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丹
[摘要]目的 探討三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中藥對胃潰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潰瘍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采用雷貝拉唑、克拉霉素聯(lián)合阿莫西林的三聯(lián)方案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四磨湯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同時對兩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Hp)根除率及IL-6水平進行對比。隨訪6個月,觀察患者病情復發(fā)情況。結果觀察組治愈率為65.0%,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治愈率為33.0%,總有效率為76.0%;觀察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Hp根除率為90.0%,對照組患者Hp根除率為67.0%,觀察組Hp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IL-6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6水平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觀察組復發(fā)10例,復發(fā)率為10.0%;對照組復發(fā)26例,復發(fā)率為26.0%;觀察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7.055,P<0.05)。結論 三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中藥療法治療胃潰瘍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降低IL-6水平及復發(fā)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胃潰瘍;雷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IL-6
胃潰瘍的發(fā)病率較高,且容易反復發(fā)作,是一種慢性疾病。引起患者發(fā)生胃潰瘍的因素較多,飲食不規(guī)律是重要因素之一,其病理機制一般被認為是胃黏膜防御因子以及胃黏膜損傷攻擊因子之間失去了嚴重的平衡,攻擊因子包括Hp感染、胃酸的大量分泌、膽酸、胃蛋白酶等,防御因子包括胃黏膜血流的再生能力、上皮細胞再生因子、前列腺索、重碳酸氫鈉鹽等。胃潰瘍的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胃脘泛酸、強烈疼痛、暖氣以及食欲不振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快速、有效治療胃潰瘍具有積極意義。中醫(yī)學中認為胃潰瘍是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導致的,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主要堅持舒肝理氣、健脾益氣以及活血化瘀的治療原理。對此,本研究探討雷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中藥治療胃潰瘍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潰瘍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3~71歲,平均(36.4±4.9)歲,病程1~7年,平均(3.6±1.5)年,患者的潰瘍直徑在4~13mm,平均直徑為(7 82±2.34)mm;潰瘍部位:胃角部13例,胃大彎部11例,胃小彎部9例,胃竇部17例;治療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3~72歲,平均(36.6±4.7)歲,患者的潰瘍直徑在5~12mm,平均直徑為(7 79±2.16)mm;潰瘍部位:胃角部12例,胃大彎部11例,胃小彎部10例,胃竇部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組標準
所有患者出現(xiàn)泛酸、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符合胃潰瘍的臨床診斷標準,經內鏡和x線檢查確診,全部患者均自愿參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協(xié)議;排除出血、穿孔等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精神疾病、經系統(tǒng)抗?jié)兯幬镏委?、胃部腫瘤及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患者。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服用雷貝拉唑10mg/次,1次/d、克拉霉素0.25g/次,2次,d以及阿莫西林0.5g/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四磨湯,組成人參6g、檳榔9g、沉香6g、烏藥6g,若體壯氣實而氣結較甚,大怒暴厥,心腹脹痛者,可去人參,加木香、枳實以增其行氣破結之力;大便秘結,噯氣腹?jié)M或腹痛,脈弦者,可加枳實、大黃以通便導滯。水煎服,1劑/天。兩組均以10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同時對兩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Hp)根除率進行比較。對兩組患者IL-6進行檢測,清晨對患者空腹靜脈血進行采集,采集量為5mL,離心處理后抽取血清,應用ELISA法進行檢測,檢測流程遵循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隨訪6個月,觀察患者病情復發(fā)情況。
1.5療效標準
治愈:暖氣、泛酸以及上腹部壓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潰瘍和周圍炎癥消失,隨訪未復發(fā);顯效:噯氣、泛酸以及上腹部壓痛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經胃鏡檢查潰瘍大部分消失,周圍存在少許炎癥;有效:噯氣、泛酸以及上腹部壓痛等臨床癥狀部分改善,經胃鏡檢查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周圍存在炎癥;無效:噯氣、泛酸以及上腹部壓痛等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經胃鏡檢查潰瘍面積縮小50%,周圍炎癥明顯??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t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為65.0%,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治愈率為33.0%,總有效率為76.0%;觀察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Hp根除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Hp根除率為90.0%,對照組患者Hp根除率為67.0%,觀察組Hp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6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IL-6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IL-6、IL-8等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6水平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復發(fā)率隨訪
觀察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觀察組復發(fā)10例,復發(fā)率為10.0%;對照組復發(fā)26例,復發(fā)率為26.0%;觀察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7.055,P<0.05)。
3.討論
胃潰瘍是一個多發(fā)病和常見病,在消化科中占有較大比例。近幾年,患病人數(shù)不斷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胃潰瘍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病因復雜多樣,迄今未完全清楚,為綜合因素所致。其中,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化學因素、生活因素、精神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等。目前證實的主要病因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胃蛋白酶和胃液的消化作用。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Hp胃炎患者的IL-6、IL-8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由于病情的不斷發(fā)展,炎癥刺激不斷加重,機體不斷地釋放出與之相關的炎癥因子,從而造成自身免疫系統(tǒng)失衡,機體無法做出正常的免疫應答,致使病情不斷加重,而IL-6、IL-8分泌增加,同時也加重了對胃黏膜的損傷。此外,還有報道認為胃潰瘍的發(fā)生和胃黏膜的致潰瘍因素與保護因素之間失衡密切相關。因此,臨床治療思路是增強黏膜的保護因素,同時消除黏膜的損害因素。雷貝拉唑是一種苯并咪唑環(huán)類化合物,能夠附著于胃壁細胞表面,通過抑制H+-K+-ATP酶進而控制胃酸的分泌,為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揮作用的條件。相關研究顯示,雷貝拉唑是新型質子泵抑制劑,該藥具有較廣的幽門螺桿菌活化范圍,可以持久、快速、有效抑制胃酸。而克拉霉素屬于大環(huán)內脂類抗生素,穩(wěn)定性較強,能殺死幽門螺旋桿菌。腸道對阿莫西林的吸收率比較好,且阿莫西林穩(wěn)定于酸性條件,具有較強的穿透細胞壁的能力,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強的殺傷效果。
胃潰瘍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范疇,中醫(yī)認為胃潰瘍發(fā)病主要是脾胃較弱、氣虛血虧、肝脾失調等所致,基本病因為脾胃太弱,臨床給藥以益氣健脾、疏散血淤、理氣疏肝等為基本原則;四磨湯,組成人參、檳榔、沉香、烏藥等中藥材,方中烏藥順氣舒肝,檳榔助烏藥行氣化滯;沉香順氣降逆以平喘;然行氣降氣之品每易傷氣,故用人參益氣扶正,使郁結散而正不傷,諸藥合用,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并調節(jié)腸胃功能,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臨床治療胃潰瘍療效顯著。研究表明,觀察組治愈率為65.0%,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治愈率為33.0%,總有效率為76.0%;觀察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Hp根除率為90.0%,對照組患者Hp根除率為67.0%,觀察組Hp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IL-6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6水平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觀察組復發(fā)10例,復發(fā)率為10.0%;對照組復發(fā)26例,復發(fā)率為26.0%;觀察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7.055,P<0.05)。提示三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中藥療法治療胃潰瘍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及復發(fā)率??傊哪?lián)合三聯(lián)療法治療胃潰瘍臨床療效顯著,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患者恢復快,較少復發(fā),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