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擇取本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患者47例,對患者行螺旋CT診斷,對比CT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結果:CT診斷結果為硬膜囊受損11例,椎間盤部分脫出15例,韌帶肥厚7例,側隱窩狹窄6例,椎間孔狹窄7例,檢出率為97.87%,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組間差異統計學意義并不具有顯著性,即P>0.05。結論:螺旋C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臨床診斷中,具有非常顯著的應用價值,可以為患者進一步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數據,值得在臨床醫(yī)學中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椎管狹窄;CT診斷
中圖分類號:R681.5;R445.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3.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oncurrent spiral CT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stenosis. Methods: Pick in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14-March 2016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stenosi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47 cases of patients underwent spiral CT diagnosis, contrast CT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athologic results. Results: The CT results are the dural sac damaged in 11 cases, intervertebral disc part out 15 cases, ligament hypertrophy in 7 cases, 6 cases of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and intervertebral foramen stenosis in 7 cases, detection rate of 97.87%, compared with surgical pathologic results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namely, P>0.05. Conclusion: Spiral CT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stenosis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has very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value, can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ata, worthy of widesprea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medicine.
Key Words: Lumbar Disc Prolapse; Cervical Stenosis; CT Diagnosis
椎間盤突出癥屬于常見性神經性疾病,主要發(fā)病機制為基于一種,或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患者腰椎間盤的外部環(huán)狀保護層出現破裂,受活動性擠壓,椎間盤中溢出大量髓核[1],聯合殘存的纖維,共同對外部神經造成擠壓,繼而導致環(huán)外后縱韌帶部位突出。如果發(fā)生退行性變、腫瘤,或是創(chuàng)傷等情況,病情極易發(fā)展為椎管狹窄[2]。本院為了提高該病癥的臨床診斷效果,對患者行螺旋CT檢查,具體實驗內容如下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患者47例。其中,有29例為男性患者,18例為女性患者,年齡介于32歲-65歲之間,平均為(44.7±3.6)歲;病程介于5個月-33個月之間,平均為(24.3±4.4)個月。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硬膜囊受損11例,椎間盤部分脫出16例,韌帶肥厚7例,側隱窩狹窄6例,椎間孔狹窄7例。
1.2 診斷方法
對患者行螺旋CT診斷:所用儀器設備為GEprospeedAI型螺旋CT掃描機,取患者的平臥位,將患者雙下肢屈曲,電壓設定在120kV左右,電流設定在300mA左右,螺旋因子設定成0.75,層厚設定在3mm左右,層間距等同于層厚,單層掃面時間控制在1.5s左右。通過計算機多平面工作站對原始圖像信息進行處理,并擇取2名影像學知識以及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的醫(yī)生閱片。
1.3 觀察指標
記錄47例患者的螺旋CT檢出結果,并將其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比,判定螺旋CT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47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患者的診斷數據,計數資料的體現形式設定成(n,%),Χ2檢驗數據對比差異,計量資料的體現形式設定成( ),t檢驗數據對比差異,本次實驗存在顯著性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為P<0.05。
2 結果
CT診斷結果:硬膜囊受損11例,椎間盤部分脫出15例,韌帶肥厚7例,側隱窩狹窄6例,椎間孔狹窄7例,檢出率為97.87%,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組間差異統計學意義并不具有顯著性,即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本次實驗過程中,CT檢出率為97.87%,與手術病理的100.00%較為接近,即數據組間差異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符合董健康研究結果[3]。
腰間盤突出,即腰椎間盤疝,多發(fā)區(qū)域為L4/5、L5/S1,參考突出組織類型,可以劃分為髓核突出、纖維環(huán)突出?;谔囟ㄕT因的作用,例如,特定量沖擊力、反復損傷等,增加壓縮載荷力度,纖維環(huán)薄弱處,例如斷裂處、蛻變裂隙處,便會發(fā)生髓核疝出情況。
如果髓核由纖維環(huán)破裂處沖出,但是外層纖維環(huán)并不存在裂損情況,而該部分纖維環(huán)受到推擠作用,向腰間盤輪廓之外突出,則為椎間盤突出。臨床表現多為活動功能障礙、腰腿疼痛。椎管狹窄則是患者出現退行性病變,或是遭受創(chuàng)傷后,發(fā)生的一種病變。如果椎間盤突出患者存在椎管狹窄病癥,將會進一步加重病癥的疼痛感,即,患者在進行輕微活動時,都存在較大的髓核外流、突出的可能性,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學習以及生活等,因此,有效的臨床診斷方法至關重要。
臨床醫(yī)學中,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的主要診斷方法為腰椎X線檢查,由于該方法無法對椎間盤突出情況以及周邊神經根的壓迫情況進行直接顯示,因此,該方法的檢出率并不理想,無法為患者的進一步治療提供有效數據。而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影像技術日益普及,螺旋CT逐漸發(fā)展成腰椎病變臨床診斷的主要方式,腰椎間盤突出癥經CT檢測,影像圖為椎體后方存在新月形、半月形、邊緣不規(guī)則形以及丘狀軟組織腫塊突出,而且具有較高的密度,CT值一般介于60HU-100HU之間,有時存在鈣化情況。而偏側形椎間盤突出則普遍存在側隱窩狹窄、椎管狹窄、脊髓水腫、神經根水腫、硬膜囊受壓等情況,主要受到髓核間接壓迫,或是直接壓迫的影響,或是基于髓核推壓的作用,致使神經根發(fā)生移位[4]。
螺旋C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并發(fā)椎管狹窄臨床診斷中,主要有兩方面優(yōu)勢:其一,診斷準確率高,且支持三維重建;其二,檢查周期較短,經濟性能顯著。不過,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兩點:其一,詳細分析患者病情,以變椎間盤為掃描重點;其二,L5/S1椎間隙和上層面椎間隙并不具有平行關系,因此,需要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分析掃描結果。
4 結語
綜上,螺旋C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管狹窄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鄭孝群.螺旋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45例[1]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06(30):206-207.
[2]李海云.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CT診斷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1]新,2010,07(24):113-115.
[3]董健康.對于螺旋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1]45例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4,04(35):362-363.
[4]張文作.螺旋CT診斷腰椎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70例分[1]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3,07(10):18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