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詩桐(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
可持續(xù)行為改變的設計: 說服技術設計及交互系統(tǒng)的概念、理論及框架
文/ 黃詩桐(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
DOl編碼:10.3969/J.lSSN.1674-4187.2017.02.003
設計作為修辭溝通可以影響社會和個人的行為。根據Buchanan1Buchanan, R. (1985). Declaration by design: Rhetoric, argument, and demonstration in design practice. Design Issues, 4-22.的說法,設計中的核心角色之一是溝通,不僅是平面設計,而且還包括更大的設計意義,包括產品設計,建筑,甚至城市規(guī)劃。設計對象和技術具有某些形式的修辭力量,可影響和被影響用戶的價值及行為,因此可以利用設計去適當地幫助改善或提高人們的生活質素。
修辭學是“說服說話的藝術”,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語(第3頁)2Joost, G., & Scheuermann, A. Design as Rhetoric. Retrieved on 12 June, 2013 at http://www.geschejoost.org/files/design_as_rhetoric.pdf。修辭的特點是,行動是故意的,即行動旨在通過修辭手段實現某些目標。如今的修辭不僅僅是語言和言語的形式,而且還有許多不同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如繪畫,建筑物和音樂作品(同上)。事實上,每一個溝通都可以是修辭,因為每一個溝通都有某些目的,無論是否要教育公眾,激發(fā)情緒或促進一個概念。在這方面,設計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總是用某種意圖使用修辭手段,例如形式,顏色或圖像來實現目標,無論是設計廣告海報,椅子還是手術室。因此,設計具有修辭能力,其可以用作干預以將不好的個人或社會行為改變?yōu)楦硐氲男袨?,例如戒煙、做運動或減少食物浪費。
行為改變的設計是一種新的設計方法,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受到關注。雖然設計行為改變的做法不是新的,但術語和方法只在近幾年得到認可1Niedderer, K. (2013). Mindful Design as a Driver for Social Behaviour Change. In Consilience and Innovation in Design-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IASDR Conference 2013.。其設計概念已被用于許多不同的領域,如可持續(xù)性設計2Bhamra, T., Lilley, D., & Tang, T. (2011). Design for sustainable behaviour: Using products to change consumer behaviour. The Design Journal, 14(4), 427-445.,反罪行設計3Press, M., Erol, R., Cooper, R., & Thomas, M. (2000). Design against crime: defining new design knowledge requirements. Design Management Institute Conference, Frankfurt, Nov 2000.,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和鼓勵健康行為的設計4Consolvo, S., Everitt, K., Smith, I. and Landay, J.A. (2006).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echnologies that encourage physical activity’.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2006), Montréal, Québec, Canada, 457-466.。
說服技術是一種由BJ Fogg5Fog, B. J. (1998, January). Persuasive computers: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225-232). ACM Pre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6Fogg, B. J. (1999). Persuasive technologi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2(5), 26-29.7Fogg, B.J. (2003). Persuasive Technology: Using computers to change what we think and do.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開發(fā)的行為改變概念的設計,作為改變一個人的態(tài)度或行為的交互技術。說服是“試圖塑造,加強或改變對某個事情、事件、或行動的行為、感覺或想法”,而沒有使用武力或脅迫地去要人改變。一些學者認為,對于持續(xù)的行為,態(tài)度的改變對于持續(xù)的行為更重要8Petty, R. E., & Cacioppo, J. T. (1986).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of attitude change.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9Crano, W. D., & Prislin, R. (2006). Attitudes and persuasion.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57, 345-374.。 Fogg(1998)認為,可以創(chuàng)造和采用技術,以影響人類的態(tài)度和行為。說服性技術和設計側重于理解人類行為和交流,以設計交互式系統(tǒng),從而實現預期的結果。
在行為變化中的說服性溝通策略,特別在過去幾十年,已在廣告、營銷和健康通信領域方面被廣泛使用和研究。然而,了解如何在交互式產品或系統(tǒng)中應用有說服力的溝通策略以實現長期行為變化仍然是一個初始階段。本文從不同學科的理論中,嘗試梳理及建構這方面的理論及框架,尤其針對促進健康及慢性病自我管理,并提出設計策略及設計指引,從而發(fā)展有關這方面的理論及設計研究方向。
2.1.背景
現在社會面對人口老齡化,醫(yī)療人員的短缺,更復雜的消費者需求,所以隨著技術的先進 ,使用慢性病管理技術將是大有前境。但Coughlin和Pope10Coughlin, J. F., & Pope, J. (2008). Innovations in health, wellness, and aging-in-plac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27(4).認為,這些健康服務和技術不應僅僅關注疾病的管理,而更應該促進正面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正向的幸福感。
根據世衛(wèi)組織(2005年)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A vital investment.,慢性管理的最重要目標是促進健康行為的改變和增進健康。除了醫(yī)療方面,還應注意預防疾病,因為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原因是與久坐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的很大一部分。慢性疾病患者須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消除并發(fā)癥的風險,減少病人再入院并降低醫(yī)療成本也很重要。因此,在未來的醫(yī)療保健產品和服務開發(fā)的目標應該著重于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增進福祉。設計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揮著作用,然而,設計行為改變是設計師的一個挑戰(zhàn)。因此有需要研究及討論有關這方面的一些理論,以作參考及提供日后發(fā)展的一些方向。
本節(jié)首先將討論與健康行為改變和健康相關的一些設計概念。在這個領域中最突出的兩個設計概念是設計意圖(Dwl)和說服技術。
2.2. 設計意圖(Dwl)
類似的設計方法是由Lockton和他的同事12Lockton, D., Harrison, D., & Stanton, N. A. (2009). Design for behaviour change: The design with intent toolkit v. 0.9. Dan Lockton.13Lockton, D., Harrison, D., & Stanton, N. A. (2010). The Design with Intent Method: A design tool for influencing user behaviour. Applied ergonomics, 41(3), 382-392.開發(fā)的用于意圖影響或導致某些用戶行為的設計的意圖設計(Dwl)。它描述了在不同類型的產品,服務,接口或系統(tǒng)中使用設計策略,旨在影響用戶在使用它們時的行為14Lockton, D., Harrison, D., & Stanton, N. (2008). Making the user more efficient: Design for sustainable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1(1), 3-8.。該概念主要基于人類工程學的科學和研究,重點在于當用戶與產品或系統(tǒng)交互時影響用戶行為。概念是,由于安全,健康和安全原因,必須影響某些用戶行為。例如,自動售賣機或保健系統(tǒng),需要以避免可能導致不利結果的用戶操作的方式來設計。 Lockton和他的同事已經在可持續(xù)行為項目的幾個設計中應用這個概念。
表1.FBM模型的三個主要因素的要素(摘自Fogg,2009年)
表2. 短期行為改變的設計方法與長期行為改變的比較
然而,該方法主要集中于在與特定產品或系統(tǒng)的交互期間改變用戶的行為,例如,通過在使用期間經濟地消耗資源來減少產品的環(huán)境影響; 或在使用時提高產品和系統(tǒng)的效率(Lockton等人,2010)。該設計可以以某些方式改變用戶的行為,例如,以減少辦公室中的用水消耗或能量使用。然而,它不改變用戶的態(tài)度,即是,用戶可能不理解他們?yōu)槭裁葱枰獪p少用水和能量的消耗,或者他們不認為這是重要的。沒有態(tài)度的變化和理解改變的原因,行為的改變只是暫時的。根據Crano和Prislin(2005),態(tài)度是綜合和總結對象的認知和情感體驗的評價判斷。這些評價可以影響持久性,抵抗力和態(tài)度行為的一致性。首先要態(tài)度變化,然后行為才變化。
因為說服是態(tài)度改變的要素,即試圖在不使用強迫或欺騙的情況下改變態(tài)度和/或行為(Fogg,2003),要維持長期和持續(xù)的行為改變,例如長期管理,態(tài)度的改變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說服技術的方法更合適。
2.3. 說服技術
說服性技術由斯坦福大學教授BJ Fogg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任何交互式計算系統(tǒng),旨在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或行為”(Fogg,2003)。他認為計算機技術可以影響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因此計算機具有說服力的效果。
他發(fā)展了一個稱為FBM模型的說服性設計的行為模型1Fogg, B. J. (2009, April).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p. 40). ACM.。該模型由三個主要因素組成:動機,能力和觸發(fā)器。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要執(zhí)行預期的行為,它應該必須要:1)有充分的動機; 2)具有執(zhí)行行為的能力; 和3)被觸發(fā)以執(zhí)行行為。所有這三個因素必須同時存在,改變的行才會發(fā)生。其在行為改變中所需要的主要元素的總結在表1中。
他建議,這個模型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和設計師更清楚地思考行為,并使用這個模型來識別說服性設計中的問題,以提高說服力的效果,例如,增加動機,簡化設計和/或使用策略來觸發(fā)行為。
2.4. 不同類型行為變化的設計
從文獻綜述,確定行為變化的兩個主要設計方法:短期和長期行為變化。在這方面,不同類型的行為變化的設計目標和策略應該有所不同。(表2)
2.4.1. 短期行為改變的設計
短期行為變化是指無意識和暫時的行為變化。用戶沒有改變他們行為的意圖;產品或系統(tǒng)設計中的設計者或工程師的意圖是以某些方式指導用戶的行為,以避免錯誤,提高效率或減少浪費等。該設計不是旨在改變用戶的態(tài)度,因此行為僅發(fā)生在用戶與產品或系統(tǒng)交互時,在其他文本中對用戶的行為沒有影響。設計意圖(DwL)就屬于這種方法。
2.4.2. 長期行為改變的設計
長期行為改變是指有意識和有意的行為改變,并且新行為可以隨時間保持。用戶具有對他/她自己的行為的意識,其被認為在他/她的生活中這個行為不再適當,因此需要新的行為。在這種意義上,即使在與產品或系統(tǒng)的交互完成之后,行為變化更可能持續(xù)更長的時間段。例如,如果用戶認識到身體鍛煉有益于健康,則他的行為就改變,即進行更多的體育鍛煉,就超出了使用系統(tǒng)或產品本身。它需要設計改變用戶的態(tài)度和行為。因此,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說服改變用戶的態(tài)度,促進行為改變的概念,以及如何支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維持新的行為。說服性技術是這種設計方法的一個例子。以下為短期與長期行為改變的比較。
為了設計行為改變,必須理解行為改變的心理學。在過去幾十年中,動機和行為變化的研究已經在心理學和溝通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來自不同學科的廣泛研究,如康復,護理,社會工作,甚至商業(yè)和營銷一直使用行為和行為干預的社會心理理論。這只是設計和人機交互領域的一個新興趨勢,但在過去十年中,趨勢正在迅速增長。
在行為改變研究中采用行為和社會心理學理論可以更全面地提供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它們是開發(fā)有效行為干預和溝通策略的重要工具1Fishbein, M., & Cappella, J. N. (2006). The role of theory in developing effective health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6(s1), S1-S17.2Consolvo, S., Klasnja, P., McDonald, D. W., & Landay, J. A. (2009, April). Goal-setting considerations for persuasive technologies that encourage physical activity.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p. 8). ACM.。然而,許多這些研究彼此非常相似或相同,僅使用不同的術語3Noar, S. M., Chabot, M., & Zimmerman, R. S. (2008). Applying health behavior theory to multiple behavior change: Considerations and approaches. Preventive medicine, 46(3), 275-280.。此外,這些研究沒有清楚地理解這些理論是如何相互關聯(lián)的,特別是在設計和信息技術文獻中,哪些決定因素有助于保持行為的變化。因此,有必要發(fā)展徹底的理論,以便制定有效的戰(zhàn)略。
在作者審視了大量健康心理學和行為改變的文獻后,確定了行為改變中有三個最重要的概念,它們包括:動機,說服和幸福。這三個概念是不同的,但也彼此密切相關。這部分是回顧一些最突出的心理學理論,解釋幸福,動機和行為的變化。然后開發(fā)一個綜合模型,填補以往研究的空白。
3.1.健康和幸福的理論
在健康設計中,為了實現患者的健康,這是一個日益增長的關注,這被認為是提高醫(yī)療保健設計質量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幸福的概念是模糊的,似乎不太好理解如何以及為什么它在醫(yī)療保健中很重要。這部分是回顧文學,特別是從正向心理學和更全面的理解心理健康的醫(yī)療保健設計。3.2.心理健康理論
世界衛(wèi)生組織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asic Documents,39th edi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將健康定義為“一種完全,身體,心理和社會福利的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因此,健康包括身體狀況,心理和社會福利,而不僅僅是缺乏疾病。許多證據表明,許多身體殘疾的人仍然有積極的生活觀和充分的生活。我們還看到許多患有終止疾病的人仍然努力進行他們認為有意義和重要的活動5Friedman, H. S. (2002). Health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許多研究發(fā)現,正向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恢復健康,降低許多慢性疾病和死亡率的發(fā)生風險6Boehm, J. K., Peterson, C., Kivimaki, M., Kubzansky, L. (2011).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ealth psychology, 30(3), 259-267.。幸??赡芘c正向的健康行為相關,例如改善飲食和增加身體活動。此外,研究還表明,注重正向的福祉和功能可以提高一個人處理挑戰(zhàn)的能力7Rozanski, A., & Kubzansky, L. D. (2005). Psychologic functioning and physical health: a paradigm of flexibilit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7, S47-S53.,重點是預防疾病活動,并增強總體健康相關結果8Charlson, M. E., Boutin-Foster, C., Mancuse, C. A., Peterson, J. C., Ogedeghe, G., Briggs, W. M. .... Allegrante, J. P. (2007).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positive affect and self-affirmation to facilitate healthy behaviour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 Rationale, trial design, and methods. 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 28, 748-762.。
正如弗里德曼(Friedman,2002,第67頁)指出:“健康尋求者對與健康有關的事務負有主要責任,特別強調在預防疾病方面。這一觀點與傳統(tǒng)觀點不同,傳統(tǒng)觀點認為醫(yī)學主要是治療或醫(yī)療問題所需的修復系統(tǒng)?!倍医】底非笳呓Ⅲw力和健身,從而擴大了被認為是”正常“的范圍,并且還可以發(fā)展更多的靈活性去處理日常的生活”。因此,實現最高水平的幸福和日常生活中的最大化功能是現在醫(yī)療保健中的關鍵目標。
然而,“幸?!?(或”福址”) 一詞仍然不容易界定并得到同意。根據劍橋高級學習詞典,術語“幸福”被定義為“感覺健康和快樂的狀態(tài)”。 Ragin(2011,第15頁)9Ragin, D. F. (2011). Health psychology :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health,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Prentice Hall.將幸福定義為“一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精神,情感,精神和身體健康”。Ryan和Deci1Ryan, R. M. & Deci, E. L. (2007). Active human natur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port, exercise, and health.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Exercise and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19.認為幸福是一個滿足的快樂,活著和繁榮的狀態(tài),包括幸福的享樂概念和有意義的(eudaimonia)的概念。因此,幸??梢员环Q為是一個滿足的狀態(tài),一個人在身體和心理上在與自己的環(huán)境的交互中,這產生達到實現自我的感覺和生活的目的經驗。
心理健康中最全面的模型之一是由Ryff和Keyes(1995,p.720) 作為心理健康模型的六個維度開發(fā)的。2Ryff, C. D., & Keyes, L. M. C.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727.該模型是廣泛的正向心理功能的組合,包括六個維度:自我肯定,與他人的正面關系,自主,可控制環(huán)境,生活目的和個人成長。這些維度是從不同的社會和心理理論發(fā)展而來的,它們是相互關聯(lián)的。
3.3. 健康行為改變的動機和說服理論
有大量的理論研究試圖解釋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在關于健康行為的文獻中,動機和說服被認為是影響行為變化的最重要因素。
動機通常可以指人們朝著實現目標行動的目標導向行為。在心理術語中,它可以被定義為“推動個人朝向特定目標的心理力量或能量”3Sheldon K, M, & Williams, G, & Joiner, T. (2003).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Clinic. Motiva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Sheldon等人,2003,第45頁)?;蛘撸唵蔚卣f,它指的是“人們想要什么,他們選擇做什么,他們保證會做什么,換句話說,調查動機是試圖解釋人們深切關注的問題,為什么我們要做這樣的事情“(Keller,2010,第3頁)4Keller, J. M. (2010). Chapter 1 - The Study of Motivation,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Springer.。動機解釋了人們打算追求的目標,以什么方式和他們追求目標的強烈程度。
動機與幸福和行為變化密切相關,它是慢性病自我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為患者承擔長期照顧自己的關鍵責任。它需要患者的自律,堅持和積極的應對策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如節(jié)食控制和體育鍛煉等。未能在自我管理中控制及遵守特定的行為,例如,如不定期服用藥物,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如重新入院或發(fā)生并發(fā)癥。然而,鼓勵執(zhí)行和維持預期行為的動機對于大多數人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對于不感興趣或困難的任務。它需要有效的說服策略來激勵人們在沒有武力或脅迫的情況下對新行為采取行動。
理解動機和健康行為的心理概念改變理論可以幫助設計師開發(fā)產品或服務,以促進健康,并幫助他們堅持自我管理或減少慢性病的發(fā)生。
3.3.1.健康行為改變的動機類型
影響行為變化的因素是復雜的。雖然在術語的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大多數理論認為,對健康行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依賴于個體的態(tài)度和信念,社會影響,自我效能和不同變化階段的變量5Fishbein, M., Triandis, H. C., Kanfer, F. H., Becker, M., Middlestadt, S. E., & Eichler, A. (2001). 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 and behavior change.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3-17.。
從健康行為變化的主要理論,它們可以分為四個主要群體:內在的,人際的,生態(tài)的和過渡的。內在的是指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人際關系是關于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對行為的影響; 生態(tài)是指人的內在及外在環(huán)境之間的生態(tài)相互作用,甚至包括組織,社區(qū)和政策制定等更廣泛的背景;過渡性認為行為變化是一個變化過程,涉及不同階段的不同心理因素。本文及研究方向主要是關於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而致的心理及行為變化,由於篇幅所限,這里不詳細介紹。
3.4.行為變更維護的理論
為什么人們不能維持理想的行為變化和什么使人們維護它們?研究行為改變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一些行為改變的設計已經證明是成功的。然而,許多這些研究似乎只實現短期效應。事實上,了解如何保持一段時間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于需要從事長期行為改變的人,如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然而,關于如何保持行為的研究仍然不足。
這部分是提供一個理解什么導致行為的改變和如何維持預期的行為。在回顧文獻時,發(fā)現兩種理論與描述行為維護最相關:自我決定理論和Rothman羅斯曼的行為改變維護理論。同時,亦發(fā)現了一些與維持行為相關的概念,包括:反思,動機,自我效能以及自我決定。但是它們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如何與保持行為變化相關是不為人所知的。這部分是討論如何這些概念是相關的,并確定行為維護的決定因素。
3.4.1.動機的內在化和自我決定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維持行為有兩個關鍵條件:價值觀和技能的內化,并體驗自我決定。該理論認為,患者需要清楚地理解為什么他們需要通過內化來改變; 他們也擁有改變的技能和能力; 最重要的是,他們應該在過程中或在醫(yī)療環(huán)境中體驗自主,自我能力和與其他人的正面關聯(lián)的經驗,因為這種經驗對于內化是必要的,并且新的行為將更好地持續(xù)1Williams, G. C., Deci, E. L., & Ryan, R. M. (1998). Building health-care partnerships by supporting autonomy: Promoting maintained behavior change and positive health outcomes. Partnerships in healthcare: Transforming relational process, 67-87.。
表圖1. 行為改變過程和持續(xù)動機的模式
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內在動機需要促進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的內化和整合2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the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3Deci, E. L., & Ryan, R. M.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182-185.。內化是指“一個接受價值或規(guī)則的過程”,而整合是“個人更充分地將規(guī)則轉變?yōu)樽约簱碛械倪^程,以便它將從他們的自我感覺中產生”。(第60頁)。也就是說,內在化涉及自我意識和調節(jié)個人行為的動機。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連續(xù)過程,描述一個人的動機行為,從無動機到被動的順從,以至積極的個人承諾,通過對預期行為的價值內在化的程度而成。當一個人獲得更多的內在化時,持久性和更積極的自我感覺越大,并且參與的質量也被增強(第60-61頁)。
內化可以通過提供自主感,感知能力和正面的社交關系性來實現??梢酝ㄟ^提供相關信息和有意義的變化理由來支持自主,但不是通過外部控制或壓力。他們還需要有自我信心和能力來達至成功。它要求個人獲得相關技能并體驗執(zhí)行行動的能力。提供培訓和反饋,幫助負擔得起的變革技能和工具,以及在能力障礙或問題發(fā)生時提供必要的支持,這一切都會增加能力感。
社交關系性的感覺對于內在化也很重要,因為人們通常希望與他人建立積極的聯(lián)系。這對于外在動機的行為是特別重要的,尤其對於一些并不是有趣的行為。因為人們執(zhí)行行為可能主要是因為這個行為被其認為重要或與他們有密切關系的人,例如他們的家人,同伴群體或社會,所重視。因此它表明,促進社會聯(lián)系和支持促進歸屬感是必不可少的。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如果只有提供能力和相關性,沒有自主支持將不會實現自我決定。實際上,理論認為自主是促進受管制行為內在化的關鍵因素,因為它允許個人發(fā)展他/她自己的行動的一體化,即感覺行動或行為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一些實驗研究表明,如果為變革提供有意義的理論基礎,并為自主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它可以促進行為改變的內化和整合,即使它是無趣的行動4Deci, E. L., Eghrari, H., Patrick, B. C., & Leone, D. R. (1994).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2, 119-142.。自我決定理論認為,通過為人們提供自主的動機來內化價值和行為的意義以及環(huán)境支持比行為變化的受控動機更有效。
3.4.2. 羅斯曼的行為變更維護理論
另一方面,Rothman5Rothman, A. J. (2000). Toward a theory-based analysis of behavioral maintenance. Health Psychology, 19(1S), 64.專注于理解行為改變過程及其維護的決定因素。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干預策略的失敗是由于對健康行為改變過程的誤解。他認為,在指導行為改變的開始和維持階段有不同的心理過程,并且行為的決定因素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
據他說,雖然在開始階段發(fā)起行為改變的決定取決于對未來結果的有利預期,但是對繼續(xù)行為調節(jié)的決定則取決于對接收結果的感覺滿意度。也就是說,“關于行為維護的決定反映了重點的轉變,因為人們不再關心將要發(fā)生什么,更關心發(fā)生了什么。”6Rothman, A. J., Sheeran, P., & Wood, W. (2009). Reflective and automatic processes in the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dietary change.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8(1), 4-17.(第.S10頁)。雖然行為改變是由預期的有利結果產生的,但是經驗和接受的結果的持續(xù)滿足增強和保持行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意的感覺會減少,這可能影響行為的維持,除非經驗變成習慣。根據Rothman的觀點,滿意度的因素可以與人們對特定類別經驗的結果和滿意度的期望相關,這些經驗是不同的。此外,當行為改變通過在穩(wěn)定的語境中重復行為而變成習慣時,它隨時間而持續(xù)。
在飲食行為改變的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在行為改變的初始和維持階段識別兩個不同的決定因素,即反思系統(tǒng)和自動系統(tǒng)。反思系統(tǒng)需要邏輯思維和推理的主動認知過程,而這甚至可以是一個經驗而產生的;相比之下,自動系統(tǒng)相當于隨著時間推移而學習的積累的經驗集合。他認為,幾個決定因素在初始行為變化的階段很重要,它們包括:態(tài)度,社會規(guī)范,自我效能和意圖,這是行為變化的關鍵預測因素。然而,如果缺乏足夠的資源或社會和環(huán)境支持,強烈的意圖和高自我效能本身不能保證行為的改變將是成功的。所以他建議文本的作用是重要的,他們應該在行為改變過程中,特別是在維護階段時考慮。
羅斯曼(Rothman)認為,反思過程在新行為的開始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涉及審議和意圖形成,然而,他們不保證行為可以長期持續(xù)。相反,他認為自主在維持階段更重要,因為當行為變成習慣時,它需要最小的認知資源并且是永久活躍的。并且自動響應可能受環(huán)境提示的影響。在開始階段反思很重要,因為人們評價行為的價值,他們應該對自己執(zhí)行行為的能力有信心。在這個階段,健康信息是態(tài)度變化和意圖形成的關鍵。然而,當行為通過在穩(wěn)定的文本中反復響應而變成習慣時,其可以被保持而不反映他們的意圖或行為目標。在這個階段,行為變成自動持續(xù)并且從記憶或在特定文本(例如,食品包裝或健康食品菜單)中激活的習慣。因此,達到持續(xù)行為改變的目的應該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的習慣。
3.4.3.行為變更維護摘要
這些理論都提供了如何改變和維護行為的解釋。雖然在不同的方法中,但他們都在行為改變過程中共享一些常見的跡象:
行為改變的動機是一個過程;
內化和反思對于引發(fā)行為改變是重要的;
維持行為需要有持續(xù)滿足的經驗;文本在行為改變中起著重要作用。
這些概念的不同之處在于,對于自我決定理論,經驗的滿足來自于感覺自主的,感知的能力和正面的關聯(lián)性,其中更集中于預期行為的價值的內化和經驗的內在動機。對于羅斯曼來說,不同決定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行為變化階段發(fā)揮作用; 例如反思在初始階段更重要,而自動是保持行為必不可少的。他強調,習慣性行為的形成可以通過記憶反應和情境提示來激活。他還認為,滿意度是對執(zhí)行的結果的相應期望,但它也是相當個人的,因為經驗滿意的結果的感覺證明了行動的價值,證明其改變行為的初始決定是正確的和值得維持的,這就鼓勵更相似的行為。
總之,行為改變涉及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決定因素在每個階段至關重要。隨著時間的推移維持行為需要幾個因素:第一,它應該實現自主性,能力和相關性經驗,因為它們是心理健康的內在動機。其次,預期的行為需要滿足預期的結果,然而,個別的預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需要一個深入的理解。第三,它應該提供情境支持并制定不同的干預策略,以針對行為改變過程中的特定階段。
表4.說服性系統(tǒng)的CBS模型
3.5.持續(xù)行為改變的綜合模式
從上述文獻綜述與動機和幸福理論的融合,以及健康行為改變理論的變化,作者從而發(fā)展出一個綜合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它突出了行為改變和動機中的一些關鍵問題,特別是行為變化的每個階段的關鍵決定因素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維持行為。該模型如下所示(圖1)。
首先,說服和動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是高度相關的,通常結合使用在一起。在行為改變中,這兩個概念發(fā)揮兩種不同的作用,它們彼此支持。對于主動行為的改變,說服起著更加突出的作用,因為它需要說服人為什么有需要改變。然而,為了使改變發(fā)生,人需要有改變的動機。在這個階段,健康信息等說服策略更有意義,可以通過自我反思促進價值觀和意向行為的內在化。動機需要刺激和促進,以改變和維持行為。
第二,一個人的行為改變取決于他/她自己的態(tài)度和信念;對他的健康,風險和威脅,成本和利益的看法,以及參與行動的期望;并且所有這些可以由他/她的過去經驗和知識,以及他/她接收和感知的消息來塑造。
第三,為了發(fā)起改變,至少有三個要素發(fā)生,它們包括人的動機,觸發(fā)和能力。動機意味著該人具有改變的意圖,并且該人需要有信心處理執(zhí)行預期行為的能力;最后有一個觸發(fā)器的動作。觸發(fā)是引發(fā)變化的刺激,源自內部及外部環(huán)境,它可以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例如,它可能是因為同伴(正面+外部)的影響,或他/她想看起來好看(正面+內部)?;蛘?,他/她可以看到具有他/她具有的相似疾病(負面+外部)或他/她檢測到的一些健康警告信號(負面+內部),例如看到其他人的痛苦。它通常是更緊急,更嚴重和更高的威脅,是人感覺到要變化的更強的觸發(fā)。
第四,動機和行為變化不是靜態(tài)的,它經歷不同的階段,并且可能隨時波動。不同階段的個人或他們具有不同的知識和不同的參與水平有不同的需求,因此說服性的信息和動機策略應該根據他們的需要量身定制,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對于高參與度和/或對這方面知識高的人,使用認知類型的消息比情感類型的消息更有效。
第五,例如,保持健康的內在動機被發(fā)現比行為改變中的外在動機(例如金錢獎勵)更加強勒和持久。內在動機導致幸福,所以理解幸福的概念,并采納它到設計策略應該能夠激勵人從事長期行為的變化。另一方面,為了實現內在動機,需要內化,這是通過反思實現的過程。反思主要是一種調節(jié)行為的認知過程。
最后,行動和行為的變化將根據作為加強的行動的經驗來維持或撤消。正面的強化可以影響行為的重復和維持,反之亦然。持續(xù)的行為變化還涉及自我效能和行動的障礙; 如果該人察覺到他/她在該過程中不能克服障礙; 或有負面的感覺; 或這行動不再有意義和有價值,行動或行為將被終止。它還應提供不斷的刺激,例如更新的信息,以吸引用戶重新訪問或重復行為。由于反復的行為和經驗可以導致形成更長久的可持續(xù)的習慣。此外,可以形成新的行為也取決于人的社會和環(huán)境支持。
每個階段的行為變化的關鍵決定因素和干預的目的總結及設計策略如下(表3)。它表明,在行為變化的不同階段,它需要不同的關鍵決定因素影響行為,因此干預策略應相應設計和開發(fā),以適應變化過程中的不同需求。最后要提的是,雖然這個模型是關于健康行為的變化,但這種模式和干預策略應該同樣適合一般行為變化的情況。
為了提供更全面的設計和評估說服性互動系統(tǒng)的框架,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綜合框架。通過采用來自健康心理學,說服性溝通和用戶經驗的理論,以及來自文獻綜述的交互設計,制定了一個叫作CBS Model(內容,行為,社會)說服系統(tǒng)的框架。(表4)其中一些概念由Oinas-Kukkonen和Harjumaa1Oinas-Kukkonen, H. (2010). Behavior change support systems: A research model and agenda. In Persuasive Technology (pp. 4-14).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的說服性設計模型(PDM)中進行了修改。該框架可以用作這些類型的系統(tǒng)的評估標準。它包括三個主要部分:內容支持,行為支持和社會支持。
A. 內容支持部分
內容支持是指系統(tǒng)的內容和信息。它有助于通知,解釋,說服和教育用戶的行動。它包括為用戶提供適當信息和解決方案的信息的質素,形式和來源。關于內容支持的三個子集包括信息的陳述,可信性和相關性。內容信息需要是足夠的,可理解的,以及可信的,有用和有效的。此外,內容,技能集,布局和視覺設計等應與用戶相關,并且應該滿足用戶的目標和需求。
B. 行為支持部分
行為支持指的是交互系統(tǒng)中策略的執(zhí)行和實現。它由兩個子集 - 說服技術和互動因素組成。
A)說服性技術 - 是指可以指導用戶完成目標的技術,例如目標設定,獎品和獎勵,或教練。當對用戶感覺有意義和有價值時,說服和動機是有效的。提供希望和對結果的現實期望也很重要。這部分包括誘導 - 說服技術; 提供意義 - 為什么它需要改變的原因,以及改變的價值和好處; 前景 - 進行或不進行該行動的期望是什么。
B)互動因素 - 主要涉及系統(tǒng)的實現,其涉及可以幫助用戶實現其目標以及系統(tǒng)設計的性能的系統(tǒng)設計和特征。使用系統(tǒng)的經驗可以影響未來連續(xù)行動的動機和期望。這包括:
支持自主性 - 系統(tǒng)應為用戶提供自主性和個性化功能。
感知控制 - 它指可用性問題,并幫助用戶有效和高效地完成系統(tǒng)中的任務。
審美經驗 - 當與系統(tǒng)交互時,應該提供感覺,情感和智力上的滿足感。因為自我和正面情感體驗的感覺對參與使用系統(tǒng)是重要的。
刺激 - 系統(tǒng)應吸引人們的興趣,它可以通過更新信息或提供適當的挑戰(zhàn)來維持用戶長期的興趣。另外,支持人們的個人發(fā)展,并讓他們監(jiān)察自己的進步也很重要。最后,系統(tǒng)的交互性也是激勵使用該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
C.社會支持部分
社會支持是指促進與他人的社會聯(lián)系并尋求社會支持的設計特征。調查發(fā)現正面及積極的社會支持有助于維持健康的行為。社會聯(lián)系意味著系統(tǒng)應支持社交互動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即時反饋也是鼓勵和激勵互動,以及是誘導正面體驗的關鍵。社會關系亦能讓其他相類似情況的人作為模范,從而激發(fā)正面行為。它還應該努力鼓勵適當的行為。
4.1. 說服性系統(tǒng)的設計原則和指南
在本文作者的研究2Wong, S. K, B. (2015). Design for long-term behaviour chang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rsuasive interactive systems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 in self-management. PhD Thesi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中已經確定了幾個動機屬性,與表4中的建議的說服系統(tǒng)的CBS框架一致。這個框架強調,在系統(tǒng)中提供內容,行為和社會支持對于實現持續(xù)行為改變是至關重要的。它強調內容是促進行為改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為它有助于內化價值觀和建立自我效能;另一方面,行為和社會成分有助于促進,激勵,賦予和維持新的行為。應當注意,這些部件總是相互纏繞的并且在說服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中彼此支撐,只是一個部件在行為改變的不同階段可能更突出。該框架可作為指導方針,也可作為促進健康行為或其他正向行為的說服性系統(tǒng)的評估工具。
本文討論了說服技術的概念,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設計原則及框架。本文說明行為改變是有過程的,每個階段的決定性因素都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設計策略。而行為改變也跟用戶體驗有關,設計策略需要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及手段來達成。本文建議采用CBS框架,包括內容支持、行為支持、及社會支持,這可以提供設計說服系統(tǒng)的有用指引,也可以豐富這方面的知識和啟發(fā)未來的研究。
(責任編輯 童永生)
Design for Long-Term Behaviour Change - Concepts, Theories and Framework of Persuasive Design and Interactive System
設計直接或間接地對人們的個人和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在這方面,設計師在他們的設計工作中負有最大的責任,所以應該利用他們的力量創(chuàng)造人類的福祉。隨著醫(yī)療保健的范式轉變,現在從關注治療轉向預防和健康,而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重要。行為改變的設計是設計中的一種相對新的方法,由于對健康,可持續(xù)性和幸福感的日益增長的關注,它得到更多的注意。雖然這些概念在傳播設計中不是新的,但是如何將其應用到其他領域,如交互設計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將討論一些行為變化的設計概念和理論,特別是關注保持長期健康行為的變化。它確定了一些關鍵概念,并提出了一些框架和模型,用于開發(fā)和評估說服的設計及交互式系統(tǒng),以及為未來研究提供一些概念。
Design has a convincing infuence on people's personal and social lives, i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ays. In this respect, the designer has the greatest responsibility in their design work and should use their power to create the human’s well-being. As the paradigm change of healthcare is now shifting from focusing on treatments to prevention and wellness, health behaviour and lifestyle change is growing more important. Design for behaviour change is a relative new approach in design, it is gaining more attention due to the growing concerns about health,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 Although the concepts is not new especially in communication design, how to apply it to other domain such as interaction desig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som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design for behaviour change,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maintaining long-term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It identifes some key concepts and proposes some frameworks and models for developing and evaluating the persuasive design and interactive systems, as well as providing some insights for future studies.
行為改變;健康;動機;說服性技術;幸福
Behaviour change ; Health ; Motivation ; Persuasive technologies ; Well-being
黃詩桐,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博士,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