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丁
摘要:秦二世而亡的問題可以轉化為韓非的交易制度為何在大一統(tǒng)前有效而在大一統(tǒng)后無效的問題。韓非的交易機制以“上制好惡”和“抱法處勢”為基礎,由利出耕戰(zhàn)、推功稱能、叁伍參驗組成。在秦大一統(tǒng)前,該機制既能滿足君主一統(tǒng)天下的富強之業(yè),又能滿足臣民的富貴之業(yè),是相對均衡的制度;在秦大一統(tǒng)后,政治環(huán)境的根本性變化導致該機制實質上失正,具體表現(xiàn)為“抱法處勢”失靈、耕戰(zhàn)制度失時、重賞重罰失衡,最終演變成為君主對臣民的徹底剝削。當秦國制度沒有因應時代變化做出調整、君民利益失衡時,秦國政權就快速滅亡了。
關鍵詞:韓非;交易機制;新制度主義;秦亡
中圖分類號:B22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3-0034-006
學術界的基本共識認為韓非學說是秦國后期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且與秦國的滅亡密切相關。關于韓非思想為何導致秦二世而亡,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劉仲一認為韓非思想過于強調尊君,將君主地位拔得過高,過于強調“強國弱民”;徐進認為韓非的法治思想中“法廢用由人” 與過于強調用術使秦國滅亡;王紹東認為秦亡于韓非倡導的嚴刑峻法,把以往法家的重刑主義政策推向極端,且秦法與六國民情不相符合是秦速亡的原因;吳岡認為秦亡于法家而實行的郡縣制。這些研究從韓非某些具體的觀點出發(fā),分析其對秦國長治久安可能造成的危害,為深入挖掘韓非思想以及秦國滅亡的原因積累了豐厚的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由于研究路徑的缺陷,無法對韓非學說的優(yōu)劣有整體性的把握。從天下興亡基本規(guī)律的大視野出發(fā)審視韓非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運用新制度主義理論解讀其治國理政的核心舉措,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韓非學說的優(yōu)劣,也可以對“秦二世而亡”這一問題有新的認識。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韓非思想為何導致秦二世而亡的問題,可以分解成邏輯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是什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民心在國家治亂中的關鍵作用,《尚書·五子之歌》中就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韓非因循此道,強調天下興亡的關鍵在于人心,“逆人心,雖賁、育不能盡人力。故得天時則不務而自生,得人心,則不趣而自勸”(《韓非子·功名》),富國強兵的霸業(yè)需要贏得人心,使民盡力。韓非又說:“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韓非子·功名》)君主的崇高地位,是民眾支持的結果。所以,國家興亡的關鍵在于民心向背。
第二個問題是韓非贏取民心的理念與方法是什么。韓非子認為,贏得民心的關鍵在于利益?!胺蚶咚缘妹褚??!保ā俄n非子·詭使》)這是韓非學說的立論依據(jù)之一。韓非認為人性好利,所以治國理政應當滿足人們的利益需求,這與荀子“化性起偽”的理路完全相反。韓非提出“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出臺,是更好地讓民眾獲得利益,這也是贏得民心的關鍵所在。韓非設計的讓民眾獲利的方式是“市”,即君民交易的意思,“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際,計數(shù)之所出也” (《韓非子·難一》)。通過交易,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貴,“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挾大利以聽治,故其任官者當能,其賞罰無私,使士民明焉:盡力致死,則功伐可立而爵祿可致,爵祿致而富貴之業(yè)成矣。富貴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韓非子·六反篇》)。君主只要將富國強兵之業(yè)與民眾的富貴之業(yè)結合起來,就能實現(xiàn)國與民俱富。韓非的這一設想讓秦國一統(tǒng)天下,可是又導致秦旋即敗亡。
于是,第三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韓非的交易機制在大一統(tǒng)前有效而在大一統(tǒng)之后無效。秦大一統(tǒng)前后幾十年間的國策沒有變化,秦法亦無大的修改,可韓非交易機制使秦國大一統(tǒng)前富國強兵、大一統(tǒng)后迅速敗亡,這是需要求解的難題?!盀楹吻囟蓝觥边@一共識性追問被分解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三個問題,前兩個問題的答案已然明了,對第三個問題的求解就成了關鍵。而第三個問題又可分解成三個小問題,分別是韓非的交易機制是什么、大一統(tǒng)前該機制為何有效、大一統(tǒng)后該機制為何失正。運用新制度主義理論可以對這個問題作更深刻的回答。
二、韓非交易機制的基本框架
韓非基于天下大治的目標,欲建立“并諸夏、滅封地、擅其號”的強大諸侯國,其途徑就是建立君民之間的交易機制。該機制是在君主“掌好惡”與“抱法處勢”的前提下通過法律這一制度形式規(guī)范利益分配,徹底激發(fā)民眾的積極性?!昂脨赫撸现埔?,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上掌好惡以御民力,事實不宜失矣?!保ā俄n非子·制分》)“上掌好惡”,君主就能夠“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就能讓民眾明了獲利的方式與多寡;“抱法處勢”,君主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信用,就能凝聚民力,富國強兵。韓非所設立的“利害之道”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
(一)利出耕戰(zhàn)
首先,韓非分析了利出耕戰(zhàn)的必要性。韓非認為,“富國以農(nóng),距敵恃卒”(《韓非子·五蠹》)。在以力爭勝的時代,農(nóng)與戰(zhàn)是“力”的核心指標,鑄就強大的諸侯國,需將全國的力量集中于耕戰(zhàn)。如果國力分散,就會妨礙富國強兵,“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韓非子·飭令》),只有利出農(nóng)戰(zhàn),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諸侯國的強大。
其次,韓非分析了利出耕戰(zhàn)的可行性。韓非認為:“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戰(zhàn)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韓非子·五蠹》在此,韓非清晰地分析了君民之間農(nóng)戰(zhàn)與富貴交易是可行的。韓非進一步指出,臣民的目的是獲取利益,只要能獲得利益,他們無論從事何業(yè)都愿意為之舍生忘死,“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韓非子·制分》)。韓非還進一步以秦國為例證,秦國實行以耕戰(zhàn)為中心的法治,信賞必罰:“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zhàn),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于前者皆是也?!保ā俄n非子·初見秦》)說明利出耕戰(zhàn)是完全可以贏得民心的。
最后,韓非認為利出耕戰(zhàn)的實行,必須杜絕民眾其他獲利渠道。“夫馴鳥者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限定民眾的獲利方式,民眾就像被拔掉羽毛的鳥兒,無法自由自在地覓食,必恃君主的法令而獲利。利出耕戰(zhàn),就是要“息文學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勞”(《韓非子·八說》),將利出耕戰(zhàn)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就能整齊劃一,使民齊心耕戰(zhàn),迅速積聚國力。
(二)推功稱能
如果說利出耕戰(zhàn)是韓非為聚集國力確定的方向,那么推功稱能則是調動民眾積極性的具體舉措?!懊髦髡撸乒Χ舻?,稱能而官事”(《韓非子·人主》),根據(jù)功績大小確定待遇,根據(jù)能力授予職務,將績效與報酬和職務對應起來,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績效管理的特點。 “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韓非子·八說》),保證臣民之間的基本平等,即在君主面前,交易對象之間是平等的,人們地位的高低與財富的多寡,取決于功績的大小,與出身無關?!胺蛴泄φ弑刭p,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保ā俄n非子·顯學》)推功稱能需君主拋去個人情感好惡,“抱法處勢”,才能落到實處。
“推功稱能”需要厚賞。“厚其爵祿以盡賢能?!保ā俄n非子·六反》)韓非認為,對臣民的獎賞越大,臣民的積極性就越大,對諸侯國做出的貢獻也就越大,諸侯國富國強兵的速度也就越快。韓非深刻認識到,平等的績效獎勵制度,激勵的不只是受獎者,而是所有人,“若夫厚賞者,非獨賞功也,又勸一國。受賞者甘利,未賞者慕業(yè),是報一人之功而勸境內之眾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賞”(《韓非子·六反》)。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個人通過努力獲得讓人羨慕的功名利祿,就會成為他人效仿的榜樣?!搬隳玖⑿拧敝蝎@獎的只有一個人,而受激勵的則是全體國人。若耕戰(zhàn)比其他行業(yè)更能讓民眾富貴,民眾的所有力量就會向耕戰(zhàn)聚集,“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韓非子·五蠹》))。行業(yè)與職業(yè)的重要性,是通過經(jīng)濟收入與社會地位來體現(xiàn)的。
(三)叁伍參驗
韓非從人性好利出發(fā),認為人性好利必然會導致貪欲,故而需要以叁伍參驗之法遏制人的貪欲。“今以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為皆如老聃也?!苏唠m足民,不能足使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為足也,則雖足民,何可以為治也?”(《韓非子·六反》)在貪欲的驅使下,人們的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大為諸侯,小余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韓非子·解老》),在欲望的趨使下,人們會破壞法律,做出作奸犯科、損人利己的事情,“夫民之性,喜其亂而不親其法”(《韓非子·心度》),于是“滑民愈眾,奸邪滿側”(《韓非子·揚權》),所以,需要有一套機制來維護法律的實行,遏制人們的不當?shù)美?/p>
叁伍參驗,意在驗證功績的真實性。韓非提出了“叁伍比物,事之形也。叁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虛”(《韓非子·楊權)。叁伍是驗證的意思。韓非還提出了“參伍之道,行參以謀多,撰伍以責失”(《韓非子·八經(jīng)》)。參,即參驗,是指不同來源渠道的信息相互驗證;伍,是指運用一物與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因果聯(lián)系來推測事物的合理性。參驗的重要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是賞告奸。大臣提供的虛假信息,通過賞告奸的方法來證偽,使得人人相互監(jiān)督,人人不敢為非,人人遵守耕戰(zhàn)制度而不得自肥,才能實現(xiàn)富國強兵,“是以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罰重而告奸之賞厚也”(《韓非子·奸劫弒臣》)。第二是罰匿罪、連坐。這是與“賞告奸”相配套的方法,它使人們更積極主動地揭露不法的行為,不敢知情不報?!岸嫠郊檎弑娨?,故民莫犯,其刑無所加?!蓖ㄟ^鼓勵告奸,如同使人身處鬧市,雖有盜跖之心,亦不敢為盜,從而使民眾能夠用心于農(nóng)戰(zhàn)。第三是審合形名?!吧弦悦e之,不知其名,復修其形。形名參同,用其所生。二者誠信,下乃貢情?!保ā俄n非子·楊權》)通過檢驗大臣的名實是否一致,辨別人之智愚、虛實、真假,“聽其言而求其當,任其身而責其功,則無術不肖者窮矣”(《韓非子·六反》),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人人根據(jù)實力與貢獻決定身份與地位。
概而言之,韓非的交易機制是君主在“上掌好惡”與“抱法處勢”的前提下,構建完善的耕戰(zhàn)制度體系、推功稱能制度體系、參驗制度體系,并使之相互配合成為有機的體系,最終真正做到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貴”。
三、大一統(tǒng)前韓非交易機制有效的原因分析
在秦大一統(tǒng)前,該制度的有效性源于富國強兵是君民共同的目的。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有三個基本假設,“一是個體展開理性行動的目標是個人效用最大化, 二是制度是形塑著個體行為的規(guī)則集合體,三是個體對于制度(約束或激勵)能夠做出理性的反應”[1]。根據(jù)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理論可知,君民之所以遵守交易制度,是因為該制度形塑著君民的共同最大利益,能使君民的效用最大化,遵守制度是他們共同理性選擇的結果。
(一)韓非交易機制形塑著君主一統(tǒng)天下的最高利益
“春秋以后,又二百六十年,而天下始歸于統(tǒng)一……諸大國則爭戰(zhàn)益烈,終至由爭霸之局,易為并吞之局焉。此蓋事勢之自然,非人力所能為也?!盵2]爭霸之局,爭在強弱;并吞之局,爭在存亡。戰(zhàn)國末年的并吞之局,所有諸侯國都被迫卷入其中,只有積極應戰(zhàn),并戰(zhàn)而勝之,才能免于滅亡?!皯?zhàn)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后復,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韓非子·難一》)所以,君主的最大利益就是取得戰(zhàn)爭勝利。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諸侯國君實施韓非交易機制的積極性最強。秦王嬴政之所以對韓非相見恨晚,是因為他深刻領悟到韓非學說的價值,“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挾大利以聽治,故其任官者當能,其賞罰無私。使士民明焉盡力致死則功伐可立而爵祿可致,爵祿致而富貴之業(yè)成矣”(《韓非子·六反》)。這種觀點最能引起雄心勃勃爭霸者的共鳴。建立一種只要努力就能獲得高官厚祿的法律制度以選賢用能,最符合君主逐鹿中原的利益。諸侯國之間的競爭是力量的競爭,但歸根到底是政治動員力的競爭,“法家把實力的培育視為政治的根本……力量就藏于民眾,就看統(tǒng)治者怎么發(fā)掘”[3]。只要將蘊藏在民眾中的巨大力量發(fā)掘出來用于耕戰(zhàn),就能在列國爭雄中獲得優(yōu)勢地位。以耕戰(zhàn)為聚力點,運用公平的法律制度和豐厚的獎賞制度激勵民眾的積極性,形塑著君主一統(tǒng)天下的最高利益。
(二)韓非交易機制能滿足臣民的富貴之業(yè)
韓非認為趨利避害是基本人情,“人無毛羽,不衣則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韓非子·解老》)。韓非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fā)論證人情趨利避害的客觀存在性和合理性,作為其交易制度的理論依據(jù)。韓非的人情論與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都強調人對利益的理性計算,但前者更系統(tǒng)、更全面,它還認識到了人情的貪欲、需要合作等。人情需要合作,也是韓非交易機制能得到臣民支持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坝匈S、育之強而無法術,不得長生?!保ā俄n非子·觀行》)只有在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揮個人的能力與價值,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利益。人們相互合作,就是為了更好地獲得利益。“富貴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韓非子·六反》)而韓非所構建的交易機制,也是為了便于民眾更好地獲利?!叭凰詮U先王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shù)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韓非子·問田》),這就是韓非的交易機制之所以能得到民眾擁護的根本原因。
這一制度的設計理念非常先進,促進了社會制度的進步。向玉喬教授認為:“人類要設計和安排合理的社會制度,要遵循機會平等原則、利益與責任平等原則、分配標準與程序合理原則、糾正不公原則?!盵4]韓非的交易機制符合機會平等、利益與責任平等兩項原則,而當下的制度設計中,這兩項原則都難說能得到完全的貫徹與落實。“人們之所以遵守制度,是因為制度符合人們自身的利益?!盵5]韓非站在成就霸王之業(yè)、天下一統(tǒng)的高度設計制度,認為理想的法律制度就是便于民眾獲利的制度,“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韓非子·大體》)。其交易機制雖然無法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但是它是人們富貴之業(yè)的美好藍圖,自然會獲得民眾的支持。
(三)韓非交易機制是君臣利益相對均衡的制度
韓非的交易機制是歷史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相對均衡的制度,它將諸侯國的“霸王之業(yè)”與民眾的“富貴之業(yè)”同時作為目標,是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貴相統(tǒng)一的制度。“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認為制度均衡形成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錯綜復雜的博弈過程,是建立在制度相關人廣泛參與的基礎之上,通過創(chuàng)造相互的信息對稱,建立重復博弈中的懲罰與激勵機制,規(guī)范集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使得個體能夠從某一制度的成員關系中獲益,并因此而愿意做出某種犧牲。”[1]在春秋之后的二百六十多年時間里,列國爭雄、王霸更替、戰(zhàn)火連綿,長年的戰(zhàn)爭打破了王權宰制一切的格局,導致君、臣、民的權利義務嚴重偏離西周初期禮樂制度的規(guī)范?!捌仗熘履峭跬粒释林疄I莫非王臣”(《詩經(jīng)·小雅·北山》)的以天子為政治中心的格局已經(jīng)被以諸侯為政治中心的格局所取代,各個諸侯國基于自身強大的需要積極完善政策吸引民眾?!傲夯萃踉唬骸讶酥趪玻M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在實施惠民政策吸引民眾不成功后請教孟子,被批評為“五十步笑百步”。這說明戰(zhàn)國末期民眾已經(jīng)不受諸侯國絕對支配,可以基于利益而遷徙,也說明韓非將君、民、臣關系定位為趨向均衡的交易關系有現(xiàn)實依據(jù)。
韓非交易機制均衡性體現(xiàn)在君臣地位的下降和民眾地位的上升。韓非認為,戰(zhàn)國末期的諸侯國君主雖然通過繼承取得君主的合法性地位、擁有土地的管轄權,即擁有所謂的“自然之勢”,但是,只有推行合理政策吸引民眾、擴充實力、取得“人設之勢”,才能鞏固君主的地位,因而,君主的地位降低了。大臣由西周時期的貴族變成了按照功績與能力選拔出來的治國精英,他們的地位取決于能力與貢獻而不是血親關系,他們隨時有可能被更有能力者取代。因而,大臣的地位與西周世襲貴族相比明顯下降了。民眾則不再絕對屬于哪一諸侯國人,“人擁有人”成為不可能,民眾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遷徙;他們的能力、力量被真正關注;他們與大臣一樣,視君主為交易對象,并且可以通過努力成為大臣,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他們的地位上升了。韓非的交易制度,從制度形式上正式構建了更為均衡的君民關系。在這一對均衡關系中,雙方的利益都要得到維護,“害身而利國,臣弗為也;害國而利臣,君不行也”(《韓非子·奸劫弒臣》)。權利的相對均衡會帶來利益分配上的相對均衡,“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樂。上下之利,莫長于此”(《韓非子·用人》)。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才能使諸侯國的富國強兵取得成功。
四、大一統(tǒng)后韓非交易機制失正的原因分析
秦國大一統(tǒng)后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導致原有制度失去正道,由均衡的利民制度變成剝削民眾的制度。該變化不是指秦國基本大政方針的變化,而是指君民相對地位的根本性變化。秦統(tǒng)一前后的大政方針基本沒有變化,“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異也”[6]116,但是秦王的政治地位顯著提高而民眾的政治地位顯著下降。秦王嬴政締造了大一統(tǒng),他“德超三皇,功蓋五帝,始稱皇帝”,他的地位陡然提高到無以復加的高度,而臣民又重新成為“人擁有人”狀態(tài)中的被擁有者。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原有制度相關人之間的利益結構被打破,“由于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化,使得制度相關人之間的力量平衡發(fā)生變化。在這種情勢下,制度相關人們很可能會不滿足既定制度框架下他們之間的權利的分配方案,因此,他們會重新考慮制度本身的價值,決定是否接受并遵守制度的約束。當這種改變現(xiàn)有制度體系的勢能達到一個閾值臨界點之時,制度變遷就開始發(fā)生了”[1]。秦王通過實質上而非形式上改變制度而獲得更為崇高的地位與利益,這種改變就導致了大一統(tǒng)后韓非交易機制的失正,進而導致秦國滅亡。
(一)“抱法處勢”失靈
“抱法處勢” 需要以君主自覺遵守法律為前提,大一統(tǒng)則使這一前提喪失。在天下大亂、列國爭雄的時代,諸侯國基于富國強兵的目標,會自覺將自己的行為約束在法律框架之下;當天下一統(tǒng),雄霸天下的愿望已然完成,君主就失去了富國強兵的目標和敵國之患的威脅。在無外在約束而又擁有強大權力的條件下,“抱法處勢”就成了君主不愿意接受的限制。“抱法處勢體現(xiàn)了法對勢的規(guī)范作用和制約作用。君主必須掌握住法,才能處于勢位?!盵7]這種模式要能有效防范濫用權勢對國力造成的負面影響,而這也正是君主需要擺脫的約束。
韓非推行法治,原本認為法治可以減少人治的失誤,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治也;抱法處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亂也”(《韓非子·難勢》)??墒?,秦二世而亡的史實證明韓非的這設想是不成功的。其原因在于韓非將君主“抱法處勢”的實現(xiàn)交給富國強兵的目標和周遭強敵的約束,而缺乏權力配置上對君主的約束。當外部威脅消失,“上制好惡”就成了不受約束的絕對權力,于是絕對權力的危害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勢者,養(yǎng)虎狼之心,而成暴亂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韓非子·難勢》)。權勢集中的危害性在秦二世的施政過程中體現(xiàn)得相當充分。在盜賊四起的情形下,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請求停止阿房宮工程、減省戍漕轉,秦二世則稱:“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盵6]112法律成了宰制百姓、滿足君主個人私欲的工具,秦二世肆意極欲的悲慘結果,幾千年來讓人諱莫如深,“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為官;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當秦二世運用過度集中的權勢滿足個人私欲時,“上制好惡”與“抱法處勢”矛盾就暴露得非常充分,最終“抱法處勢”成為幻影。
(二)耕戰(zhàn)政策失效
隨著大一統(tǒng)的實現(xiàn),秦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戰(zhàn)爭已經(jīng)不是國家的主要任務,為戰(zhàn)爭服務的耕也不再是國家的主要任務,以耕戰(zhàn)為核心的政策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圍繞耕戰(zhàn)建立的分配體系、權力體系亦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此時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大一統(tǒng)之后的秦國往何處去,國家的行動方向是什么,分配體系、權力體系應該怎么調整。“歷史制度主義認為好的制度的標準之一是要具有可適應性?!盵1]韓非所建立的交易制度體系的可適應性就非常差,它把國家的方向規(guī)定得過細、過具體,當國家完成這個具體任務,就失去了方向,整個國家的分配體系、權力體系都處于混亂和無效的狀態(tài)。李斯向始皇進言:“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nóng)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私學相與而非學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臣請非秦記皆燒之?!盵6]107在大一統(tǒng)之前,統(tǒng)一人心依靠的是法家制度為民眾帶來的利益,韓非提出禁五蠹是靈活運用利益引導機制使五蠹之人從事耕戰(zhàn)之業(yè)。李斯提出焚書等剛性的統(tǒng)一思想的政策,說明原有的利益引導機制失效,原有的法律已經(jīng)不能給民眾帶來利益。深究其因,在并吞八荒的過程中,耕戰(zhàn)的厚賞政策有其物質基礎,“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所需要的物質都可以在國家兼并中獲得。大一統(tǒng)后,兼并戰(zhàn)爭結束,沒有攻城略地后的戰(zhàn)利品、沒有新增加土地以賞民,用于厚賞的物質基礎就喪失了。當秦始皇北擊胡、南征越、西北斥逐匈奴、修直道、“作宮室以章得意”時,不僅沒戰(zhàn)利品可以獲得,還需耗費巨大的物力,其維持厚賞的物質基礎不復存在,臣民的富貴之業(yè)就不能實現(xiàn)。于是,原耕戰(zhàn)政策中的交易關系就變成了剝削關系。
(三)重賞重罰失衡
當重賞失去了物質基礎后,重罰卻依然存在,于是就造成了賞罰失衡?!皻v史制度主義者堅持路徑依賴解釋。制度路徑依賴告訴我們,由于某一制度運行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回報遞增、制度相關人之間的權力非對稱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慣例會對制度相關人的偏好產(chǎn)生影響?!盵1]大一統(tǒng)后,原有的懲罰體系、監(jiān)督體系依然存在,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君民間權力的非對稱性得到強化,當君主運用強化的皇權加重懲罰,君主所獲得的回報就不斷增長,大量體現(xiàn)權力威嚴的工程實施后,權力的至高無上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君主愿意繼續(xù)強化自己的皇權,直到均衡被徹底打破。正如韓非所說,“徭役多則民苦,民苦則權勢起,權勢起則復除重,復除重則貴人富”(《韓非子·備內》),當臣民的巨大付出得不到回報,就會民心不穩(wěn)、江山動搖,于是,在大澤鄉(xiāng)就崛起了陳勝、吳廣等“權勢”。諾思說:“均衡狀態(tài)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對現(xiàn)存的規(guī)則和契約感到滿意,而是指,改變游戲的成本與收益對已經(jīng)簽約的各方來說并不劃算?!盵8]可是,當“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6]116時,君民之間權利與利益的均衡就被徹底破壞,改變現(xiàn)有政權就成了眾望所歸。
“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建立在功利基礎上的制度是不穩(wěn)定、脆弱的?!盵1]韓非學說中交易機制就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礎上,功利中的交易關系是交易雙方實力對比的體現(xiàn),而實力對比是不斷變化的因素,當實力對比不均衡時,交易關系將失去均衡。將國家的長治久安建立在不穩(wěn)定的交易機制之上,國家政權自然也容易出現(xiàn)不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蒯正明.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關于制度有效性的三維解讀[J].理論探討,2012,(1):11-14.
[2]呂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4.
[3]王保國.法學利民學說的政治學評析——以商鞅、韓非思想為中心[J].鄭州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4]向玉喬.分配正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83-192.
[5]褚松燕.論制度的有效性——人們何以遵守規(guī)則[J].天津社會科學,2010,(4):67-71.
[6][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8.
[7]李甦平.論韓非“法勢術”的哲學邏輯結構[J].齊魯學刊,2000,(1).
[8]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jīng)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18.
(責任編輯 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