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琛
[摘要]討論教學是一種為促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小組學習教學方法。如何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需要不斷探索,而怎樣分組也是其中值得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通過對本科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探究在四種不同任務情境假設下性別、成績、年級對分組方式的選擇有何影響,分析得出男同學更容易考慮自身對于分組方式的偏好,女同學則更容易考慮任務需求;班級成績排名前10%的同學對分組方式的偏好最不顯著,成績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同學對于分組方式的選擇多考慮自身對于各分組方式的偏好而非任務需求。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對于分組方式的偏好越來越顯著,高年級同學顯示出明顯地基于自身偏好和認知而非基于任務需求進行分組選擇的特點。
[關鍵詞]討論教學;分組方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G42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5-5843(2017)07-006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7014
一、引言
課堂教學是高校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高校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形成能力,使其成為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的基本途徑之一。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方法確保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在學習中主觀能動性,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1]。Johnson & Holubee在1993年將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定義為“一種以小組學習為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2]。在通常情況下,教師往往讓學生自行選擇小組成員或讓座位就近的幾位同學組成小組,這似乎是便利且可行的方法,但如果考慮到任務的不同、紀律的需要,甚至學會與不想合作或沒有考慮過的同學進行合作帶來的好處,如何分組就會成為討論學習正式開始之前十分重要的準備環(huán)節(jié)。
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即便采用同一種分組方式教授同樣的內(nèi)容,由于對象不同,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已有若干研究證明了各學習領域中性別、成績、年齡帶來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等方面的差異結果。早在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E.麥科比(E.Maccoby)和C.杰克林(C.N.Jack-lin)在對已有性別差異的大量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給出了4項性別差異:女孩比男孩有更強的語言能力;男孩比女孩有更好的視覺空間能力;男孩比女孩有更強的數(shù)學能力;男孩比女孩更具攻擊性。由此,他們推斷女性在能力和天賦上處于弱勢[3]。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這一類研究結論或許有待探討,但根據(jù)不同教學對象間認知特性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無疑是教育領域經(jīng)久不衰的議題。
二、問卷調(diào)查的基本情況
(一)問卷內(nèi)容的設計與樣本的發(fā)放情況
本次調(diào)查采取偶遇抽樣的方式,在2016年12月對貴州醫(yī)科大學的本科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目的是探求不同性別、成績、年級的群體對各種分組方式的接受程度,以及探究性別、成績、年級對學生在不同任務情境假設下所選擇的分組方式有何影響。
問卷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對學生基本信息的調(diào)查,包括:性別、年級、成績等信息。二是對討論式教學中分組方式的選擇進行調(diào)查:①對各分組方式的總體接受程度進行調(diào)查。②對在不同任務情境假設下會選擇何種分組方式進行調(diào)查。任務情境假設包括:有助于完成高難度的任務、有助于提高任務的完成效率、有助于遵守紀律與規(guī)則、有助于提高思維的多樣性。 分組方式包括:座位最近的同學組成小組、以選擇的任務來進行分組(學生與和他選擇相同任務的同學組成小組/所有選擇不同任務的學生組成小組)、自行挑選搭檔、建立共同點小組(例如有共同的興趣、共同的特長)、建立特長/興趣互補小組、教師分配、隨機分組。在每種任務情境假設下可選擇多種分組方式[4]。
問卷共發(fā)放70份,回收54份,回收率為77.1%,其中7份因填寫不完整作廢。
(二)利用spss軟件對調(diào)查進行總體分析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信度分析,克隆巴赫α系數(shù)(Cronbachs Alpha)為0924,可推斷問卷內(nèi)部信度很好,可利用此調(diào)查結果進行分析。
三、調(diào)查結果及分析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對調(diào)查進行多重響應(Multiple response)分析,題項采用多重二分法記錄(50個個案),其中性別:1—男,2—女;年級: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成績:1—班級成績排名前10%、2—班級成員排名、11%~25%,3—班級成績排名26%~50%、4—班級成績排名51%~75%、5—班級成績排名后25%。就接受何種分組方式及4種任務情境假設分別建立多重響應數(shù)據(jù)集。本題中響應變量均是0-1值,所以本例采用計數(shù)值(count value)為1進行多重響應頻率分析。為使分析結果更直觀,不同的性別、成績、年級在各任務情境假設下會選擇何種分組方式的多重相應分析結果均采用折線圖展示。
(一)性別對選擇分組方式的影響
分析顯示,女同學對各種分組方式的接受度整體偏高,即使接受度最低的兩種分組方式——座位最近的同學組成小組、選擇的任務來分組,其選擇的人數(shù)比例仍占受訪女同學人數(shù)的6875%。男同學對于分組方式的選擇偏好更為顯著,選擇各分組方式的人數(shù)百分比的高低差值較女同學更大(如表2)。
1男性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傮w而言,男同學對于自行挑選搭檔、建立共同點小組及建立特長和興趣互補小組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偏好。面對有助于紀律和規(guī)則的任務要求時,其選擇曲線最為平緩,即認為在該情境下選擇各分組方式的差異不大;面對高難度任務與考慮完成任務的多樣性要求時,其選擇的曲線十分相近,故可推測男同學認為這兩項情境所適用的分組方式幾乎沒有區(qū)別,峰值都集中在自行挑選搭檔和建立特長與興趣互補小組的分組方式上;面對提高任務的完成效率的要求時,其所選擇的分組方式偏好最為明顯,選擇建立特長與興趣互補小組的人數(shù)比例達9444%(如圖1)。
圖1男性在4個任務情境下的分組方式選擇
2女性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與男同學相比,女同學選擇分組方式的曲線更為平緩,高低值落差僅為50%,但對于自行挑選搭檔仍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偏好??傮w來說,在各任務情境下,女生表現(xiàn)出無明顯分組方式選擇偏好的特點。另外,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分配與隨機分組兩種分組方式選擇的人數(shù)最少,但在有助于紀律和規(guī)則的任務設定下,女生選擇教師分配建組的人數(shù)比例為71.88%,遠高于男生的比例(4444%)(如圖2)。
(二)成績對分組方式選擇的影響
班級成績排名在前10%、11%~25%、26%~50%、51%~75% 4個成績段的同學對于分組方式的接受程度較為接近,各分組方式選擇的人數(shù)比例多處于60%~80%的區(qū)間(除排名前10%受訪者,其他受訪者都選擇了自行挑選搭檔的分組方式,排名51%~75%的受訪者中僅有40%的人認同以選擇的任務來分組)。班級成績排名后25%的受訪者對于各分組方式的接受程度總體較低,其中認同以選擇的任務來分組的人數(shù)比例僅為20%(如表3)。
1班級成績排名前10%的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對5個成績段同學的選擇分組方式進行分析,成績排名前10%的同學顯示出選擇曲線最為平緩的特點。這部分同學也較為傾向自行挑選搭檔的分組方式,尤其是在高難度和提高任務完成效率的情景下,選擇該分組方式的人數(shù)比例達到100%,且與其他分組方式的選擇人數(shù)比例差較大。此外,面對高度任務和提高完成效率的情境選擇曲線較為相似;有助于紀律和規(guī)則及任務多樣性情境選擇曲線較為相似,這種現(xiàn)象也有可能是問卷題目設置造成的(如圖3)。
2班級成績排名11%~25%的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在班級成績排名11%~25%同學的選擇分組方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其選擇曲線較為集中。對于這部分同學而言,各設定情境對于其選擇的影響并不明顯,其對于分組方式的選擇更多地取決于自身對于各分組方式的偏好。從圖4中可看出,選擇人數(shù)比例相對較高的分組方式為自行挑選搭檔、建立共同點小組與建立特長、興趣互補小組。此外,在該成績段內(nèi),當面對提高任務的完成效率時,認同以選擇的任務來分組的人數(shù)最多,為75%;當面對有助于紀律和任務時,認同由座位最近的同學組成小組的人數(shù)最多,為6667%(如圖4)。
3班級成績排名26%~50%的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與上一組的同學一樣,班級成績排名26%~50%的同學的選擇曲線也較為集中,尤其是面對高難度任務、提高任務完成效率及有助于完成任務多樣性的情境時,三條選擇曲線高度相似。分組方式的選擇集中在以選擇任務來分組、自行挑選搭檔、建立共同點小組、建立特長和興趣互補小組4種方式,選擇人數(shù)比例皆達6667%以上,但與上一組同學相比,該組同學選擇曲線的高低值差更為明顯(如圖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性別在不同情境下對分組方式選擇的分析也同樣呈現(xiàn)出選擇曲線非常集中的現(xiàn)象,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現(xiàn)象是否由性別因素造成,就5個成績段中受訪者的性別比例進行了交叉分析,結果如下:成績排名11%~25%的受訪者中,女生占比達917%,會對該成績段的分析結果有較大影響,前10%的受訪者中,女生比例也達714%,但兩個成績段分組方式選擇曲線卻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態(tài)勢。線性同樣非常集中的26%~50%成績段的受訪者中,男女比例卻幾乎對等。故可知,性別并非上述曲線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如表4)。
4班級成績排名51%~75%的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除了表現(xiàn)出對于自行挑選搭檔的分組方式有較明顯的傾向之外,成績排名51%~75%的同學的選擇大體顯示出偏好顯著但無明顯規(guī)律的特點。但與前兩組同學不同,該組同學更傾向于基于任務情境假設做出分組方式選擇,如在4種情境假設下,除了有助于紀律和規(guī)則時選擇教師分配的分組方式的人數(shù)比例達到80%之外,其余3種情境對于該分組方式的接受度都非常低,說明這部分同學較重視各種不同的任務需求,而非自身對于各分組方式的喜好(如圖6)。
5班級成績排名后25%的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雖然與前一組同學一樣,成績排名后25%的同學的選擇也顯示出偏好顯著但無明顯規(guī)律的特點,但其對于各分組方式的選擇既難以用折線圖走勢進行分析,也無法用各情境假設的特征進行解釋。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受到樣本量較小的影響(如圖7)。
總體而言,各任務情境假設下,班級成績排名前10%的同學對所有分組方式均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接受度,包括其他成績組同學接受度較低的兩種分組方式——座位最近的同學組成小組與教師分配。班級成績排名11%~25%與26%~50%的受訪者的選擇表現(xiàn)出高度的相似性,選擇人數(shù)較多的分組方式集中在自行挑選搭檔、建立共同點小組、建立特長和興趣互補小組上。班級成績排名51%~75%的同學對分組方式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與班級排名前10%的同學選擇的相似性,且與前兩組同學明顯不同,基于任務情境假設做出分組方式選擇,而非自身對于各分組方式的喜好。成績排名后25%的受訪者的選擇顯示出好惡明顯但缺乏規(guī)律的特點,這部分同學在各情境下的選擇差異較大,與其他部分的同學也未顯示出共同點,但大致顯示出對以選擇任務來分組、建立共同點小組、教師分配與隨機分組4種分組方式的消極態(tài)度。
(三)年級對分組方式選擇的影響
大四的同學無論面臨什么樣的任務,都傾向于自行挑選搭檔和建立特長興趣互補小組選擇2種選擇方式,且偏好十分明顯——對于教師分配(0人選擇)和隨機分組的接受度低。大一、大二的學生對所有分組方式的接受程度相近,大一的受訪者在面對各分組方式時,選擇人數(shù)比例差距最小。四個年級的同學對于自行挑選搭檔、建立共同點小組、建立特長和興趣互補小組3種分組方式的接受程度都較高(如表5)。1大一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與分組方式接受度的詢問結果類似,大一受訪者對于4個任務情景假設下的各種分組方式的選擇曲線最為平緩、線型較為分散。這說明大一受訪者對于各分組方式的偏好最不明顯,且在選擇分組方式時較少受到對于分組方式本身偏好或反感的主觀影響。通過分析可知,大一受訪者對于自行挑選搭檔的接受程度總體最高,選擇人數(shù)比例集中在6667%~7917%的區(qū)間內(nèi);在面對高難度任務、提高任務完成效率及有助于完成任務多樣性的情境下,對于建立共同點小組與特長、興趣互補小組的偏好也相對明顯(如圖8)。
2大二受訪者的分組方式選擇分析。與大一相比,大二同學選擇分組方式的選擇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選擇更為集中,尤其對于建立共同點小組、建立特長、興趣小組和教師分配的分組方式,無論在何種情景假設下,選擇人數(shù)都非常相近;其二是選擇人數(shù)的曲線傾斜幅度更大,說明大二同學對于各分組方式的偏好與反感都較大一更為明顯(如圖9)。
3大三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大三受訪者對于各分組方式的偏好與反感較大一、大二年級強烈,在各任務情境下都有其明確偏好的1~2種分組方式,且出現(xiàn)了100%的受訪者都接受某種分組方式的現(xiàn)象,如在高難度情境下,100%的大三的受訪者都同意以選擇的任務來分組;在提高任務完成效率的情境下,100%的受訪者選擇了自行挑選搭檔的分組方式;在有助于紀律和規(guī)則的情境下,100%的受訪者選擇了由教師分配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本次調(diào)查中教師分配的分組方式接受程度最高的情況(如圖10)。
4大四受訪者選擇分組方式的分析。大四受訪者的選擇曲線最為集中(5種分組方式曲線完全重合) 且高、低值差距較大,說明大四受訪者對于各分組方式偏好與反感非常明確,并且其對于分組方式的選擇大多是基于對該分組方式的認知,而非對于各情境下適用哪種分組方式的理性推斷。
四、結論
綜上分析,性別對分組方式選擇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在不同的任務情境下,男性受訪者對固定的幾個分組方式的接受度較高,在選擇分組方式時,他們更容易考慮自身對于分組方式的偏好。女性受訪者對所有分組方式的接受度都處于較高的水平,且分組方式的選擇更多是基于任務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故其選擇分組方式時,考慮更多的是任務的需求。
成績對分組方式選擇的影響體現(xiàn)在:班級成績排名前10%的受訪者對分組方式的整體接受程度最高,偏好最不顯著;班級成績排名11%~25%與26%~50%的受訪者選擇最為集中,都顯示出在不同任務情境下對固定的幾個分組方式的接受度較高的現(xiàn)象,可推測這部分同學在選擇分組方式時更容易考慮自身對于分組方式的偏好;班級成績排名51%~75%的受訪者偏好較為明顯,各任務情境下幾乎都有接受程度很高和很低的分組方式,說明這部分同學在選擇分組方式時較多地考慮了任務。班級成績排名后25%的受訪者也顯示出各任務情境下對不同分組方式接受程度差異較大的特點,但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并無明顯規(guī)律。
年級對分組方式選擇的影響體現(xiàn)在:大一的受訪者對所有分組方式的接受程度普遍較高,無明顯偏好。若基于選擇分組方式的出發(fā)點進行分析可看出,大一與大三的受訪者較為相似,四個年級中這兩部分的受訪者是偏向基于不同任務情境進行選擇,其不同在于大三同學表現(xiàn)出的分組方式偏好比較明顯;大二、大四的受訪者更偏向基于自身對分組方式的偏好進行選擇,但大二的受訪者對于所有分組方式的接受程度仍處于較高的狀態(tài)。大四的受訪者對分組方式偏好最為明顯,且在不同的任務情境設置下對于各分組方式的選擇人數(shù)比例幾乎完全相同。故在此次調(diào)查中,該部分同學顯示出了最為明顯的基于自身偏好和認知而非基于任務需求進行分組方式選擇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盧蕓.課堂討論教學法的實踐與認識[J].武漢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6):53-56.
[2]Johnson D.W., Johnson, R. T. & Holubec E.J. Circles of Leaning :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4th ed) [M]. Edina, MN :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35-42.
[3]吳小英,科學、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的診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6-16.
[4]喬治·M·雅克布,麥克·A·保羅,羅萬英.合作學習的教師指南[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21-39.
To Prepare for the DiscussionBased Learning: on the Choice of Grouping Method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LONG Chen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office,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01,China
)
Abstract: Discussion teaching is a group learning method for promoting students cooper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best learning effect. How to promote cooperative learning among students needs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how to group it is one of the contents worth study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explore how gender, grades and grades influenced the choice of grouping in four different task context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Mal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consider their own grouping preferences; Female students are more consider the needs of the task. The top 10% of the students have the least significant preference for grouping, academic record located on the moderate or above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consider their own grouping preferences more than the needs of the task.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the preference of students for grouping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Senior students show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selection 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 and cognition rather than task demands.
Key words: DiscussionBased Learning; grouping mode; influence factor
(責任編輯:申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