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生
本月底,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辦了一個“京滬粵職業(yè)社工薪酬結構研討會暨廣東省社工薪酬指導意見研討會”,來自北京市社會工作協(xié)會、上海社會工作協(xié)會,以及省內的社會工作聯(lián)合會、廣州市、深圳市、珠海、順德、東莞等地行業(yè)協(xié)會的代表就當?shù)厣绻徫辉O置、薪酬結構等進行了通報和廣泛、深入的討論。
社工薪酬問題,一直被當作這個行業(yè)的職業(yè)天花板來看待,即是說從業(yè)的社工很容易就達到了職業(yè)報酬的“屋頂”,沒有上升的空間了,這就迫使從業(yè)幾年的“資深”社工轉行了。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似乎這個說法是站得住腳的,薪酬“天花板”是社工流失嚴重的根本原因。
會上,大家試圖提出一個理想的社工薪酬體系,并且想形成一個“社工薪酬指導意見”。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yè),社工職業(yè)薪酬體系該怎么制定?其依據(jù)是什么?確實需要好好研究。
情況確實如此嗎?破解的路徑是這樣嗎?
我想,尋找路徑之前,有幾個問題是必須先搞清楚的,否則,可能會找偏了路。
第一個是要認清社會工作行業(yè)、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工作崗位的性質問題。因為大多數(shù)人談到薪酬,都以事業(yè)單位為參照。我想,這可能與兩個因素相關,一是社會工作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二是目前主要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經(jīng)費。我認為,作這個掛鉤,是一個認識誤區(qū)。社會服務機構不是事業(yè)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是基于公共服務管理理念的,講求“成本”、“效益”、“效率”,通過“市場化機制”來調配服務資源,這些背景,本身就不希望社會服務機構成為“另一類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是提供公共服務的一個力量,但與黨政部門、事業(yè)單位是不同的,其民間性、自治性是其根本特征。
第二個問題,是要充分認識政府購買服務中的社會服務機構薪酬問題。首先,政府購買服務,是受預算法、采購法、合同法管轄的。政府與社會服務機構的關系是合同關系,這本身就是市場化的行為,是政府通過市場機制來調配公共服務資源和帶動社會資源。其次,不管是項目購買,還是崗位購買,社工的薪酬都在其購買預算里面支付。從這個角度看,倒是可以參照事業(yè)單位來進行購買項目經(jīng)費預算。但這只是為政府購買服務提供人力資源成本的預算參考而已。
第三個問題,是要明白社會服務機構的薪酬機制應該由市場機制來調節(jié)。這包含四個方面,一是薪酬的自主權在社會服務機構;二是薪酬水平由市場調節(jié);三是薪酬管理屬于社會服務機構的法人治理范疇,屬于機構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其決定權在于員工代表大會和理事會;四是其薪酬制度要接受政府法定福利所確定的最低工資保障的管轄。
因此,社會服務機構的薪酬問題,是機構自身的人力資源管理范疇的問題,從全局看,是無法與事業(yè)單位進行掛鉤或者參照的。社會服務機構要破解目前這個行業(yè)起步階段社工薪酬偏低、薪酬結構不完善、薪酬管理不夠規(guī)范等問題,要突破行政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