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茜
韓非生于周赧王35年,卒于秦王政14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口吃(結巴),不善言談,而善于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zhí)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商鞅的理論稱為“法”。這兩種理論統(tǒng)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歸本于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繼承并發(fā)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zhàn)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國家,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fā)了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
后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后,大加贊賞,發(fā)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芍^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王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于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于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對其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tǒng)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涵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