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榮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178-01
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科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我們身為小學教師,應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加強小學生科技意識的滲透和教育的重任,而且還要傳授科技知識,激發(fā)對科技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具有一定的科學思想、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具有一定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科技教育呢?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科技教育含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能較明顯地結合進行科技教育的課文有三類:第一是介紹古今中外科學家的記敘文。這類課文通過人物事跡的介紹,讓小學生初步了解科學家的成就和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第二類是直接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如《盧溝橋的獅子》介紹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特點?!峨娮佑嬎銠C與多媒體》的關系。這類課文沒有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而是以說明為主的表達方式,客觀地介紹某種科學知識。第三類是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來介紹科學知識的記敘文。如《看月食》通過一家人晚上看月食的記敘,介紹月食形成的原因。這類課文,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來介紹科學知識。以上列舉的三類課文,以人和事向學生介紹科學知識,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科技的興趣,直接進行科技教育,其科技教育的含量是異常豐富的。
但是,除此三類課文以外,還有一類課文,它的主題可以并不直接進行科技教育,但它卻有進行科技教育的含量。如《稱象》這篇課文是稱贊少年曹沖的聰明才智,但我們可以從中介紹有關浮力的知識。所以,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科技教育的機會是很多的。直接的,間接的,找準附著點,效果是明顯的。當然,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并不是篇篇課文都能戴上“科技教育”的帽子。
二、科技教育必須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進行
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進行科技教育與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認識客觀事物,去接受教育。在教學中,對涉及到的科學專業(yè)詞語,要準確、簡潔、生動地加以解釋。如“黑洞”、“引力”、“克隆”、“多媒體”等等,要根據(jù)上下文理解詞義或運用看圖、舉例、打比方、作比較等方法來解釋。對有故事情節(jié),潛移默化地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達到科技教育的目的。
對于客觀介紹科技知識和闡明科技道理的課文,要通過分析段落層次,讓學生弄清楚客觀事物的特點以及各方面的聯(lián)系,可以通過板書的形式來表現(xiàn)介紹的科技知識和闡述的科技道理。
三、針對性地采用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
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往往運用在教學、自然課上。但教學有科技含量的語文課也不妨一試。一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科技的興趣;二可以直觀地講解科技知識和科技道理。從而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受到科技教育。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介紹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敢于懷疑權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大膽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故事。兩個鐵球一重一輕,從高處落下,是否同時落地呢?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演示一下,來驗證伽利略的觀點。以此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伽利略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會發(fā)表各自的見解
組織學生查找有關資料、報刊等,教師認真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如“假如我會克隆。我要……”讓學生各抒己見,愉快地完成“口語交際與作文”。
除了演示、操作、討論交流的方法外,還可以結合所學學科知識,到實地地參觀、勘察或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豐富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科技教育,根據(jù)自身特點,緊緊結合語言文字的訓練,注意挖掘科技教育的含量,有針對性地運用演示,操作討論,查閱資料等試驗教學手段,科技教育能夠進行得有神有色。在大講科技興國的今天,作為小學生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同其它科技工作者一道結合自己的工作的特點,對我們的學生適當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和滲透,幫助他們開拓眼界,豐富知識、努力培養(yǎng)一個愛科技、講科技、用科技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