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卓
摘 要 紫砂陶刻歷來為人們所稱贊,清末民初著名的陶刻名家邵云如深得家傳,形成了醇熟的文心刀法,其陶刻作品紫砂“仿古壺”刻繪了一幅恬然、寧靜的田園山水畫,充滿詩情畫意,使得飲茶解渴的過程演變?yōu)榱司哂兴囆g(shù)審美的境界。
關(guān)鍵詞 仿古壺;紫砂;陶刻;邵云如
邵云如為清末民初著名的陶刻名家,號逸然軒主、嚴如、北茗、半山房主,又號北研、北巖、筠如,生于1888年,卒于1937年,宜興上袁人,他是清末民初陶刻專業(yè)的開山宗師。邵云如的先祖邵敏展,是北宋時期蘇東坡的好友,兩人曾共創(chuàng)“海棠院”。邵云如出生于紫砂陶世家,是清代嘉道壺藝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向其學習并繼承其壺藝。邵云如好學,從小就讀過經(jīng)書,學習過書畫,這些為他從事陶刻創(chuàng)作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1916年,邵云如在宜興省立陶業(yè)工廠做技師,期間他將近現(xiàn)代書畫大師徐悲鴻的名畫《倉頡》彩繪在紫砂陶板上,這一創(chuàng)舉獲得了成功,邵云如的陶刻作品優(yōu)雅瀟灑,文心刀法已經(jīng)醇熟。邵云如深得家傳,既是陶刻名家,也是一名管理干才。在民國初年,邵云如擔任了宜興陽羨紫砂陶業(yè)公司的經(jīng)理職位,為宜興紫砂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大貢獻。邵云如辛勞一生,其傳世作品有“大柿壺”、“觚菱提梁壺”、“筆筒”等等,令世人刮目相看。其中,最為出色的還是陶刻作品?,F(xiàn)以邵云如的陶刻作品紫砂“仿古壺”(見圖1)為例,談?wù)勆墼迫绲奶湛趟囆g(shù)成就。
1 紫砂“仿古壺”的造型
邵云如的陶刻作品紫砂“仿古壺”呈朱黃色,該紫砂壺壺身高8 cm,壺嘴至壺柄長15 cm,壺口徑8 cm,壺腰直徑12 cm。從型制上看,茶壺嘴、壺柄及茶壺口恰好在一個水平面上,這是判斷紫砂壺優(yōu)劣的一個標準。卵圓形壺鈕、圓潤壺身、一彎嘴、耳形壺柄,壺蓋微鼓,短頸,扁腹。飛處于壺柄下端,有重心下拉之感,器型穩(wěn)重大方,不失大度。整體上來看,紫砂“仿古壺”的氣韻已成,線條組合恰到好處。
2 紫砂“仿古壺”的陶刻藝術(shù)
“仿古壺”自壺把右側(cè)至壺嘴左側(cè),刻繪了一幅恬然寧靜的田園山水畫:流水、孤舟、漁夫、岸樹、村寨和山巒,詩情畫意,加上書法陶刻,增加了這把紫砂壺作為工藝品的文化內(nèi)涵。自壺把左側(cè)至壺嘴右側(cè),兩字一行草書豎題為:“古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左邊落款為“北巖”。此詩句選自白居易的《睡后茶興憶楊同州》,原詩如下:“婆娑綠樹蔭,班駁青苔地。此處置繩床,傍邊洗茶器。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氣。”詩中的“白瓷”產(chǎn)于邢窯(河北邢臺),而紫砂壺產(chǎn)于江蘇宜興,這可能就是題刻者要把古詩中的“白瓷”改成“古瓷”的緣故。詩中的“麴塵”是指黃色的茶末,“魚眼”即“魚目”,是指泡茶的湯沸騰的第一階段,此時水面上浮出如魚目般的小泡泡,并發(fā)出些微的聲音。白居易寫的這首詩形象地陳述了飲茶的全過程:須瓷白、甌潔、爐紅、炭熾和塵麴,再加上香、沸、色、氣,這使得飲茶解渴的過程演變?yōu)榱司哂兴囆g(shù)審美的境界。
3 小 結(jié)
紫砂壺的工藝手法有很多,而紫砂陶刻藝術(shù)是紫砂壺最主要的裝飾手法之一。其實,紫砂壺自身具備不少特點,比如肌理色澤豐富,壺器表面光挺細滑,壺器有一種獨特的質(zhì)樸古雅特色,這些特質(zhì)都迎合了傳統(tǒng)文人的欣賞趣味。故此,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雅士樂于在紫砂壺上吟詩作畫,然后使用鋼刀進行篆刻做為裝飾。由于歷代文人的參與,使得紫砂壺留下許多切茶、切壺的壺銘,不但陶刻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而且使陶刻的紫砂壺成為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shù)珍品。正如邵云如的紫砂“仿古壺”,它是陶刻作品的典范之作,值得學習。
參 考 文 獻
[1]潘雪峰.淺談紫砂陶刻藝術(shù)的人文性[J].佛山陶瓷,2012(06):61-62.
[2]陳兆雄.從曼生壺到景舟石瓢論紫砂陶刻的藝術(shù)特征及形成原因[J].裝飾,2010(09):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