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銀屏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日前落下帷幕,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女生武亦姝奪冠,才學征服了億萬觀眾。
“她的成功更多取決于自己長期以來的內(nèi)在渴求,與外界關聯(lián)不大?!鄙虾偷└街姓Z文教研組組長、特級教師黃榮華說話直截了當,“從這么多成年人和孩子對武亦姝等人的‘追星熱情來看,他們內(nèi)心對詩詞的渴求并沒有得到滿足,上升空間很大?!?/p>
十余年來,上海復旦附中一直探索古詩文課堂教學?!白叩煤眯量啵 秉S榮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學深有體會: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下,古詩文多被視為“語言材料”,學生們只是機械記憶與練習,背離了其作為“文學”和“文化”的本質。那么,古詩文學習如何走出應試教育的藩籬,讓孩子們獲得審美體驗,貫通古今文化,從而受益終身?近日,記者采訪了黃榮華,且聽他一一道來。
實現(xiàn)古今生命聯(lián)通才能享得詩中情味:我們的學校教學教了太多零碎的知識點,而不是文化。《中國詩詞大會》有一道題是:“李白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謝公指誰?”答案是“謝靈運”。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老師不會想到為學生講述李白和謝靈運的淵源。
經(jīng)典詩文是作家生命的轉化,凝結著作家獨特而濃郁的生命情意。倘若不能與作家的生命情意聯(lián)通,文字的活性就不能顯現(xiàn)。用己心感知古詩文作者的生命存在,實現(xiàn)古今生命的聯(lián)動、聯(lián)通,才能真正享得情味,獲得真理。例如《詩經(jīng)》的開篇《國風·周南·關雎》,其核心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即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于是白天也想,夜晚也念,日夜為之所動。讀這首詩,就一定要調動內(nèi)心曾經(jīng)擁有的某種為之所動的求索情愫,去感知作家細膩的心理過程,在互動之中融為一體。
學校教育要堅持“小言”“大道”并舉:目前國家課程設置中,古詩文教學占有約三分之一的分量。除此之外,平時多數(shù)情況下古代文化教育都沒有課程保證。但應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詩文教育,沒有科學完善的課程設置、不融入日常教學不可能達到目的。
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落實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堅持在課程中以中華古代文化知識體系的存在方式展開,基本維護以“經(jīng)”為中心、以“史”“子”“集”為拱衛(wèi)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體系,即以《論語》為核心,將儒家其他經(jīng)典如《詩經(jīng)》《左傳》《孟子》等作為重點,參以先秦諸子和先秦歷史著作的其他幾家,旁涉秦以后的歷代詩歌及《文心雕龍》《詩品》等著作。在具體學法指導上,我們堅持“小”“大”并舉、以“大”為重的原則。這里所謂“小”即古詩文之“言”,所謂“大”即古詩文所宣示、所拱衛(wèi)之“道”——中國人所追求的天人同構的宇宙秩序。
教育超越功利須實現(xiàn)兩個轉變:教育本來有兩大意義——功利意義與審美意義。前者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后者通過如信仰、理想、道德和理智等方面的教育,啟發(fā)、引導學生進入審美人生,實現(xiàn)渴望自由的心靈對現(xiàn)實世界的超越,從生命黑暗之地抵達光明之巔。教育理所當然應當超越功利而實現(xiàn)審美。在當今應試教育沒有根本改變的情境中,如果想于此有所作為,恐怕就要努力實現(xiàn)兩個轉變:首先就是要將“關于考試”的知識與技能教學,變成“關于學生生存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教學,將“為考試分數(shù)而教學”的知識與技能,變成“為學生的生命發(fā)展而教學”的知識與技能。換言之,就是將“關于考試知識”的教學,變?yōu)椤瓣P于我的生命需要的知識”的教學。
來源《光明日報》( 2017-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