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這是一篇采用小小說文體寫就的佳作。小作者故意隱去了人物的真實姓名,用A、B代稱,顯示出小說所指的情形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擴大了小說的意旨。小作者著力刻畫了B的鮮明形象,細節(jié)生動傳神,如“B阿姨抓住了父親的手”“B阿姨一個人在房間里看書”……傳達出了后媽對A的理解和關(guān)愛之情。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標題獨特、新穎,“又見枝頭吐新芽”,把失去親媽、失去母愛,迎來后媽、重拾母愛,比喻為枯枝又吐新芽,比喻十分形象、貼切。
(李弗不)
A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
A上初三了,在學校一直很優(yōu)秀,一模考了700分,全校第一。老師們都說,他可以去全市最好的C中。
爸爸為了照顧A的飲食,決定給他找一個后媽。很快爸爸就帶了一個女人回家。
A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阿……阿……姨好。”女人淺淺地笑了,說:“你以后可以叫我B阿姨,或者……”B阿姨頓了頓,“可以叫我名字?!盇感覺這個女人能夠制造一種微妙的和諧氣氛,平淡、恬靜。
但是,對于這個陌生的女人,A還是不好意思叫出那一聲“B阿姨”。畢竟是后媽,他只好用“嗯”“哦”“啊”這三種簡單的語氣詞來交流。
一天,在餐桌上,B阿姨問A:“A,你喜歡吃什么呢?是海帶、雞肉、魚?還是……”A沒有回應B阿姨,只是默默地低頭吃著飯。B阿姨以為是A聽不清楚,便又問了一次。A卻仍然沒有說話,自顧自喝著湯,冒出一次:“這湯很好喝?!?/p>
父親卻覺得A是故意的制造不和諧,一把撥開那碗湯,斥罵A道:“喝什么湯!阿姨問你話呢!”A轉(zhuǎn)頭看向父親燒紅的眼睛,說:“這餐桌上還有第三個人嗎?”父親揚起手,準備一巴掌打下去時,B阿姨抓住了父親的手,說:“孩子還小……”
A在那一剎那認為,B阿姨是來攪和他們家的安寧的。
這種認知一直存在于A心中。A和B阿姨之間的隔膜越來越深,就像一條被風干的粗枝,無法再生出芽來。
這天,A放學回家已是九點多了。
一回到家,A發(fā)現(xiàn)父親和B阿姨在擺放碗筷,桌上的飯菜正冒著騰騰的熱氣。
B阿姨走上前來,幫A放下書包,說:“我和你爸爸決定以后都等你九點回家,吃飯……”“哦?!盇不冷不熱地回了一句,就埋頭吃起來。
A感覺今天的飯菜比較順口。
A準備回臥室復習,看見B阿姨一個人在房間里看書。借著微弱的燈光,A看見了書名——“中考營養(yǎng)餐”。B阿姨一邊看著,一邊念念有詞:“A喜歡雞肉……牛肉……”A盡管一言不發(fā)地轉(zhuǎn)身離開了,但他抬手抹眼淚的動作泄露了他的真實內(nèi)心。
接下來的日子,A都看見相同的場景:燈光下,B阿姨研究著那本書上的菜名,念念有詞。
中考的前一晚,A很早就回來了,B阿姨準備好的熱飯熱菜很可口。吃到一半時,B阿姨突然離開了餐桌,轉(zhuǎn)身到廚房拿了一只燉蠱,說:“你把這燉湯喝了,對腦子好。”
A慢慢地喝了下去,覺得湯里的熱度溫暖了他本已冰冷的內(nèi)心,一陣暖流涌向心中,A感受到了風干的樹枝要發(fā)芽。
晚上,B阿姨來到A的房間,說:“晚安。A,明天考試要加油!”A轉(zhuǎn)過頭來:“哦,好的,晚安B阿姨?!?/p>
此時,心頭一陣暖風吹過,A仿佛看見心中枝頭吐出嫩嫩的芽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