患者臨床多表現(xiàn)為完谷不化,純下血水,病癥反復發(fā)作,部分患者有脫肛表現(xiàn),飲食稍有油膩則會導致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多,脘腹脹悶,面色微黃,舌胖且淡。治療方法為:15.0 g土白術、15.0 g黨參、15.0 g炙黃芪、10.0 g肉蔻、10.0 g炙甘草、10.0 g炮姜、10.0 g陳皮、9.0 g柴胡、9.0 g升麻、6.0 g當歸、10枚大棗(有脘腹脹悶嚴重癥患者加10.0 g劑量枳殼),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劑/d;(4)脾腎陽虛型:本分型患者具有病程日久,反復不已的特點,臨床特點為五更瀉,瀉后則安,大便呈赤粘凍或稀薄清冷狀態(tài),面色不華,主訴腰膝酸軟,性寒肢冷,舌淡且苔薄。治療方法為:15.0 g土白術、10.0 g黨參、10.0 g罌粟殼、10.0 g補骨脂、10.0 g柯子肉、10.0 g肉桂、10.0 g赤芍、10.0 g吳萸、10.0 g肉蔻、10.0 g當歸、9.0 g木香,水煎200.0 mL直接服用,1劑/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兩組患者均進行14 d的治療。治療結束后,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療效進行評價并對比。療效評價標準如下:(1)痊愈,指患者經(jīng)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以及性狀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消失,結腸鏡下無潰瘍面,隨訪期間未見復發(fā);(2)顯效,指患者經(jīng)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以及性狀基本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消失,結腸鏡下可見輕度水腫或充血,隨訪期間未見復發(fā);(3)有效,指患者經(jīng)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以及性狀有所好轉,其他癥狀緩解,結腸鏡下有輕度水腫及充血,潰瘍面面積有所減??;(4)無效,指患者經(jīng)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剩剑ㄈ@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57/60),對照組為71.67%(43/60)。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對比表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yī)學中屬于久痢、休息痢范疇,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如何對本病進行根治成為了臨床熱點研究問題之一。資料顯示[3-4],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部位在大腸,與肝腎等組織關系密切,中醫(yī)學認為其病機以臟腑氣血、陰陽失調(diào)為主,濕邪與脾虛是對本病進行辯證分型治療的關鍵。
本研究中觀察組60例患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以及癥狀特點,按照中醫(yī)辨證分型思路分為濕熱型、肝郁氣滯型、脾陽不振型、脾腎陽虛型四類,其中,濕熱型患者以清熱燥濕、健脾和胃為治療原則,肝郁氣滯型患者以舒肝和胃、化淤導滯為治療原則,脾陽不振型患者以升陽益氣、溫脾止泄為治療原則,脾腎陽虛型患者則以溫補脾腎、收澀固脫為治療原則。遵循上述原則用藥治療,能夠促進機體陰陽平衡的調(diào)整,促進潰瘍面的修復,起到兼治標本的效果,故臨床療效非常確切。
綜上所述,中藥辨證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價值確切,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作為本病基礎治療方案加以推廣應用。
[1]黎軍,許珊珊.臨床中醫(yī)護理路徑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3):60-63.
[2]江建穎.中醫(yī)辯證施治改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心理及行為的效果觀察[J].中國健康教育,2012,28(6):482-484.
[3]王燕,段永強,朱向東,等.基于“脾腎相關”探討中醫(yī)干預潰瘍性結腸炎療效機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5(2):99-101.
[4]雷艷紅.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序貫治療的療效觀察及隨訪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8):202-2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