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先生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作為中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以及身為錢鐘書先生的夫人,被稱為“最賢的妻”,與錢鐘書的一生是彼此成全的典范。楊絳先生遺體于27日在京火化。遵照楊絳先生遺囑,喪事從簡,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楊絳、錢鐘書家中所藏存珍貴文物字畫,已于生前全部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籍、手稿等,均亦作了安排交代,捐贈國家有關單位。
楊絳在96歲時曾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她對名利沒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愛交際應酬,她就想安安靜靜寫作,平平淡淡度日。正如她在回答上海一家報社的記者筆答時所說:
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如今,先生終于回家了。她帶著猶如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脫離了人間的謬誤、愚昧、怕懼、瘋狂的熱情,以及人間的一切罪惡,與最親愛的人在幸福中生存。
“我們仨”終于可以永遠地在幸福中生存。
楊絳先生
送給年輕人的幾句話
1.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2.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于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于自己。
3.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